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 Russell-Silver 综合征,小儿 Silver 综合征,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小儿先天性一侧肥大症,小儿先天性不对称-侏儒-性腺激素增高综合征,小儿身材矮小-不对称-性早熟综合征
概述
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表观遗传病,以身体两侧不对称或长短不一、出生时体重较轻、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落后正常人、性早熟以及一些其他的先天性异常为主要症状。
本病属于较为罕见的疾病。西方国家数据统计本病发病率为每 3000 到 100000 人中有 1 位患者,患者没有性别差异。 我国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的病因可能是染色体异常,集中在 7、11、12、15 号等染色体异常。少数患者没有染色体异常,可能是间脑-垂体区发育异常、宫内环境异常等导致。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本病暂无分型及分期。
身材不对称是本病最典型症状,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发育迟缓、脸部异常表现、骨骼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异常、皮肤出现牛奶咖啡斑、学习、运动、认知发育迟缓,但是智能往往正常等。
本病目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针对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如出现身高落后同龄人,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肢体长短不一,进行肢体延长术;出现脊柱侧弯,手术进行矫正等。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避免患者心理压力过大。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是关键。
本病患者身高低于正常人,可能他人受到异样的眼神,容易有心理压力,若合并心血管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低血糖发作,如果没有及时救治,也可能危及生命。
本病罕见,每位患者症状不一,可能差别较大,所以诊断较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不少患者要到成年后才确诊。特殊面容、肢体长短不一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好转,这也给诊断增加困难。5 岁以下的患者并发低血糖的概率是 27%,要密切关注血糖,尤其是防止夜间低血糖。
症状
身材不对称是最典型症状,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发育迟缓、脸部异常表现、骨骼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异常、皮肤出现牛奶咖啡斑、学习、运动、认知发育迟缓,但是智能往往正常等。
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身材不对称:这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患者的四肢、躯干、面部左、右两侧不对称。
发育迟缓:患者出生的时候,体重就低于正常,成长的过程中,身高、体重也始终落后于同龄人。成年男性患者平均身高是 150 厘米,成年女性患者平均身高只有 139 厘米。如果进行 X 线检查,可以发现患者骨龄发育延后。
脸部异常:脸部可能出现面相异常。如脸部呈现小三角形,嘴角往斜下撇,耳朵的位置比正常人更低。有些患者额头非常突出,前额宽阔,呈现“假性脑积水”的症状,但是他们的头围仍然处于正常范围。有些患者牙齿会出现畸形,排列不整齐。
骨骼异常:患者脸部的上颌骨比上颌骨大,也就是下巴小而且窄。双手第 5 指(小指)向内弯曲,明显偏短。或者出现并指,也就是两根手指天生并在一起,皮肉相连、无法分开。
泌尿生殖系统异常:患者出现肾脏疾病的表现,尿道、睾丸发育异常可能出现隐睾,这些往往无法被患者自身感受到,要在检查中才能发现。患者可能出现性早熟,以女患者为主,9 到 11 岁就出现第一次月经,早于正常人。阴毛较早出现,性器官发育成熟,但身高体重发育却迟缓。
牛奶咖啡斑:皮肤上出现颜色异于周围组织的斑块,呈现咖啡混合牛奶的棕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多种多样,可能是圆形、卵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
学习、运动、认知发育迟缓:因为两侧下肢长短不一,行走困难,一瘸一拐。但是智能往往正常。
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低血糖。
脊柱侧弯。
心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如法洛四联症。
髋关节脱位。
进食困难,厌食。
食管反流。
食管炎。
马蹄肾。
病因
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的病因可能是染色体异常,集中在 7、11、12、15 号等染色体异常。少数患者没有染色体异常,可能是间脑-垂体区发育异常、宫内环境异常等导致。
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7 号染色体母源性单亲二倍体畸形:人体有 23 对(46 条)染色体,任何一条染色体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疾病。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可能是由于两条 7 号染色体都来自母亲,而不是像正常人一样,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11 号染色体短臂 1 区 5 带低甲基化:这个区域是掌管胎儿生长的区域之一,低甲基化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12 号染色体、15 号染色体异常:都会导致相应区域掌管的功能丧失。
间脑-垂体区发育异常:人脑该区域分泌、储存多种激素,对生长发育十分重要,激素分泌异常,则出现症状。
宫内环境异常:良好的子宫内部环境对胎儿未出生前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如孕妇长期自行服用某些药物、感染细菌病毒、受到过量辐射照射等,可能造成婴幼儿先天性畸形。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
因病因尚不明确,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生长发育迟缓。
手部异常,双手第 5 指(小指)向内弯曲,或者出现并指。
两侧肢体长短不对称。
面部出现特殊症状,比如脸部呈现小三角形、嘴角往斜下撇、耳朵的位置偏低、额头突出、牙齿排列不整齐、下巴小而且窄。
性早熟。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低血糖昏迷,反复呼叫名字无反应。
呼吸困难。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儿外科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
当医生怀疑小儿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时,将通过问诊、视诊、遗传学检查、X 线摄片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询问患者出身时体重、出生后体重增长、身高的发育等情况以及是否有家族史,帮助疾病确诊。
视诊:医师会观察患者头面部发育情况、两侧身形对比、嘴唇及四肢末端血运情况,帮助疾病的确诊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遗传学检查:抽取静脉血,通过实验分析,检查患者染色体是否异常,帮助疾病确诊。
X 线摄片:为了检查患者骨骼发育情况。比如,骨龄是否落后于年龄;身体左、右两侧骨骼发育是否对称;是否有并趾或双手第 5 指远端向内弯曲的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者出生时体重的多少?
出生时是否有异常表现?
患者就诊时年龄多大?体重多少?
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患者的两侧身材不对称的?
患者是否有嘴唇、指甲青紫的表现?
患者是否就诊过?当时的诊断结果是什么?
什么时候开始有月经的?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是什么病?
治疗费要多少?治好后还会不会发病?
长大后,会不会两条腿会不会变一样长?
影不影响以后读书、成家?
这个病会遗传吗?我的孩子会遗传给他的孩子吗?
如果再生一个孩子,他会得这个病吗?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吗?
治疗
目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针对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如出现身高落后同龄人,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肢体长短不一,进行肢体延长术,出现脊柱侧弯,手术进行矫正等,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避免患者心理压力过大。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是关键。
药物治疗
重组人生长激素:通过皮下注射进入体内,在用药的前几个月,可以一定程度使身高增加,但是效果有限,也可能对患者最终的身高没有影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通过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来治疗性早熟。
赛庚啶:通常作为抗过敏的药物,但是针对本病,是刺激患者食欲的药物。
手术治疗
肢体延长术:延长较短测的肢体,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填补患者室间隔的缺损,恢复心脏正常功能。
法洛四联症早期纠治术:患者先进行全麻,医生打开开患者的胸腔, 切除异常组织,使得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最大程度恢复正常结构、功能。
脊柱侧弯矫正术:矫正患者向一边弯曲的脊柱,通过放置弹力板,借用弹力强行将脊柱扳正。
其他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患者因为体重较轻、身高低于同龄人、身体不对称等明显的症状,可能会有心理压力,需要医护人员、亲属密切注意患者心理状态,时常疏导,必要时请求临床心理科会诊,进行心理干预。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可能在成年后身高低于正常人,四肢长度不一,生活质量下降,同时有心理负担。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能最大程度避免本病对正常生活的影响,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得到保障。
日常注意
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记录身高体重,注意生长发育是否落后。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婴幼儿的家长要密切关注自己孩子的身高、体重,做好记录,如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现象要尽早就医,早确诊、早治疗避免成年后身高低于平均水平。已确诊的患者家属更要定期测量、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以帮助医生判断治疗用药是否有效。
因患者可能有进食困难、厌食等症状,日常注意饮食要特别注意防止患者低血糖,尤其是夜间。针对婴幼儿,需要遵医嘱,在辅食中添加高分子量葡萄糖聚合物或者玉米淀粉等物质。同时,这些碳水化合物可能龋齿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要注意口腔清洁。
在家监测尿酮是推荐的预防低血糖严重后果的手段之一,可以购买特殊试纸,放入尿液测试。
如进行手术治疗,因患者年龄较小,要注意防止患者摸伤口、抠痂,保持伤口干净整洁,避免感染。
患者如果两侧下肢长度不一,可能有行走困难、运动障碍,不要强迫患者运动,这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同时由于患者年龄较小,要加强心理疏导,避免同龄人的耻笑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
预防
由于本病一般不具有家族遗传的特点,发病非常随机,所以产前诊断时一般不会特别关注本病,也就是说很少能通过产前诊断来避免患者出生。
如果怀疑本病,可以在产前进行羊膜穿刺获得胎儿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若检查结果高度怀疑为本病患者,可考虑在恰当的时间终止妊娠。
胎儿的生长发育异常可能在子宫内就存在,但是往往要在怀孕后 28 周左右,才能被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 B 超动态观察发现,因此也很难预防。
但是夫妻双方仍然要重视婚检、孕检、孕期注意饮食、避免感染或缺乏营养元素。必要时进行遗传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