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什么?糖尿病怎么办?糖尿病症状有哪些?

小儿厌食症,是指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每次进食的食物量减少为主要症状,是现今小儿中常见的病症。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造成小儿“面黄肌瘦、个子矮小”,是当今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病在小儿时期非常常见,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病因包括多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胆囊炎等)、不良用药、缺乏铁锌等微量元素、天气炎热、不合适的喂养、过度进食零食及食物温度不合适(过热或者过于冰凉),乱添加“蛋白粉、营养粉”等“营养食品”,精神方面因素等。本病的危险因素有进食不定量不定时,挑食偏食,食用肉类、鱼虾类食物的频率少及进食时训斥儿童等。小儿厌食症根据是否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可分为神经性厌食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厌食。小儿厌食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较长期的不愿意进食,对食物不感兴趣,每日进食量减少,典型表现是面色苍黄,身高比同龄儿童矮小,即“面黄肌瘦,身材矮小”。小儿厌食症主要治疗方法是合适的喂养,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定时、按顿进食,饭前不吃零食,可使用口服胃酶合剂等帮助消化的药物及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蠕动的药物,从而增加食欲。针灸治疗与捏脊治疗有一定效果,治疗重点在于针对不同的原发病进行积极病因治疗。治疗难点在于对于精神因素导致的厌食,首先应积极去除引起患儿惊醒、害怕或者不适应的各种精神刺激方面的原因。小儿厌食症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小儿体重、身高等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儿“面黄肌瘦、个子矮小”。小儿厌食症首要的是正确合理的喂养和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避免不合理用药及其他滥用药物,多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等,保障小儿身心健康成长。

概述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有四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3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0.9%。过去30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2型糖尿病尤为显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5% 。

1型和2型糖尿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妊娠糖尿病和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有关;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

主要症状: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此外还有饥饿加剧(主要体现在容易饥饿)、口干、疲乏、视力模糊等症状。

治疗重点是将血糖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并采取措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包括规范饮食、规律锻炼、降糖药物、定期检测血糖水平、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等。

疾病的主要危害:如果血糖没有得到足够控制,会引起多种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低血糖症、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病变)、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尿路及皮肤感染等。

日常生活中要健康饮食,积极锻炼,保持健康体重,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服药。

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多见于血糖明显升高、且持续一段时间时。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多饮:常感觉口渴,频繁排尿导致体液不足,从而引起脱水。

多食:容易感觉饥饿,这是由于很多供能物质通过尿液丢失,机体处于能量缺乏状态。

多尿:尤其是夜尿增多(正常人夜间排尿2~3次,总夜尿量为300~800毫升)。

体重下降:本来为身体提供能量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加之身体脱水。

非常疲乏:与饥饿的原因相同。机体无法利用食物中的能量,也无法获得所需能量。

视力模糊:晶状体(眼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糖分积聚,造成它吸收多余的水分到眼内,引起晶状体形状的改变,引起视力模糊。

糖尿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

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多见于2型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包括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可导致视力下降和失明。

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以没有症状,多是发现泡沫尿等情况才有所察觉,之后可能会出现足部、腿部或全身肿胀,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下肢冰凉、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

糖尿病神经病变:常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变现为肢端麻木、针刺感、灼热等。

糖尿病皮肤黏膜感染: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体内钙尿病皮肤病变,常见于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糖尿病大疱病: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皮肤病变,疱疹边界清楚,壁薄透明,内含清亮液体,多位于四肢末端。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足部的感染、溃疡和坏疽。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病因也存在明显差异。

发生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1型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为多基因和多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

妊娠糖尿病主要和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有关。

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由于基因突变导致。

哪些人为糖尿病高危患者?

肥胖或超重者。肥胖定义为身体质量指数(BMI)≥28。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的人群。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

长期过量饮酒的人群,尤其是空腹饮酒。

高血脂、高血压患者。

直系亲属(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

病毒感染人群可能也有风险,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就医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比较典型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及时就诊。

出现哪些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下述情况应及时及就医: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视觉模糊。

皮肤针刺感、触觉异常。

脚踩棉花感。

若出现昏迷,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建议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如何诊断糖尿病?

医生一般通过采血检测两次不同天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2hPG)或者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即可确诊。

空腹血糖:即禁食8~10小时、早晨未进食时的血糖,连续两次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即诊断为糖尿病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即禁食8~14小时后、饮用含有75克葡萄糖粉的液体,然后每30~60分钟测量一次血糖水平,共持续3小时。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即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是一项简单的血液检查,可以显示过去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HbA1c水平为6.5%或更高可能意味着患有糖尿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发作时是否测血糖?

是否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糖尿病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我应该怎么治疗?能否根治?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是否需要定期门诊随访?

治疗

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消除糖尿病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胰岛素注射

胰岛素按起效的快慢和作用时间长短分为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四类。

速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人胰岛素和动物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

双胍类:主要用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双胍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联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降低餐后血糖。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Ⅳ抑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可以促进尿液中葡萄糖的排出、从而降低血糖,临床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对于某些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变的患者有益。

GLP-1 受体激动剂或类似物

需皮下注射。

可以促进胰岛素释放、减少胰高血糖素释放、减少摄食、增加能量消耗、延迟胃排空等,因此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降低体重作用。

目前国内市场常用:利拉鲁肽、艾塞那肽、贝纳鲁肽等,现在有每周用药一次的周制剂面世。

手术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治疗本质是一种减肥手术,通过减重来改善肥胖,从而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

主要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通过腹腔镜进行的各种减肥手术最常用,并发症最少。

由于不同糖尿病患者情况不同,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请咨询医生。

此外,还有胰腺移植(目前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和胰岛素细胞移植(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其他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积极锻炼、减肥、戒烟限酒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目前这一疾病尚无法治愈。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当出现感染、治疗不规范等诱因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另外,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可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糖尿病足等各种慢性并发症。

经有效规范的治疗,可使血糖长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残和致死率,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定期监测血糖:在医生指导下,学会在家监测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并学会如何识别和治疗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如何处理低血糖。

饮食: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使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避免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稀饭等)。

控制食盐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伴肾病或高血压的患者,应低于3克。

规律锻炼:选择慢跑、太极、瑜伽、骑车、游泳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次运动30分钟。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应戒烟。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2份标准量(1份标准量为啤酒285毫升,红酒100毫升,白酒30毫升)。

足部和皮肤检查:学习观察脚部和皮肤是否有异常,一旦发现应及时就诊。

定期检查眼底:应每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以了解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预防

由于糖尿病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饮食习惯的调整: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应注意减肥,并使体质指数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BMI为18.5~24kg/m2 )。

积极锻炼,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项目比较好,如散步、慢跑和游泳。

避免久坐不动,坐1个小时就要起身活动5分钟。

积极控制高血脂、高血压。

若直系亲属患有高血糖,应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胃尔康片的功效与作用-胃尔康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

保健

几个信号暗示妇科病来袭

2023-8-14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