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高动力循环,高动力循环状态
概述
成年人在静息状态(平静休息状态)下,由于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引起心率增快和/或心搏量增加,引起心脏指数增加,超过 4 升/分·米2(正常值为 2.2~3.9 升/分·米2)。
本病在青年及中年男性中发病率较高,但是暂时没有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
病因可分为生理性、病理性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高动力性循环 3 类。生理性病因包括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大量进食、妊娠、发热、环境湿热等;病理性病因包括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脚气性心脏病(维生素 B1 缺乏所致)、动静脉瘘、类癌综合征、肝硬化、少数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骨病,如变形性骨炎、多发性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
多数患者可能感觉不到任何不舒服。部分患者可感觉心慌,活动劳累后出现呼吸加快、浑身无力,严重的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四肢无力、水肿、心跳加快、嘴唇、指甲趾甲出现青紫等。
对于生理性高动力循环状态,首先要解除诱发因素,症状仍无改善时,可使用药物治疗,首选 β 受体阻滞药,如普洛萘尔或美托洛尔。对于病理性高动力循环状态,首先治疗原发病,如高动力循环状态无明显改善,也可使用β受体阻滞药,如普洛萘尔或美托洛尔。
病理性高动力性循环如不及时治疗,心脏负担持续加重,易合并其他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等,可能危及生命。
症状
多数高动力性循环患者可能感觉不到任何不舒服,部分患者可感觉心慌,活动劳累后出现呼吸加快、浑身无力,严重的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
高动力性循环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动力性循环的常见症状包括:
心慌:高动力性循环的患者可时常感觉心跳加速。
气急:呼吸急促,喘不上气等。
乏力:浑身无力,容易感觉疲劳。
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四肢无力、水肿、心慌、嘴唇青紫等。
高动力性循环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随着高动力性循环病的进展过程,常见并发症包括:
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夜间憋醒、急性肺水肿等,严重可危及生命。
病因
高动力性循环的病因可分为生理性、病理性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高动力性循环。
高动力性循环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生理性高动力性循环的病因:主要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大量进食、妊娠、发热、环境湿热等。
病理性高动力性循环的病因:主要为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脚气性心脏病(维生素 B1 缺乏)、动静脉瘘、类癌综合征、肝硬化、少数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骨病,如变形性骨炎、多发性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
原因不明的原发性高动力性循环。
哪些人容易患高动力性循环?(危险因素)
有如下情况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青年及中年男性。
孕妇。
长期在湿热环境中作业的工人,比如在蒸汽车间工作等。
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如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脚气性心脏病(维生素 B1 缺乏所致)、动静脉瘘、类癌综合征、肝硬化、少数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骨病,如变形性骨炎、多发性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
有家族遗传病史。
就医
当患者出现头晕、胸闷、喘不上气、浑身无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当患者发生胸口疼痛,休息后不缓解,胸闷、憋气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跳过快、头晕、浑身无力;
感觉呼吸急促,胸闷;
劳累后喘不上气、胸闷。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心力衰竭:胸闷,喘不上气,躺平时症状加重或躺不下去,需要坐立才能稍缓解;
胸口疼痛,休息后仍无法缓解;
晕倒、失去知觉等。
建议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高动力性循环?
当医生怀疑病人可能患有高动力性循环时,通常进行心脏触诊、听诊、测量血压发现异常后,可能进一步通过 X 线、心电图以及心脏彩超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心脏听诊:医生根据听到的心尖搏动强度等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心率增快和/或心搏量增加的情况。
测量血压:收缩压增高,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增大。
X 线:医生根据 X 线下心脏搏动情况及心影情况判断心脏是否搏动强烈,心脏大小是否正常。
心电图:医生根据心电图判断是否存在心室高电压或是心肌缺血的情况,若心电图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心脏彩超检查。
心脏彩超 :通过心脏彩超检查,来测定心脏指数超过 4 升/分·米2,可以确定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有哪些基础疾病?
是否有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
是否夜间胸闷气短,难以平卧?
是否活动后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症状?
上述症状出现多长时间?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疾病发病原因?
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需要药物治疗吗?
可以治愈吗?
多久复查一次?都需检测什么指标?
日常生活、饮食有什么注意事项?
治疗
治疗高动力性循环的目的是控制心排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主要靠药物治疗。用药期间心排量可完全恢复正常。
药物治疗
生理性高动力性循环患者,首选β受体阻滞药,也可应用利舍平、交感神经末梢抑制剂。如伴有烦躁、焦虑不安、失眠者,也可适量予以镇静剂,如地西泮等。病理性高动力循环状态,首先治疗原发病,如贫血、甲亢等,对症治疗相关疾病,如高动力循环状态无明显改善,也可使用β受体阻滞药,如普洛萘尔或美托洛尔。
β 受体阻滞药 :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心肌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亢进有关,所以治疗上首选此类药物,如普洛萘尔或美托洛尔。
利舍平:可降低血压,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增强后者作用。
交感神经末梢抑制剂:如胍乙啶。
镇静剂:如伴有烦躁、焦虑不安、失眠者,也可适量予以镇静剂,如地西泮等。
个别高动力性循环引起的心力衰竭,仍然可以常规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
有明确病因的高动力性循环,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 B1 缺乏、贫血等,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高动力性循环一般无须手术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高动力性循环若自然发展,不接受正规治疗,心脏负担持续加重,易合并其他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等,可能危及生命。
高动力性循环,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控制好症状,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在家服药注意事项:患者治疗期间应按时服药,服用β受体阻滞药可能出现失眠多梦、恶心、腹痛腹泻、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饮食:应全面、合理,保证营养充分,多食蛋白质和维生素、纤维多的膳食及蔬菜水果。不宜进食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忌咖啡等兴奋性饮料。忌烟酒。
运动: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长跑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注意保证充分的休息,利于身体恢复。
其他: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精神刺激。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容易诱发高动力性循环的因素,如已经患病,积极规范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首先要积极治疗和预防可引起高动力性循环的原发疾病,从根本上去除病因。
积极规范的应用药物治疗。
高危人群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