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是什么?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怎么办?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症状有哪些?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患者又因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催泻、疯狂减肥等方法以消除暴饮暴食引起肥胖的极端措施。神经性贪食症可与神经性厌食症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年龄分布(均多见于女性、青少年人群)。多数患者是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症晚。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其实对自己的体重和体形会进行严格的评判。为了保持让自己满意的状态,他们会按照严格的食谱来试图减肥。但是过一段时间后,这种严格的饮食控制反而会使他们再次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后,又会感到失控、羞愧、内疚、害怕体重增加。这种心理压力又会导致他们疯狂减肥,希望“消除”暴饮暴食可能造成体重的哪怕一丁点儿的增加。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这种“暴饮暴食-疯狂减肥”的恶性循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诱发胆囊炎、胰腺炎、急性胃扩张等。呕吐物中的酸性物质可造成口腔的蛀牙、牙龈病和牙釉质流失。过度减肥还会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肾脏损伤、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如果有神经性贪食症或其他进食障碍,需要及时就医。进食障碍是很危险的,单靠意志力不足以克服这类疾病。积极治疗可以帮助有进食障碍的人感觉更好、更健康。

别称

Sanfilippo 综合征,山菲利普综合征,黏多糖增多症Ⅲ型,黏多糖病Ⅲ型,黏多糖贮积病Ⅲ型

概述

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是当人体内缺少帮助身体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物质的重要酶时,导致身体某些部位功能出现损害的疾病。

患者大多在 4~7 岁发病,到 10 岁的时候症状最严重。在亚洲所有黏多糖贮积症病例中所占比率为 18.4%,早期研究显示,发病率约为 1/700000。

主要危险因素有家族遗传史、怀孕时未进行产前诊断。

根据患者所缺少酶的基因编码不同,该病分为 A、B、C、D 四个亚型。

典型症状为智力下降,思维反应迟钝,可伴随多动、抽搐、攻击性行为、浑身无力等表现。患者随年龄增加智力逐渐低下,身体变化与黏多糖贮积症的其他分型相比较轻。

如果没有早期、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在儿童时期死亡。

加强产前诊断是唯一可以预防该病发生的措施。

症状

智力下降是此疾病最典型的症状,一般在 4~7 岁时出现症状,10 岁时智力低下表现已非常明显。多动、抽搐、出现攻击性行为、浑身无力等也是典型症状之一。骨骼形态或功能改变是少数患者出现的特征性表现,患者可表现为头大、面部丑陋、关节僵硬等症状。

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智力低下:最典型症状。从出生到 1 岁时患者智力与同龄孩子差别不大,4~7 岁时智力出现明显下降,10 岁时已非常明显,思维、反应明显迟钝。

神经症状:最突出症状。表现为多动、四肢抽搐、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或出现浑身无力无法独立行走等症状。

骨骼改变:少数患者表现为骨骼畸形,如从额头到后脑勺的距离明显大于正常人、面部丑陋、爪形手、手臂变短畸形(中间粗两边细)、肋骨变形、关节僵硬等,另外逐渐出现耳聋、肚子隆起等症状。

肝脏、脾脏轻到中度肿大:这种器官的变化患者自己感觉不到,往往在医生进行体格检查(身体检查)时被发现。

其他症状:身高变化不明显,少数患者(约 1/4)身材矮小(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孩子)。视力正常,心脏未见影响。

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发病后会逐渐加重,患儿起初出现攻击性行为,并逐渐出现脑瘫(行为及运动功能障碍)症状,行走时双下肢交叉、脚内八字,形如剪刀状,步态踉跄。最后出现呼吸困难,很多晚期患者因为感冒、发烧等导致呼吸道感染而死亡。

常见并发症包括:

痉挛型四肢瘫(伴有痉挛的四肢瘫痪无力)

攻击性行为

轻微肝脾肿大

病因

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病是家族遗传所导致,如果夫妻双方都携带该缺陷型基因,则其子女就有可能患该疾病,与所生孩子性别无关。因此主要病因为近亲结婚、孕期未进行产前诊断。

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近亲结婚:这是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病的最常见原因。若家族中曾有人患此疾病或携带该缺陷基因,近亲结婚夫妻双方携带该缺陷基因的可能性高,增加了子女患该病的风险。

未进行产前诊断:曾生育过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患儿、已经知道夫妻中有一方携带该缺陷基因、家族曾有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患者的人生育患儿的可能性较高,未进行产前诊断时更为如此。如果产前筛查、产前 B 超高度怀疑胎儿染色体异常,又未进行产前诊断,则孩子患该病的风险也会升高。

哪些人容易患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

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比较明确,以下人群容易发病。

家族遗传史:夫妻中有患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疾病或曾有亲人患该疾病。

未进行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提示存在高风险的染色体异常,但未进行进一步诊断。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现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人。

反应迟钝。

多动。

走路姿势与正常人不一致,两条腿交叉、两脚内八字走路。

从额头到后脑勺的距离明显大于正常人、关节僵硬。

确诊患者出现咳嗽、发烧、咳痰、喉咙发痒或肿痛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癫痫。

全身发软、无力。

建议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

当医生怀疑黏多糖贮积症时,将通过询问父母双方家族中是否有家族遗传史、进行尿液及 X 射线检查帮助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基因诊断和酶活性测定。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尿液分析:通过留取患者尿液进行分析,黏多糖贮积症患者尿液中某一种特异性成分高于正常人。

血细胞检测:检测血液中是否有因为黏多糖贮积症导致的细胞改变。

基因诊断:通过抽取血液检测患者是否带有产生该疾病的缺陷基因,该检查可以在早期发现可能患黏多糖贮积症风险的患者,在孕妇产前诊断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酶活性测定:通过采取患者的血液样本、皮肤深层的细胞或从骨髓中提取出某一物质,检测患者是否有因为黏多糖贮积症导致细胞中某一种酶的改变,并能通过患者细胞内酶的改变判断是何种类型的黏多糖贮积症。

X 射线检查:可观察患者骨骼内成分的变化以及是否有畸形,检查在密闭空间里进行,过程迅速,患者不必紧张。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几岁出现该症状?

家族中是否有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患者?

家里有几个孩子?其他孩子正常吗?有没有类似表现?

怀这个孩子时是否曾做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是否有问题?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疾病可以治疗吗?如何治疗?是否能治愈?

需要做哪些检查?

治疗所需的费用高吗?哪些治疗费用在医保范畴内?

父母还能再生育吗?患者还能生育吗?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目前还没有可以有效治疗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移植造血干细胞和酶替代疗法(人工补充缺乏的酶)。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动物实验发现此药物可以阻止小鼠体内合成黏多糖,但人体实验并没有看到效果。

维生素 A:口服维生素 A 可以使患者尿液中排出更多的黏多糖,但与身体内所含的黏多糖总量相比,排出量非常少。

其他:维生素 C、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均无效。

其他方法

酶替代疗法(ERT):是一种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的方法。患者身体里缺失某一种酶时,可选择酶替代疗法治疗。护士会向患者的静脉血管注射一种可代替所缺失酶的药剂。但这种重组人蛋白目前仅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 Ⅰ、Ⅱ、Ⅵ 型,目前还没有研发出可有效代替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所缺失酶的药剂。有研究指出用含有麦芽糖酶的脂质体药剂治疗婴儿型患儿效果较好。

移植造血干细胞(HSCT):该方法是从提供造血干细胞的个体中采集出所需的造血干细胞数,再通过对造血干细胞进行严格的分型和比对匹配,最后移植到患者体内。但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在 4 岁开始逐渐出现智力下降、骨骼改变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般在儿童期就死亡。且由于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患者一般会在儿童期死亡,但有的患者可活的更久一些。患者的死亡原因多数是因为感冒、发烧造成的呼吸道感染。

经过正规治疗后,此病虽无法治好,但能适当延长患者寿命,减轻该病导致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若患者在刚出生或幼儿时期就进行医疗筛查,在患儿出现智力下降、骨骼改变等症状前通过进行一些治疗,可预防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的发生。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患者应少食多餐。平时应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温热的牛奶、豆浆、瘦肉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胡萝卜、韭菜等)、水果(柠檬、橙子、猕猴桃等)。但不能吃高脂肪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肥肉、蛋黄等。应该低糖饮食,不宜吃高糖的食物如罐头、可乐、糖果等。不宜喝酒。

运动:患者应减少每日运动量,以感到轻松、不劳累为准,同时避免提重物、做重体力活动。

定期复查:早期 1~3 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主要复查抽血化验酶、尿液分析等项目。

预防

此疾病为遗传性疾病,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不能近亲结婚。

夫妻一方已患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或家族中曾有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患者时,若很想生育,应早期进行产前诊断。

产前筛查提示有高风险的染色体异常时,尽早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已检查出黏多糖贮积症 Ⅲ 型高风险时,尽早终止妊娠。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男人私处疼痛要重视 小心这些睾丸疾病

2023-10-1 23:23:44

药品

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功效与作用-乙酰螺旋霉素片说明书

2023-8-3 7: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