概述
脑垂体分泌泌乳素的肿瘤称为泌乳素瘤,是垂体最常见的分泌性肿瘤,占垂体瘤的 40%,多位于垂体前叶外侧部。此外,一些泌乳素瘤是除泌乳素外,同时分泌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甲状腺激素的混合性肿瘤。
泌乳素瘤发病率为 35~60/10 万,20~50 岁年龄组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大于 50 岁的年龄组中,男性与女性发病率相近。
泌乳素腺瘤临床常表现包括内分泌症状和肿瘤压迫症状,临床症状与病程及肿瘤的大小有关。女性患者常表现为 Forbis-Albright 综合征,即泌乳素增高、雌激素减少所致闭经、月经失调、泌乳、不孕。男性患者通常表现为性欲下降、阳痿、不育,严重者有男性女性化乳房表现。肿瘤压迫症状通常由肿瘤体积增大(直径大于1cm)压迫邻近组织结构引起,向上生长可压迫视交叉、视神经引起视力视野障碍。
泌乳素瘤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绝大多数为非侵袭性。按照肿瘤的大小,泌乳素瘤可分为微腺瘤(小于 10 mm)、大腺瘤(大于 10 mm),或巨大腺瘤(大于 3 cm)。微腺瘤常较巨大腺瘤多见,通常发生于女性患者。巨大腺瘤在男性患者中相对多见。微腺瘤常局限于蝶鞍,不会引起肿瘤压迫症状,主要症状由过量泌乳素所致,但一般泌乳素水平低于 200ng/ml。大腺瘤泌乳素水平更高,并可引起压迫症状。
垂体泌乳素瘤的诊断需要了解视野缺损,溢乳,生长发育情况,垂体功能减退,月经不调,阳痿,不孕症在内的临床症状,排除妊娠、乳头刺激、压力等生理原因,以及其他垂体功能减退的情况和共分泌肿瘤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垂体泌乳素瘤治疗,首选以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药物,治疗的目标是肿瘤缩小,视野恢复,逆转泌乳,恢复生育能力和性功能。大约不到 10% 的患者对药物不敏感、不耐受,需要行手术治疗和放疗。
症状
生理状态下泌乳素促进乳腺分泌组织的生长和发育,启动和维持泌乳。在男性中也有促进前列腺和精囊生长的作用。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低血糖、哺乳期催乳素(PRL)增高幅度不大,原因解除后会恢复,一般不引起病理症状 。泌乳素瘤则产生过量 PRL 及其肿瘤压迫效应,从而出现下列症状:
生殖功能障碍
过量泌乳素会导致月经稀少、闭经等临床症状。
青春期前女性患者表现为青春期延迟、生长发育迟缓及原发性闭经;青春期后女性患者表现为经期缩短、经量稀少或过多、月经延迟、闭经、性欲减退或缺如、性感丧失、性高潮缺如、交媾痛、流产、不孕等。体征可见乳腺萎缩,阴毛脱落,外阴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等。
男性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性性功能减退,如性欲减退、阳痿、精子数目减少、不育症、男性乳腺发育。由于症状进展缓慢,不易引起重视,多数是出现肿瘤压迫症状方就诊。体格检查发现青少年患者可出现青春发育停滞、体态异常、乳腺发育和触发泌乳、睾丸细小,成年人可出现胡须稀疏、乳腺发育和触发泌乳、阴毛稀少、睾丸松软。
肿瘤压迫症候群
常见的局部压迫症状是头痛、视力视野障碍。
肿瘤向上生长可压迫视交叉出现视力减退 、视野缺损 ,主要表现为双颞侧偏盲或双颞上方部分缺损。
肿瘤向鞍旁生长则出现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复视,还可出现神经麻痹 、感觉异常等。
肿瘤压迫正常垂体细胞可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重者乏力、嗜睡、性功能减退、精神异常(8%)、毛发脱落、肥胖。
早期约 2/3 的患者有头痛,主要位于眶后、前额和双颞部,程度轻,少数导致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
有些微腺瘤的占位病变不大,也可出现头痛,原因不明。
骨质疏松
长期高泌乳素血症的泌乳素瘤患者,有时首诊症状为骨质疏松。经过治疗恢复正常泌乳素水平和性腺功能后,骨密度能够得到改善,但有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急性垂体卒中
生长较快的泌乳素瘤,若发生瘤内出血,出现急性垂体卒中,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视力急剧下降等颅神经压迫症状,甚至昏迷和眼球突出,需紧急抢救。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可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症。
其他表现
如焦虑、抑郁、疲劳、情绪不稳男女均可出现,大约 10% 泌乳素瘤同时分泌生长激素,因此这些患者可表现巨人症(体格、内脏普遍性肥大)或肢端肥大症(面容改变、肢体末端增大)。
病因
泌乳素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多数垂体泌乳素腺瘤为单克隆细胞增殖的肿瘤, 但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一方面可能与下丘脑调节垂体 PRL 细胞的功能失调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垂体 PRL 分泌细胞原发性内在缺陷有关。
目前研究初步认为,泌乳素瘤的发生与部分原癌基因和生长因子过表达、抑癌基因的低表达,以及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有关;骨形态发生蛋白 4(BMP-4) 、视黄酸、过氧 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γ) 、CCAAT 增强子结合蛋白 δ 和神经调节蛋白 1 ,可能也参与了泌乳素瘤的发病,但各种发病机制间的相互联系仍未明确。
哪些人容易患泌乳素瘤?
好发于女性,女性患病高发年龄为 25~34 岁,男性相对少见。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青少年生长发育延迟、原发性闭经,视野缺损视力异常,泌乳,月经失调、不孕不育、阳痿、性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如果突发急性头痛、恶心、呕吐及视力下降等颅神经压迫症状,需急诊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妇产科
生殖科
内分泌科
脑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泌乳素瘤?
女性有闭经-乳溢-不育、男性性功能减退或不育、血清 PRL 水平明显升高、CT 或 MRI(磁共振成像)显示垂体瘤,可诊断为泌乳素瘤。同时需逐一排除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生理性及病理性原因。
生理性原因:应激状态、睡眠、高蛋白饮食、运动、性生活、乳头刺激、妊娠 、哺乳期泌乳素水平均可升高 。
药理性原因:抗精神类疾病药物(如利培酮、氟哌啶醇等)、胃肠道动力药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丙氯拉嗪等)、部分避孕药物和降压药物(利血平等)、阿片类镇痛药(吗啡、美沙酮等),可导致泌乳素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 。
下丘脑垂体疾病:如颅咽管瘤 、脑膜瘤、无性细胞瘤、创伤、非分泌性垂体腺瘤、肢端肥大症、库欣病、空 Sella 综合征、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可以导致高泌乳素血症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水平升高,刺激泌乳素升高,加之患者出现垂体反应性的增生 ,易被误诊为泌乳素瘤 。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常表现为育龄期女性的月经稀发 、闭经 、不孕和高雄激素血症及体征,部分 PCOS 患者会出现轻度的泌乳素水平升高 ,易被误诊为泌乳素微腺瘤 。
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脏功能不全失代偿患者,由于泌乳素的肾脏代谢障碍,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
胸壁疾病等。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实验室检查:PRL 测定血清标本应在上午 9~11 点抽取,采血前患者禁食,并安静休息半小时。正常血 PRL 通常小于 20 μg/L。高度怀疑 PRL 瘤者,还应检测其他垂体激素轴,包括 FSH(促卵泡生成激素)、LH(促黄体生成素)、睾酮、雌激素等。
影像学检查:蝶鞍区 CT 及 MRI 检查是普遍使用的影像检查方法,MRI 优于 CT,应用更多。由于泌乳素瘤的大小与血清 PRL 水平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于血 PRL >50 ng /L 的女性患者,应尽早行 MRI 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主要症状有哪些?泌乳发生多久了?
是否有闭经、月经稀发?
睡眠是否正常?有没有情绪变化?
月经周期、月经量、婚育史、性生活情况如何?
是否已经生育?是否母乳喂养?
发病期有无服用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药物?
有无甲状腺、肾、胸壁、乳房等疾患?有无头痛 、视力改变?
有没有手术外伤史、传染病史、药物食物过敏史、输血史?
烟酒嗜好,饮食习惯,家庭状况,工作压力等如何?是否有规律体育锻炼?
家族中有没有人患此病?
是否做过检查?
是否治疗过?疗效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泌乳素瘤?可以确诊吗?
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应该吃什么药?
生活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能治好吗?
为了更好地治疗,需要在哪些方面配合医生?
多长时间来看一次医生?
出现什么情况必须马上就诊?
治疗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为首选。
药物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国内主要是溴隐亭,国外有卡麦角林。若药物效果差或有药物抵抗时,可考虑经蝶窦手术治疗。大腺瘤合并脑神经压迫症状时,也可先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有时治疗效果可以很快出现。放疗仅作为辅助治疗。无论何种治疗方案,必须定期监测 PRL。
药物治疗
巴胺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抑制泌乳素瘤 。
溴隐亭是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可直接作用于垂体细胞膜上的多巴胺受体 ,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垂体功能恢复较佳的优点,是国内治疗泌乳素瘤的一线药物 ,适用于泌乳素微腺瘤或大腺瘤而无视野缺损者。副反应常见于开始用药时,约 5%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阴道给药可以避免胃肠道反应,每晚阴道置入一片(2.5 mg)即可。溴隐亭口服剂量较大时可有眩晕、便秘、头痛、困倦、体位性低血压等反应,因此口服应从小剂量开始 ,起始剂量为 1.25 mg/日,逐渐增加剂量,常用剂量 2.5~7.5 mg/日,分 2~3 次服用 。 药物治疗通常需要维持 2 年以上 ,而部分大腺瘤患者甚至需要终身药物治疗 。需要长期服药者,溴隐亭也有每月肌肉注射一次的长效缓释剂型,适用于口服药有明显胃肠道反应或耐药者以及较大腺瘤伴视野缺损者。
诺果宁是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泌乳素的抑制比溴隐亭强 35 倍以上,并且副作用小而轻微,故适用于溴隐亭耐药或不能耐受患者。
国外主要使用新型多巴胺 D2 受体激动剂,如培高利特、喹高利特、卡麦角林等,与溴隐亭相比,具有更高的治疗效率、更低的耐药率与不良反应,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临床治疗,我国尚无该药供应。
维生素 B6 在下丘脑左旋多巴转化为多巴胺过程中起辅酶作用,促进多巴胺的生成,增加中枢对泌乳素的抑制。有报道用量为 300~600 mg/日,分 3 次口服。
手术治疗
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泌乳素瘤对周围组织挤压明显患者,女性巨大腺瘤患者,且有生育需求者,为防止肿瘤在孕期增大,可采用手术治疗 。
手术治疗主要为经蝶窦手术,经口腔或鼻-蝶窦途径,进行选择性腺瘤组织切除,保留垂体正常组织。目前经鼻-蝶窦入路是最常见的手术入 路。而经鼻-蝶窦入路,又可分为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两种手术方法哪种更好,尚有争论。 如果出现瘤卒中,建议首选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仅为一种辅助手段,可防止肿瘤增大,但其降低泌乳素水平慢,恢复排卵性月经不满意,常用于外科术后未能获得痊愈者。垂体放疗的并发症有下丘脑功能不全、腺垂体功能减退、视觉系统损害、脑血管意外、脑坏死、继发性脑部恶性或良性肿瘤等。
近年来立体定性放射治疗成为治疗泌乳素瘤的另一选择,主要用于术后肿 瘤残留或复发,无明显视力视野障碍的大腺瘤,并且肿瘤与视神经及视交叉之间距离 ≥3 mm;微腺瘤;高龄及不能耐受手术者。放射治疗存在头痛、恶心等短期 并发症及垂体功能低下、周边重要血管损伤、视力视野障碍等远期并发症。
泌乳腺瘤患者的妊娠问题
妊娠前有微腺瘤的患者 ,催乳素水平降至正常 , 恢复规律月经后可以妊娠 。 妊娠后可以考虑停药观察,也有学者建议由于黄体功能维持的需要 ,应在孕 12 周后停药。妊娠过程需要监测临床症状,包括头痛、视力障碍等,每两个月复查视野检查,如发生头痛、视野损害等要随时就诊,并重新溴隐亭治疗,控制肿瘤的增大,预防其迅速增大或出血。
对于垂体泌乳素大腺瘤,建议手术后妊娠。未规范治疗的大腺瘤患者孕期出现压迫症状的风险较大,可考虑妊娠期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后泌乳素降为正常,仍无排卵者,可生殖科就诊加用促排卵药物治疗。
日常注意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并注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定期随访,通常每月需医院就诊一次,根据病情,至少每半年需复查肝功能,定期检测骨密度及检测心血管疾病。
一旦身体有不适时,需及时就诊。
预防
有症状的患者首先选择药物治疗,抑制泌乳,纠正高泌乳素血症,恢复月经,预防腺瘤形成或瘤体增大,减轻骨质疏松。
停用引起泌乳素水平升高的各种药物,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