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过多。通过体重与身高之间的关系来评估。体质指数(BMI)是评价超重及肥胖的公认标准指标。医学上认为,当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儿童的平均标准体重 20% 的儿童,称为小儿肥胖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儿童肥胖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单纯性肥胖是各种肥胖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比例约占肥胖人群的 95% 左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肥胖发生率在 5.51%~6.75%,而上海儿童肥胖发生率则高达 7%~10%。
小儿肥胖症分为两大类。原发性肥胖主要为单纯性肥胖,是指摄入热量过多,超过人体正常的消耗,常具有一定遗传性,儿童大多数属于此类。继发性肥胖常由内分泌代谢紊乱、脑部疾病所致,如下丘脑病变、甲状腺、肾上腺等疾病所致。
肥胖症患儿常见的症状为体重进行性加重;食欲旺盛、以油腻及甜食为主;懒于活动,体力耐受力较差;脂肪堆积,以面颊、腹部、胸背部明显;夜间睡眠打鼾,甚至睡眠呼吸暂停;行为偏差及心理障碍。
在治疗目标中最合理的是预防体重进一步增加,对小儿单纯性肥胖进行早期的干预措施、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及健康指导是重要的措施。
许多肥胖儿童可持续至成年期,肥胖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心理发展,更会成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以及某些癌症的主要危险因子。
症状
小儿肥胖程度较轻时,一般不会出现症状,而随着肥胖程度的进一步上升,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根据体质指数(BMI)为依据,2~20 岁儿童的标准体重为 50 th。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超过 20%~29% 为轻度肥胖,超过 30%~49% 为中度肥胖,超过 50% 为重度肥胖。
小儿肥胖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平时食欲旺盛,进食较快,喜食甜食及油腻食物。
体重进行性增加,明显肥胖,可出现精神倦怠、运动时气短或承重部位,如髋部或膝部发生损伤性疾病症状(关节活动度受限、步态异常、膝外翻)。
严重肥胖还可以导致心理障碍,如自闭、自卑等心理,从而影响儿童的社交以及性格发育。
小儿肥胖症的常见体征有哪些?
皮下体脂丰满并且分布均匀:面部脂肪堆积可形成双下颏,躯干脂肪主要以乳房、肩膀、腹部脂肪堆积。腹部、臀部、大腿往往可出现白色或紫红色纹,颈部、肘部以及腹股沟区可出现棕色或褐色色素沉着。
肥胖儿童身高短期内可超过正常同龄儿童身高,但可能因体重短期内剧增从而限制儿童的身高增长。
可出现扁平足、足外翻、下肢静脉曲张等。
小儿肥胖症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并发症多在成年以后产生,但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以及饮食的多样化,使小儿肥胖症的并发症趋向年轻化。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肥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并发症主要多发于以下几种:
糖尿病:糖尿病趋于年轻化,并且儿童糖尿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精神倦怠,甚至会出现头晕、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高血压:小儿肥胖者 10%~30% 有高血压。
血脂异常。
心理障碍:自闭、行为异常、自卑、自信心下降,可影响学业及社交。
肠道疾病:可出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石症、胆囊炎。
冠心病:一般小儿肥胖在成年以后出现冠心病的几率较大。
关节病变:由于关节长期负重,可出现关节痛、膝内外翻(X/O 型腿)、股骨头坏死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觉时可出现鼾声,并且会出现鼾声后呼吸停止数秒或更长,严重者可出呼吸暂停次数增加,甚至现突然死亡。
肥胖-肺通气不良综合征:因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膈肌、胸廓运动受限,使肺换气量减少,临床表现有缺氧、紫绀等。
皮肤系统:腋窝、腹股沟的部位易患皮肤感染性疾病,如疖。
病因
小儿肥胖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单纯性肥胖多与饮食结构、运动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有关,而继发性肥胖多与内分泌疾病相关。以下主要探讨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环境因素: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边写作业边吃东西等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家长的喂养方式,严重影响着孩子的饮食结构,多数家长认为“吃好一点”,就是多吃肉以及各种高脂肪食物以及甜食,并不予以节制。
遗传因素:有研究调查显示,父母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 32%~34%;父母双方均为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发生率上升为 50%~60%。另一方面,72% 的肥胖儿童,父母中有至少一人也有肥胖。
精神因素:儿童可能因为家庭、个人以及周围的因素,使其通过暴饮暴食、吃零食来缓解压力。
小儿肥胖症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哪些?
儿童出生后家长就应该合理喂食,往往家长只关注吃什么,却忽略了怎样的食物摄入方式才能更好的吸收,而不是所谓的多吃点就吸收的多,家庭的饮食习惯,以及家长对健康饮食的认知程度,严重影响着孩子的饮食健康,多数家长认为“吃好一点”就是“多吃肉”,而不了解均衡饮食的内容和意义。
就医
小儿肥胖症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出现症状说明已经进入中重度肥胖。就诊时医生会进行血、尿及影像学检查。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小儿肥胖症早期无明显症状,当儿童体重进行性加重时,应当去医院常规体检血脂、血糖、腹部彩超。一旦出现儿童运动能力下降,食量突然增大,精神倦怠、嗜睡等异常行为,需及时去医院儿科或内分泌门诊就诊,并且记录首诊时间,接受全面的检查。
建议就诊科室
小儿科。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肥胖症?
一般常规检查如: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等。
视力、视野、色觉检测。
实验室检查:初诊需要进行血、尿检查,有助于了解肥胖程度及排除继发性肥胖。具体检查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生长激素、胰岛素水平测定、肾上腺皮质激素。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脏形态,检查是否有脂肪肝。
X 线检测:了解儿童是否有内脏受压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儿及患儿家长哪些问题?
患儿多大年龄?体重最近有何变化?最近食量如何?按最近的食量持续多久?
最近有没有精神倦怠、嗜睡?运动时感觉体力下降?
是否喜欢吃甜食、油炸类食物以及淀粉类食物?
平日是否活泼?是否爱与周围小朋友玩耍?在班级表现是否积极?
父母双方体重是否超标?饮食结构是否均衡?是否有家族遗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是否经常陪伴孩子?是否经常督促孩子锻炼,或者带孩子去户外进行体育锻炼?
孩子出生后怎么喂养的?是否进行母乳喂养?出生体重?
患儿及患儿加重家长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小孩是怎么患上肥胖症的?能否治好?
会不会一直加重?会不会引起其他的疾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小孩医保能报销吗?需要吃药么?多久能治好?
目前有什么治疗方法么?如果吃药会不会有副作用?哪种治疗方法最合适?
父母双方需要做些什么?
做检查会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治疗
排除继发性肥胖,满足基础热量和营养的情况下,减少热量摄入,以及增加多余脂肪的消耗,最佳的治疗方案以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为主。对儿童、青少年不主张药物疗法,如有症状严重或有并发症出现的情况下,再考虑药物或物理手段干预治疗。
饮食治疗
日常饮食可选择低糖、低热量、低脂肪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具体方法为:肥胖儿童早餐以牛奶、豆制品、蔬菜为主,午餐以面食、豆制品、蔬菜以及水果为主,并给予瘦肉高蛋白而低脂饮食,在晚餐前喝一碗汤,避免因暴饮暴食导致脂肪堆积。
运动疗法
医者要依据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运动干预方案,同时与患儿家属进行积极沟通,促使其督促患儿少看电视,多走动。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等,但进行运动时要注意适量,避免高强度运动对患儿造成伤害。
心理干预
随时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健康思想教育,并且了解孩子心理状况。
加强宣传教育
改变患儿家长的传统思维,即认为“胖”才是健康强壮的表现,树立合理膳食、科学搭配、荤素结合的正确饮食结构以及摄入方式。
家长定期监测并起表率作用
家长需要定期对孩子身高、体重进行检测。一旦发现异常需提高警惕,控制孩子饮食量,减少零食、垃圾食品等的摄入量。若孩子较瘦,也不要大补特补,要意识到孩子的生长轨迹各不相同,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不要过于干涉。家长自身也要合理控制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这样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家长要定期对孩子体重身高进行检测,经常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互动,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同时父母双方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作所为,父母也要学习儿童喂养模式,以及饮食搭配,不需强制喂养,而让孩子主动欢快的进食,这样有利于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预防
小儿肥胖症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因此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可以使儿童健康的成长。建议如下:
应有合理的饮食结构。
需做合理适量的运动。
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与儿童进行良好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