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指冲动从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中,部分冲动传导中断,导致传导延迟或不能抵达心室的现象。
可分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型)。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一些药物作用引起。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部分为暂时性的,纠正原发病后可消失。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症状,则一般不需要治疗;若出现症状,可安装临时起搏器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植入永久起搏器。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较Ⅰ型少见,但程度更为严重,通常伴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较差。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常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发展成为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症状
许多心搏偶尔脱落的患者因其心排血量维持正常而无症状。但随着心搏脱落次数的增加,患者可出现心排血量减少,可出现疲倦、呼吸困难、胸痛、轻度头晕等症状。查体时可发现患者血压低、脉率缓慢、脉律规则或紊乱。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二度 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中,心室率比 Ⅰ 型要慢。另外,心排血量更低,症状更多,尤其是当窦律较慢以及下传与脱落心搏比例低时(如 2∶1),表现更明显。
常见症状包括:
疲倦。
呼吸困难。
胸痛。
轻度头晕。
血压偏低。
脉搏缓慢。
脉律规则或紊乱。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发展成为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尤其二度 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
常见并发症包括: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阿-斯综合征。
心源性猝死。
病因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原因有哪些[1]?
二度 Ⅰ 型房室传导阻滞
一般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一些药物作用引起。
冠状动脉疾病。
下壁心肌梗死。
风湿热。
使用 β 受体阻滞药。
使用地高辛。
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二度 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
与二度 Ⅰ 型房室传导阻滞不同,二度 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很少因迷走神经刺激增加和药物作用引起。由于此种心律失常通常因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所以预后较差,并可能发展为完全传导阻滞。
前壁心肌梗死。
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
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提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需积极明确病因。
心电图提示二度 Ⅰ 型房室传导阻滞进展,出现 Ⅱ 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即使尚出现症状。
出现疲倦、呼吸困难、胸痛、轻度头晕等症状。
常规在家测量血压脉搏,发现低血压、脉率缓慢,脉搏紊乱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头晕、黑朦伴跌倒,甚至意识丧失。
呼吸、心跳骤停。
建议就诊科室
心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
医生可通过 12 导联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核磁等检查,综合分析后进行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病史,是否存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病史?
是否出现过头晕、黑朦、胸闷、晕厥等症状?
是否规律体检,心电图异常何时发现?
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
目前在服用哪些药物?在家是否自己监测血压、心率?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否有生命危险?
是否需要积极治疗?可以服用何种药物缓解?
Ⅰ 型一定会发展成为 Ⅱ 型吗?出现 Ⅱ 型就很危险吗?
是不是一定会发展成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需要安起搏器吗?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孩子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二度 Ⅰ 型房室阻滞心室率不太慢者,无需特殊治疗。二度 Ⅱ 型房室阻滞心室率显著缓慢,可伴有明显症状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阿-斯综合征的发作,但无论是否有症状,均应给予起搏治疗。
由于二度 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房室结水平以下,包括希氏束和束支,后者阻滞更常见,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在永久起搏器安装前,可暂时使用临时起搏器。保持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给予氧气吸入。观察是否发展成为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
疾病发展和转归
二度 Ⅰ 型房室传导阻滞可以发生在其他方面正常的健康人群。阻滞一般为暂时性的,纠正原发病后就可消失。尽管无症状的二度 Ⅰ 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预后较好,但这种阻滞可发展成为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在心肌梗死的早期。
二度 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较 Ⅰ 型更为严重。患者通常不能耐受,出现心排血量减少的体征,如低血压和晕厥。前壁心肌梗死引起的阻滞,由于传导系统组织受损,常发生永久性的阻滞。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积极缓解或消除导致心脏病继续进展的危险因素。如若已植入永久起搏器,则需呵护伤口,定期复查。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积极治疗病因,如针对冠状动脉疾患,高血压,心肌炎等进行治疗和保护,可防止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和发展。
适度运动,健康饮食。
控制血压、调糖降脂。
积极戒烟,控制饮酒。
调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定期复查,随时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若已植入起搏器,则需注意植入起搏器部位受压,定期进行起搏器程控检查。
预防
积极治疗病因,如针对冠状动脉疾患,高血压,心肌炎等进行治疗和保护,可防止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和发展。
适度运动,健康饮食。
控制血压、调糖降脂。
积极戒烟,控制饮酒。
调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定期复查,随时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