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有四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3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0.9%。过去30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2型糖尿病尤为显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5% 。
1型和2型糖尿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妊娠糖尿病和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有关;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
主要症状: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此外还有饥饿加剧(主要体现在容易饥饿)、口干、疲乏、视力模糊等症状。
治疗重点是将血糖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并采取措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包括规范饮食、规律锻炼、降糖药物、定期检测血糖水平、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等。
疾病的主要危害:如果血糖没有得到足够控制,会引起多种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低血糖症、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病变)、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尿路及皮肤感染等。
日常生活中要健康饮食,积极锻炼,保持健康体重,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服药。
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多见于血糖明显升高、且持续一段时间时。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多饮:常感觉口渴,频繁排尿导致体液不足,从而引起脱水。
多食:容易感觉饥饿,这是由于很多供能物质通过尿液丢失,机体处于能量缺乏状态。
多尿:尤其是夜尿增多(正常人夜间排尿2~3次,总夜尿量为300~800毫升)。
体重下降:本来为身体提供能量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加之身体脱水。
非常疲乏:与饥饿的原因相同。机体无法利用食物中的能量,也无法获得所需能量。
视力模糊:晶状体(眼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糖分积聚,造成它吸收多余的水分到眼内,引起晶状体形状的改变,引起视力模糊。
糖尿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
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多见于2型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包括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可导致视力下降和失明。
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以没有症状,多是发现泡沫尿等情况才有所察觉,之后可能会出现足部、腿部或全身肿胀,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下肢冰凉、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
糖尿病神经病变:常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变现为肢端麻木、针刺感、灼热等。
糖尿病皮肤黏膜感染: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体内钙尿病皮肤病变,常见于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糖尿病大疱病: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皮肤病变,疱疹边界清楚,壁薄透明,内含清亮液体,多位于四肢末端。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足部的感染、溃疡和坏疽。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病因也存在明显差异。
发生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1型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为多基因和多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
妊娠糖尿病主要和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有关。
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由于基因突变导致。
哪些人为糖尿病高危患者?
肥胖或超重者。肥胖定义为身体质量指数(BMI)≥28。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的人群。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
长期过量饮酒的人群,尤其是空腹饮酒。
高血脂、高血压患者。
直系亲属(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
病毒感染人群可能也有风险,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就医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比较典型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及时就诊。
出现哪些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下述情况应及时及就医: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视觉模糊。
皮肤针刺感、触觉异常。
脚踩棉花感。
若出现昏迷,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建议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如何诊断糖尿病?
医生一般通过采血检测两次不同天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2hPG)或者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即可确诊。
空腹血糖:即禁食8~10小时、早晨未进食时的血糖,连续两次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即诊断为糖尿病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即禁食8~14小时后、饮用含有75克葡萄糖粉的液体,然后每30~60分钟测量一次血糖水平,共持续3小时。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即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是一项简单的血液检查,可以显示过去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HbA1c水平为6.5%或更高可能意味着患有糖尿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发作时是否测血糖?
是否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糖尿病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我应该怎么治疗?能否根治?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是否需要定期门诊随访?
治疗
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消除糖尿病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胰岛素注射
胰岛素按起效的快慢和作用时间长短分为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四类。
速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人胰岛素和动物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
双胍类:主要用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双胍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联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降低餐后血糖。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Ⅳ抑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可以促进尿液中葡萄糖的排出、从而降低血糖,临床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对于某些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变的患者有益。
GLP-1 受体激动剂或类似物
需皮下注射。
可以促进胰岛素释放、减少胰高血糖素释放、减少摄食、增加能量消耗、延迟胃排空等,因此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降低体重作用。
目前国内市场常用:利拉鲁肽、艾塞那肽、贝纳鲁肽等,现在有每周用药一次的周制剂面世。
手术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治疗本质是一种减肥手术,通过减重来改善肥胖,从而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
主要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通过腹腔镜进行的各种减肥手术最常用,并发症最少。
由于不同糖尿病患者情况不同,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请咨询医生。
此外,还有胰腺移植(目前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和胰岛素细胞移植(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其他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积极锻炼、减肥、戒烟限酒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目前这一疾病尚无法治愈。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当出现感染、治疗不规范等诱因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另外,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可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糖尿病足等各种慢性并发症。
经有效规范的治疗,可使血糖长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残和致死率,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定期监测血糖:在医生指导下,学会在家监测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并学会如何识别和治疗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如何处理低血糖。
饮食: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使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避免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稀饭等)。
控制食盐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伴肾病或高血压的患者,应低于3克。
规律锻炼:选择慢跑、太极、瑜伽、骑车、游泳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次运动30分钟。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应戒烟。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2份标准量(1份标准量为啤酒285毫升,红酒100毫升,白酒30毫升)。
足部和皮肤检查:学习观察脚部和皮肤是否有异常,一旦发现应及时就诊。
定期检查眼底:应每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以了解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预防
由于糖尿病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饮食习惯的调整: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应注意减肥,并使体质指数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BMI为18.5~24kg/m2 )。
积极锻炼,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项目比较好,如散步、慢跑和游泳。
避免久坐不动,坐1个小时就要起身活动5分钟。
积极控制高血脂、高血压。
若直系亲属患有高血糖,应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