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家族性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细胞失调综合征
概述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congenital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CHI),是一种罕见的遗传异质性内分泌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过量分泌或不受血糖调控,严重低血糖反复发作。该病也是新生儿、婴儿和儿童早期严重和持续性低血糖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又称称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PHHI)等。本病治疗以药物为主,必须迅速积极,否则容易产生脑损伤神经系统后遗症。[1][2]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CHI)具有遗传异质性,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疾病。
该病是新生儿、婴儿和儿童早期严重和持续性低血糖的最常见原因。
胰岛素过量分泌或不受血糖调控和严重低血糖反复发作是其发病特征。
CHI治疗以药物为主,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必须迅速积极,以避免脑损伤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后与分型及严重程度有关。
在大多数国家,CHI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25000到1/50000。在近亲婚配的群体中发病率最高,约为1/2500。[3]
症状
大约60%的CHI病例出生后第一个月就出现症状并确诊。30%的病例1岁之前确诊,其余病例症状出现于1岁之后。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有哪些症状?
CHI从出生至成年早期均可发病,不同时期发病的症状也不同。新生儿起病最为常见。
新生儿期CHI发病症状:
不耐受饥饿
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等于4000克)
摄食不良
持续性低血糖(嗜睡、肌张力低下、易怒,也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如呼吸暂停、癫痫发作和昏迷等。)
迟发型CHI发病症状:
低血糖反应,包括面色苍白、出汗和心悸等症状。[4]
病因
CHI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迄今已发现ABCC8、GCK、GLUD1、HADH、HK1、HNF1A、HNF4A、KCNJ11、PGM1和PMM2、SLC16A1、UCP2等12种致病基因。其中,编码胰腺β细胞中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敏感K通道(KATP)的基因(ABCC8和KCNJ11)突变最常见,占所有病因近一半。[2]
就医
临床观察和身体检查有助于识别CHI明显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糖测定:患者血糖<2.8毫摩尔/升,严重者低于1毫摩尔/升。
血胰岛素测定:及时进行血胰岛素含量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胰腺增强CT,CHI无胰腺占位征象。
PET检查:F-左旋多巴-PET/SCAN显像技术的应用可用于鉴别弥漫性或局灶性病变。
遗传学检查
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CHI已知致病基因的Panel检测,全外显子检测。
病理学检查
外科手术之前,鉴别弥漫型和局灶型具有重要意义。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呼吸暂停、癫痫发作和昏迷等症状时,必须立即就医,否则容易导致脑损伤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生命危险。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
CHI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诊断过程中,当患者血糖水平低于2.8毫摩尔/升时,应满足以下几点诊断标准:
高胰岛素血症(血浆胰岛素>2毫单位/升)。
低脂肪酸血症(血浆游离脂肪酸<1.5毫摩尔/升)。
低酮血症(血浆β-羟丁酸<2毫摩尔/升)。
4.1毫克静脉胰高血糖素反应,血糖变化>1.67毫摩尔/升(30毫克/分升)。
另外,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突变,也可支持诊断。[1][2]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孩子出生体重多少?
孩子吃奶时是否出现呕吐、厌食或吞咽困难等问题?
孩子呼吸是否正常?
孩子是否出现过面色苍白或大汗淋漓?
孩子心跳是不是特别快?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严重吗?
我的孩子怎么会得这种病?
这病能治愈吗?是不是要终身吃药?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要不要动手术?
平时应该如何护理?
这个病会遗传吗?
如果生二胎,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为主,治疗无效时选择外科治疗。目前CHI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对症治疗:早期治疗要求防止低血糖引起脑部损害,血糖应维持在3.5毫摩尔/升以上。多数患者通过高速率葡萄糖持续输注以维持血糖稳定,必要时可加用胰高血糖素或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对于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病例,必须在调整饮食结构的基础上实施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CHI的首选药物是二氮嗪,其他药物主要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胰高血糖素以及KATP通道的低分子校正剂等。
外科治疗:由于手术易造成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所以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只针对药物治疗无效、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病例。[1][2][5]
日常注意
检测血糖。患儿家长应充分认知低血糖的危害。了解如何判断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如何正确使用血糖监测仪,并掌握低血糖急性发作的暂时处理,并及时就诊。
多次喂养。对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两顿饭中间加餐或喂食糖水,尽量将空腹或餐前血糖维持在3mmol/L以上。注意:长期喂食糖水容易导致患儿肥胖病,最终也会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和寿命。
适当控制蛋白。少数ATP敏感性钾通道型和谷氨酸脱氢酶型高胰岛素血症患儿,其低血糖容易被蛋白饮食所诱发,应适当限制蛋白的摄入量。[6]
预防
基因检测:有家族史或致病基因携带者在生育前进行遗传咨询,以明确病因及评估家庭成员患病风险。
关注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患儿面色、体温、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吸吮能力,有无烦躁、激惹等生命体征异常,警惕低血糖抽搐。每2小时至4小时记录生命体征1次,发现疑似症状立即测定血糖。
早期足量,多次喂养:防治CHI的关键措施之一。
持续静滴高浓度葡萄糖溶液:持续静脉滴注高浓度葡萄糖是治疗CHI的最有效措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