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儿童黏多糖贮积症,小儿黏多糖贮积症,黏多糖症
概述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简称 MPS)也称黏多糖症,是一组复杂的、进行性多系统受累的溶酶体病,是由于降解黏多糖的酶缺乏所致。导致黏多糖在溶酶体中贮积,可造成面容异常、神经系统受累、骨骼畸形等症状。本病多发于婴幼儿期,迄今为止没有很好的办法,多采取对症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酶替代和基因治疗法正在研究中。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简称 MP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溶酶体病。
致病机制是缺乏降解黏多糖的酶导致黏多糖蓄积引起多系统受累。
MPS 可分为Ⅰ,Ⅱ,Ⅲ,Ⅳ,Ⅵ,Ⅶ,Ⅸ 型等 7 种型。
常见症状为面容粗糙,角膜混浊,关节僵硬,身材矮小,肝脾增大,智力落后,心脏瓣膜病,耳鼻喉部病变。
MPS 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
黏多糖贮积症患病率约为 1/10 万,亚洲人群中MPS Ⅱ患者最多,但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
本病迄今为止没有很好的办法,多采取对症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其他疗法多在研究中。
症状
MPS 是溶酶体贮积病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可分为 7 种类型,虽然各型致病基因和临床表现有差异,但由于贮积的底物都是黏多糖而被统称为黏多糖贮积症。
黏多糖贮积症有哪些症状?
黏多糖贮积症 Ⅰ 型
面容变丑,面中部变扁、鼻梁增宽;
角膜混浊、耳聋;
前额突出、关节僵硬、爪形手、鸡胸和腰椎后突;
心脏瓣膜增厚、心肌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精神运动发育落后。
黏多糖贮积症 Ⅱ 型
面容粗陋、身材矮小、爪形手、头大;
巨舌症、声音嘶哑、肝脾大;
耳聋、腕管综合征和脊髓压迫;
智力低下,有破坏性行为;
呼吸系统通气障碍和心血管系统病变。
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
严重智力发育落后;
面容轻度粗陋;
关节僵硬、肝脾大和癫痫。
黏多糖贮积症 Ⅳ 型
脊柱后凸和鸡胸;
短躯干、颈短和肋缘外翻;
双手关节韧带松弛,膝外翻;
角膜混浊;
牙齿稀疏,牙釉质薄,耳聋;
进行性运动能力减低。
黏多糖贮积症 Ⅵ 型
临床表现与 MPS Ⅰ型相似,不同之处是患者智力正常。
黏多糖贮积症 Ⅶ 型
肝脾大,骨骼异常;
面容特殊;
不同程度智力落后。
病因
除了 Ⅱ 型为 X 连锁遗传外,黏多糖贮积症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细胞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先天性缺陷所致。其特征是过多的黏多糖堆积影响诸多系统。
就医
临床观察和身体检查有助于识别上述明显的MPS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骨骼 X 线检查:正位胸片可发现肋骨似“飘带样”;侧位脊柱片显示胸腰椎椎体发育不良,有“鸟嘴样”突起;左手正位片显示掌骨近端变尖,各指骨似“子弹头”样。
头颅 CT/MRI:脑实质多发囊状改变、脑室增宽和脑积水等。
心电图:心动过速,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
超声心动图:瓣膜病变心肌肥厚,晚期见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尿黏多糖电泳分析:Ⅰ 型和 Ⅱ 型发现硫酸皮肤素和硫酸类肝素条带,Ⅲ 型患者发现硫酸类肝素条带,Ⅳ 型患者发现硫酸角质素条带。Ⅲ 型和 Ⅳ 型患者的尿液黏多糖电泳容易出现假阴性的现象。
眼科检查: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
酶活性测定:白细胞或血浆中相应的黏多糖贮积症酶活性明显降低或缺乏时。
基因分析 IDS:检测出致病基因存在突变时。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儿骨骼发育异常。
智力等严重发育落后。
面容发育及其畸形。
出现并发症威胁生命。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黏多糖贮积症?
该病的诊断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查体:存在 MPS 的相关体征,疑诊。
影像学检查:骨骼发育存在相关变化,疑诊。
家族史:有无相关家族病史,疑诊。
酶活性测试:水解酶活性缺失或减退,可诊断。
基因检测:可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注意到身体有什么变化吗?
面容什么时候开始变丑的?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耳聋的症状?
什么时候开始骨骼发育畸形的?
家里有人有同样的病史吗?
智力是否发育正常?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严重吗?
我的孩子需要做更多相关检查吗?
您推荐哪种治疗方法?有什么副作用吗?
后续还会有什么别的症状吗?
面容的变丑能矫正回来吗?
这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我的家人应该接受相关基因测试吗?
治疗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与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定期检查眼底;
切除扁桃体和腺样体;
咽鼓管置管术改善听力,必要时使用助听器;
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改善关节僵硬;
定期心脏超声检查;
发生睡眠呼吸暂停时,可用简易呼吸器治疗。
酶替代治疗
拉罗尼酶(Aldurazyme)注射剂治疗。
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推荐用于 MPSⅠ、Ⅱ 和 Ⅵ 型,建议早期治疗。
日常注意
预后:本病目前暂无特效治疗方法,严重的患者可能寿命较短,但轻度的患者一般治疗后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家人应鼓励患儿独立和交朋友,给予心理支持。
患者应避免影响到脖子的运动,例如体操、蹦床等。
设计一个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便患儿健康发展。
改变家具的摆放方式,以便患儿走动做事。
预防
避免近亲结婚。
家庭中出现相关病状时其他家人也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高危家庭需要做产前诊断避免孩子得病。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