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糖尿病靶器官损害,是指糖尿病引起或伴随的心血管、肾脏、神经以及其他器官的病理性损害,但本质上都是由于高血糖相关血管损害的不同表现。
常见靶器官损害包括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糖尿病性肾脏病和糖尿病足。通常把这类疾病分为糖尿病相关大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足则是两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综合表现。
糖尿病的病程越长,其相关的靶器官损害越容易出现和加重,失控的血糖以及其他的血管危险因素(例如血压、血脂等)会提前、加速糖尿病靶器官损害的发展。
不同的糖尿病靶器官损害有着不同的患病人群,这与基因特点以及其他血管危险因素有关。
症状
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高血糖相关的血管内皮损害,以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的作用,与非糖尿患者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2~4 倍,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死于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主要的症状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以表现为不同种类的胸痛、心悸以及乏力等心脏病的表现、还可以并发意识障碍、头晕头痛等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征性病变,也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最终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病变的分期主要取决于眼底有无血管的增殖,眼底缺血越重、越容易出现新生血管。早期为非增殖期病变,可以表现为视物模糊;晚期为增殖期病变,视网膜会容易出血,可以导致失明。
此外,还可以出现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青光眼和白内障,导致各种各样的眼部症状和视物异常。
糖尿病性神经病
最常见的表现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同时亦可出现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以及运动神经病变等全部的神经病变类型。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特征为四肢肢端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可以形容为“蚁走感”“袜套感”;严重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双足的存在,形容为“踩棉感”。
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可以累及植物神经,导致平静状态下心率升高,不明原因的大汗,腹泻与便秘交替,阳痿。
糖尿病性运动神经病变则可导致肢体萎缩、活动不利等症状。
糖尿病性肾脏病
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蛋白尿,后期可伴有进行性恶化的高血压,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目前发达国家的终末期肾病(需要血液透析的肾功能不全状态)主要由糖尿病性肾脏病构成,在我国该病为第二大终末期肾病的病因。
该疾病早期可以无明显症状,加重过程中可以出现尿中泡沫增多,晚期可能会出现水肿、乏力等。
体征包括血压升高、下肢水肿。在出现终末期肾病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和味觉改变。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大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综合征,可以表现为溃疡和坏疽。
合并感染或伤口不愈时,往往表现为溃疡,血管狭窄、阻塞导致的缺血病变可以表现为坏疽。
早期可出现肢体皮肤苍白、干燥、肤色变暗、脚凉、肌肉萎缩等;晚期足部可出现糜烂、溃疡、坏死及感染等。同时由于神经的损伤,一般疼痛并不明显。
病因
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包括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血栓形成等。
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血糖,会加重脂质的过氧化,使动脉壁内的泡沫细胞形成;同时胰岛素抵抗又会导致炎性蛋白释放增加,进而导致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所以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病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高血糖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病因,血糖水平高导致毛细血管壁脆弱,容易受损,从而导致血液渗漏进入视网膜,随着微循环障碍的加重,进而出现血管增殖,最后出现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
糖尿病性神经病
高血糖均可导致神经病变,但机制比较复杂,难以区分个体的具体病因。
微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导致的局部神经缺血、肢端局部的氧化应激反应等,都是可能的机制,也都有对应的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也都很局限。
其他代谢和血管因素(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发病机制中也很重要。
糖尿病性肾脏病
发病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是高血糖和高血压,其他因素包括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吸烟、肥胖、血脂异常等。
由于肾单位和视网膜的微小结构相似,而且糖尿病的损害是全身性的,因此糖尿病性肾脏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类似。
糖尿病足
病因包括下肢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及可能的创伤、感染等。
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感觉不灵敏,增加创伤的可能。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会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使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趾端缺血、坏疽。
可能发生的创伤会因此延缓愈合,增加感染的可能,而创伤和感染都会加剧局部的炎症状态,进一步干扰血液循环,最终可能导致截肢。
足畸形也可能引起或加重病情。
就医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出现胸痛、心悸以及乏力等心脏病的表现。
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模糊。
糖尿病患者出现四肢肢端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
糖尿病患者出现尿中泡沫增多。
建议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糖尿病靶器官损害?
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诊断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三个主要部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方法有平板运动试验、冠状动脉 CT、冠状动脉造影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也可以辅助诊断。脑血管病的检查多依赖 CT、MRI、脑血管造影,查体和特异的症状也可以提示病灶。目前也可以应用踝肱比的测定,筛查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肢体动脉超声、肢体动脉造影可以用来诊断该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眼科医生可以通过各种眼底检查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确定视网膜病变程度。
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医生可以通过裂隙灯对视网膜进行检查,从而诊断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医生可另外进行荧光血管造影,以帮助确定渗漏位置,以及血液循环差的部位和血管形成异常的部位,确定视网膜病变程度,制定治疗计划,并监控治疗结果。医生在进行荧光血管造影时,对视网膜进行彩色拍摄。此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可帮助评估黄斑水肿的严重程度,评估治疗对患者的效果如何。
糖尿病性神经病
该病确诊需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性检查包括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等定量感觉测定、神经传导检查等。
目前推荐专科查体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及运动神经病变等则多依靠排除性诊断。
糖尿病性肾脏病
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出现肾脏损害,应考虑糖尿病性肾脏病的可能,微量白蛋白尿是诊断糖尿病性肾脏病的标志,如同时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则可确诊该病。
糖尿病足
诊断多依靠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周围动脉狭窄或闭塞、溃疡或伤口和/或坏疽的同时出现。可以应用足底压力分布检测来筛查糖尿病足。
治疗
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一般治疗包括戒烟、常规运动训练、个人膳食调整。
药物治疗包括积极降压治疗、降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期间,可能还需要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减少视力损伤。
治疗需要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临床有意义的黄斑水肿,可以使用激光光凝术。
其他病变可以进行其他眼科手术治疗。
改善微循环治疗可能有效,眼内注射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在某些情况下亦可应用。
糖尿病性神经病
传统的治疗着重于控制高血糖,可以减缓疾病进展或延迟发作,阻断可能的发病机制和减缓疼痛。
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神经修复治疗如甲钴胺的使用可以减轻症状,抗氧化应激治疗如 α-硫辛酸也有临床上的显著疗效,改善微循环治疗也能起到作用。
如疼痛难以缓解,可以采用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甚至可以应用阿片类药物止痛。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定期的神经系统检查和护理。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特别容易发生无痛性损伤,因此推荐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自查足部皮肤情况。
糖尿病性肾脏病
治疗包括强化降糖及降压、降脂治疗。
最新证据支持 SGLT-2 抑制剂减少尿蛋白、延缓糖尿病性肾脏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肾脏相关死亡。
降压药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也有明确的证据,可以减少尿蛋白。
降脂以及戒烟可能也有帮助。
部分患者可能最终进展为尿毒症,需要透析治疗。
糖尿病足
定制的矫形鞋或矫形器可以用来平衡患者足部的局部压力,减少糖尿病患者足部受伤的风险。
一旦发生糖尿病足,其治疗包括积极控制感染(抗生素治疗和/或手术治疗),通过联合局部换药或特殊敷料治疗溃疡,可能还需要抗血小板、扩血管等改善局部循环的治疗。
严重的糖尿病足需要截肢,且截肢平面很可能高于病患部位。
日常注意
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戒烟,开始戒烟后该病的风险即开始下降。
目前研究证据提示,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一般情况,但需要在康复专科或心内科专家指导下进行。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严重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警惕视网膜脱落,表现为突发的视野缺损,常由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导致。
一旦发生,会导致失明,需要眼科急诊救治。
糖尿病性神经病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会导致肢端感觉减退,需要保护肢端,避免烫脚、过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使用与脚型不符的鞋袜等。
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便秘与腹泻交替,需要避免刺激性饮食。
糖尿病性肾脏病
患者需要戒烟、规律运动。避免使用来路不明的中草药治疗。
糖尿病足
患者应避免足部受伤,包括外力的创伤、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刺激。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对双足的感知明显减低,应每日检查双足的皮肤是否完好,如发现伤口应及时护理,必要时及时就诊。
有条件的患者应定制矫形鞋或矫形器,以避免足部损害。
预防
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烟、规律锻炼、个体化饮食调整。对心血管高危患者进行的药物治疗中,阿司匹林的预防治疗可能有效。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性肾脏病:除了对血糖和血压的控制,目前没有其他确证有效的预防措施。
糖尿病足:除了对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和必要的抗血小板治疗,足部的护理对糖尿病足的预防作用至关重要,避免出现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