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恶病质性心内膜炎,无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消耗性心内膜炎,血栓性心肌内膜炎,非细菌性栓塞性心内膜炎
概述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心脏瓣膜疾病,发生原因为非细菌感染因素引起的血栓沉积。
本病多继发于恶性肿瘤,也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各种原因所致原发性或继发性高凝状态的患者,但目前尚无确切发病率。
凡是能产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高凝状态的疾病,均是产生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
根据该病赘生物的病理表现分为 5 型:Ⅰ 型:直径<3 毫米的单个小疣状病变,颜色为淡棕色至黑褐色,多黏附在瓣膜上;Ⅱ 型:直径>3 毫米的单个大疣状物,颜色为黄褐色,颗粒状,黏附在瓣膜上;Ⅲ 型:直径 1~3 毫米的多个小疣状病变,易碎,常沿着瓣膜关闭线呈串珠状排列;Ⅵ 型:均>3 毫米的多个大疣状物病变,软而脆,大小、密度、颜色相同;Ⅴ 型:陈旧型(愈合型),表面有上皮细胞覆盖,颜色、密度类似附着的瓣膜组织。
本病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瓣膜赘生物脱落阻塞动脉后会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症状。
治疗关键在于原发病的防治和抗凝治疗。
赘生物一旦脱落可阻塞重要脏器动脉,导致脏器缺血,如脑栓塞可出现偏瘫,冠脉栓塞可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肾动脉栓塞可产生肾绞痛等。
因其原发疾病常较严重,本病预后较差。
症状
本病中非细菌性赘生物较小,形成的血栓也较小,所以多数病例虽有血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病例赘生物脱落可阻塞身体重要器官大、中动脉,从而产生对应的缺血症状。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由于本病的赘生物较小,因而栓子微小,多为小动脉栓塞,故多数病例虽有栓塞而无明显临床症状。
大中动脉栓塞症状:如果较大的瓣膜赘生物脱落至重要器官大、中动脉可产生严重的后果,根据栓塞部位不同,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症状。
脑血管栓塞可出现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嘴角歪斜;
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出现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肾动脉栓塞可产生肾绞痛,表现为肚脐左右的相应背部出现疼痛等。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因为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非细菌性赘生物表浅,容易脱落,易造成动脉栓塞。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栓塞:部分脑血管血流不畅,造成相应肢体偏瘫。
冠状动脉栓塞: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肾动脉栓塞:可产生肾绞痛。
病因
引起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但恶性肿瘤、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损伤心脏瓣膜内皮,导致血栓的形成。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恶性肿瘤:肿瘤患者体内巨噬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相互作用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 1、白细胞介素 6 等),损伤内皮并促进血小板沉积,最终形成血栓。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会形成针对内皮细胞膜中磷脂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会损伤内皮,促进血小板和血栓沉积,最终导致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该病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因子在心脏瓣膜慢性沉积形成 Libman-Sacks 心内膜炎,可导致瓣膜纤维化和功能障碍。
哪些人容易患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维生素 C 缺乏者。
中老年患者。
就医
当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血栓脱落至小血管时,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当发生偏瘫、心绞痛或肾绞痛时要考虑血管发生严重栓塞,需及时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偏瘫:同侧肢体活动障碍,嘴角歪斜。
胸闷、气促:冠状动脉栓塞引起心肌缺血的表现。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剧烈胸痛:突然胸骨后持续剧烈疼痛,心慌气短。
大汗淋漓:栓子脱落堵塞冠状动脉引起心肌梗死时可表现出大汗淋漓。
肾绞痛:突然发作的肾区(肚脐左右的相应背部)剧烈疼痛。
建议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当患者存在可引起血液高凝疾病(如恶性肿瘤、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背景时,心脏出现新杂音或原有杂音发生变化,身体有多发性栓塞,可诊断为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心脏听诊:分辨心脏瓣膜是否存在杂音。
实验室检查:通过抽血化验检测血液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常用指标有血浆 D 二聚体、凝血五项等。还利用多次血培养排除感染性疾病。
超声心动图:应用超声探头测定心脏瓣膜是否有赘生物形成。
心电图:是心内科最常用的检查,可以判断心脏跳动的节律是否正常、有无心肌缺血、心室肥大等异常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有这些症状的?
既往是否有恶性肿瘤史?
既往是否有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史?
是否在其他医院做过相关检查?
亲属有无此类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会危及生命吗?
治疗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关键在于原发病和血液抗凝治疗。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可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瓣膜上沉积和聚集,对防止血栓发生有一定疗效。可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静脉栓塞。其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小板减少,易出血,偶见过敏反应。常用的静脉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注射液等,口服药物有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
手术治疗
心脏瓣膜置换术:采用人工合成瓣膜替换人心脏瓣膜,用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但是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定期至医院复查。
疾病发展和转归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栓较小,多数病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造成的漏诊。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经过正规治疗后一般效果较好,患者可以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对于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切口可能出现疼痛,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切口有无分泌物、红肿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密切监测心率及血压。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按时、按量服药,不可停服或漏服,如有严重药物副作用请及时就医。勿自行购买和使用医嘱以外的药物。
术后、用药复查:术后 1 个月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如有肢体活动障碍、胸闷、气促、腹痛等不适,应该及时就诊。
饮食: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忌食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运动: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长跑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注意保证充分的休息,利于身体恢复。
其他:正确面对疾病,如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正常生活,应该积极寻求心理医生辅导和药物治疗。
预防
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发疾病(如肿瘤)。对年老体弱、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慢性化脓性感染等)、恶性肿瘤等病的患者要仔细临床观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年度体检,提高恶性肿瘤检出率;
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早期治疗;
积极进行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