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家族性低镁血症,家族性原发性低镁血症,家族性肾性低镁
概述
遗传性低镁血症(Inherited Hypomagnesemia,简称 IH)又称家族性原发性低镁血症(Familial primary hypomagnesemia)、家族性低镁血症或家族性肾性低镁,是一组罕见的表现为血镁降低,伴或不伴其他电解质代谢异常的基因缺陷性疾病。该病是微量元素镁吸收和转运障碍所致,其特征是肾或肠镁吸收存在选择性缺陷,导致血液中镁浓度偏低。
遗传性低镁血症(Inherited Hypomagnesemia,简称 IH),是一组罕见的基因缺陷疾病。
IH 由基因缺陷导致,表现为血镁降低。目前已知致病基因达 10 余种。
根据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可分为: Gitelman 综合征、家族性低镁血症合并高钙尿及肾钙沉着症、家族性低镁血症伴继发性低钙血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镁血症合并低尿钙、孤立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低镁血症等。
临床表现为肌无力、手足搐搦、惊厥等,可伴有低血钾、低血钙等其他电解质紊乱。
目前暂无根治方法,可通过补充电解质改善症状。
不同类型遗传性低镁血症的发病率/患病率各不相同,均属于罕见病。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Gitelman 综合征,患病率为 1/40 000~10/40 000,男性和女性无明显差异。而其他类型的遗传性低镁血症患病率尚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1]。
症状
根据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 IH 可分为: Gitelman 综合征、家族性低镁血症合并高钙尿及肾钙沉着症、家族性低镁血症伴继发性低钙血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镁血症合并低尿钙、孤立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低镁血症等。总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低血镁以及可能伴发的低血钾、低血钙、高尿钙等相关的临床表现[2]。
遗传性低镁血症有哪些症状?
Gitelman 综合征
起病较晚,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
肌无力;
疲乏;
心悸;
多饮;
呕吐;
便秘;
肢体麻木;
低血钾、低血镁及碱中毒症状和体征(如手足痉挛抽搐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痛;
少数可出现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表现;
血压偏低或正常。
家族性低镁血症合并高尿钙和肾钙质沉着
泌尿系感染;
烦渴多饮;
多尿;
肾结石;
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部分患者可有肾脏外异常表现(如严重近视、角膜钙化、眼球震颤、视野缺损、圆锥角膜、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低镁血症合并低尿钙
在儿童期至成年早期发病临床表现较为轻微,甚至无症状;
严重者会出现手足搐搦和惊厥。
家族性低镁血症伴继发低钙血症
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即有临床表现;
全面性惊厥;
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如肌肉痉挛或搐搦);
抗惊厥药物治疗治疗无效:持续惊厥致死;
长期不能确诊及治疗:严重精神发育迟滞。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钙血症
惊厥;
感觉异常;
搐搦;
喉痉挛[1]。
病因
IH 的病因是调控肾脏对镁离子(可同时合并其他离子如钠、氯、钙等)重吸收的基因发生致病缺陷,导致相应蛋白产物全部或部分丧失功能,从而产生因镁离子缺乏以及可能合并存在的低血钾、低血钙、高尿钙等相应疾病类型。目前已知的致病基因包括 SLC12A3、CLDN16、CLDN19、FXYD2、TRPM6、CASR、KCNA1、HNF1B、EGF、CNNM2、CLCNKB、BSND、KCNJ10、PCBD1、EGFR、FAM111A[2]。
就医
出现四肢麻木、肌无力、肌肉痉挛、易怒、心跳过快等情况时,最好上医院检查。临床观察和身体检查有助于识别上述明显的IH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血、尿生化指标检查
头部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检查
超声检查
眼科检p>
IH 家族史(家族成员有无此病)
血电解质检查(血镁水平低)
甲状腺功能检测及肾功能检测(肾性失镁)
心电图检查(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3]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感觉哪里不舒服?
是否感觉肌肉无力?
最近饮食是否正常?
小便多不多?大便困难吗?
四肢是否麻木?
是否感觉心慌?
关节痛不痛?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遗传性低镁血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严重吗?
这种病好不好治疗?
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怎样发现身体缺镁?
平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治疗
IH 目前暂无根治疗法,可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以对症支持为主,保持电解质的平衡,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严重并发症。
替代治疗(通过口服门冬氨酸钾镁、硫酸镁和氯化镁等药物补充镁);
治疗高尿钙(补充枸橼酸盐使尿液枸橼酸排出增多,减少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肾脏替代治疗;
惊厥发作时:抗惊厥治疗;
肾结石继发泌尿系感染时:抗生素[2][4]。
日常注意
多吃富含镁的食物,如,杏仁,腰果,花生,菠菜,胡萝卜,普通低脂酸奶和牛奶等。
预防
遗传性低镁血症为遗传病,所以有遗传性低镁血症家族史者,应注意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