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是指由某些特定病因所引发的高血压症状[1]。高血压可造成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2]。
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率较以往显著提高。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中大约有 15% 属于继发性高血压[2]。通过筛查相关病因,可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靶器官发生严重损伤之前如果可以及时去除病因,能够有效实现治愈高血压,阻止病情继续进展[2]。
继发性高血压据病因可分为:肾脏病变引起的高血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异常引起的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相关高血压;其他致病因素引起的高血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或颅脑病变、用药不当,以及先天性基因缺陷[1][3]。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高血压发病时年龄低于 30 岁或超过 50 岁;伴有各种不合理的症状或体征;初始即为重度高血压或控制良好的血压突然加重;药物治疗难以达标[3]。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与基础疾病相关,通常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程度更严重,进展速度更快,病情更加难以控制[3]。
高血压患者就医时,医生通常都会对患者进行初步筛查,评估是否属于继发性高血压。随后,对疑似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展全面的检查,鉴别的主要依据在于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影像学结果。医生将力争明确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2]。
继发性高血压治疗的关键在于采用个体化的策略,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1]。如果早期即开展必要的临床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或治愈高血压,避免或缓解对心、脑、肾等各处靶器官的损伤[1]。
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诊[4]。
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完全预防[1]。及早开展基础疾病的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1]。
症状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高血压发病时年龄低于 30 岁或超过 50 岁;伴有各种不合理的症状或体征;初始即为重度高血压或控制良好的血压突然加重;药物治疗难以达标[3]。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与基础疾病相关,通常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程度更严重,进展速度更快,病情更加难以控制[3]。
继发性高血压有哪些临床特征?
临床具有以下表现的高血压患者高度疑似为继发性高血压,应重点进行相应的筛查、确诊[3]:
发病年龄低于 30 岁且无高血压家族史;或发病年龄超过 50 岁。
发病初期就表现为重度高血压;或坚持服药情况下控制良好的血压突然难以控制。
难治性高血压,需要使用三种或以上降压药。
伴有各种不合理的症状:血压波动大、发作性高血压、视物模糊、水肿、喘憋。
伴有各种不合理的体征:双上肢血压不对称、医生在体检时可以听到血管杂音。
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未服用或服用小剂量利尿剂即出现明显低血钾、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情况。
继发性高血压可能伴有哪些并发症?
肾实质性高血压[3]:
中、重度高血压,降压药不敏感,靶器官损害严重。
眼底病变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更多,更易进展成恶性高血压。
肾实质性高血压又可以反过来危害肾脏,加速肾实质疾病进展,形成恶性循环。
肾血管性高血压[3]:
35 岁以下发病的年轻人群往往伴有自身免疫病或结核病史。
50 岁以上发病的中老年人群往往伴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史。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
高血压伴有持续性或利尿剂引起的低血钾;
高血压伴有肾上腺瘤。
嗜铬细胞瘤[3]:
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伴心动过速、头痛;
少部分患者可发生远处转移,属于恶性嗜铬细胞瘤。
库欣综合征[3]:
向心性肥胖;
糖代谢紊乱;
蛋白质代谢紊乱;
骨质疏松。
病因
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主要包括:肾脏病变引起的高血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异常引起的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相关高血压;其他致病因素还包括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或颅脑病变、用药不当,以及先天性基因缺陷[1][3]。
继发性高血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肾性高血压:约占我国高血压人群的 5%~10%[3]。
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
我国目前以慢性肾小球肾炎致病最为多见;
慢性肾盂肾炎;
先天性肾脏病变(多囊肾);
糖尿病肾病;
狼疮性肾炎;
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等。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肾动脉狭窄所致的高血压,患病率仅次于肾实质性高血压:
大动脉炎:我国年轻人群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我国老年人群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
内分泌性高血压[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大多数可以治愈,至少能明显减少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腺瘤;
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增生;
肾上腺或异位腺癌;
糖皮质激素可调节性醛固酮增多症。
嗜铬细胞瘤:
约 80%~90% 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称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其他起源于肾上腺外交感或迷走神经节细胞,称为副神经节瘤。
库欣综合征:
多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最主要的类型是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过多导致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约占 70%。
甲状腺相关高血压: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绝经期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高血压的检出率高达 50% 以上。
心血管病变[1]: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主动脉狭窄。
颅脑病变[1]:
脑肿瘤;
脑外伤。
药物相关性高血压[1][3]:采取一定措施可以预防发生,及时处理一般预后良好。
糖皮质激素;
拟交感神经药;
兴奋剂、酒精;
天然甘草及某些中成药。
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3]
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性醛固酮增多症;
拟盐皮质激素增多征;
盐皮质激素受体活性突变;
Liddle 综合征;
Gordon 综合征。
就医
高血压患者就医时,医生通常都会对患者进行初步筛查,评估是否属于继发性高血压。随后,对疑似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展全面的检查,鉴别的主要依据在于高血压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影像学结果。医生将力争明确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2]。
医生如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初步筛查?
高血压患者就医时,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检资料和家族史,确定初步筛查内容,主要包括[2]:
立、卧位血压;
24 小时动态血压;
心电图;
验血: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血电解质;
血脂和空腹血糖;
甲状腺功能;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验尿:
尿微量白蛋白;
尿肌酐。
影像学:
心脏超声;
肾和肾动脉超声。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医生如何筛查、诊断继发性高血压?
对疑似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展全面的检查,依据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和患者初筛时显示的临床线索进行各项指标的鉴别[2]。
肾性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
肾脏和肾动脉超声;
肾动脉 CTA 或肾动脉造影。
肾实质性高血压:
肾功能;
肾脏超声;
ECT 行肾小球滤过率和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内分泌性高血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立、卧位血肾素和醛固酮水平;
急性盐水负荷试验;
24 小时尿电解质;
肾上腺 CT/MRI 扫描。
嗜铬细胞瘤:
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肾上腺 CT/MRI 扫描。
库欣综合征:
血皮质醇水平;
小剂量/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呼吸睡眠筛查。
代谢性高血压:
空腹胰岛素;
糖化血红蛋白;
葡萄糖耐量试验;
测量腰/腹围;
身体质量指数(BMI)。
主动脉狭窄:
心脏和主动脉超声。
高血压单基因病:
基因检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高血压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高血压症状是持续加重还是维持不变?
平时服用哪些药物控制高血压?效果如何?
是否伴有先天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除了高血压还有什么其他不适?
家庭成员是否有高血压?
近期是否在服用什么药物?
近期是否有服用过成分不明的营养品或药酒?
在什么情况下,高血压会有所好转?
什么状况下高血压会有所加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高血压状况是否还会更加严重?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多久之后高血压可以缓解?
能否治愈?以后是否还会复发?
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才能控制?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继发性高血压治疗的关键在于采用个体化的策略,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1]。如果早期即开展必要的临床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或治愈高血压,避免或缓解对心、脑、肾等各处靶器官的损伤[1]。
如何治疗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治疗的关键在于明确病因或基础疾病,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1]。主要类型的继发性高血压治疗方案如下:
肾实质性高血压[1]
严格限盐,每天小于 3 克。
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有利于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
肾血管性高血压[1]
治疗原则是降低血压,改善或保护肾脏功能。
经皮肾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降压药物联合方案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
手术切除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
降压药物: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和长效钙通道阻滞剂。
嗜铬细胞瘤[1]
手术切除效果最好;
降压药物:如果无法手术,可选用 α、β 受体拮抗剂联合降压治疗。
库欣综合征[1]
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和药物方案根治相关病变。
降压药物:利尿剂或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
减轻体重,改变生活习惯对控制病情非常重要。
中、重度患者可行持续正压气道通气治疗,有助于睡眠期间改善通气和白天嗜睡症状,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血压。
有鼻、咽、腭、颌等解剖结构明显异常的患者可考虑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
日常注意
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诊[4]。
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这是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的根本所在[4]。
若需手术治疗,应尽早做好准备,接受手术。
若需药物治疗,应遵医嘱每天按时足量服药,严格执行疾病管理。
改善生活习惯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降低再次发病的风险[4]。
戒烟戒酒,避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确保良好的睡眠,避免疲劳。
健康饮食,减少摄入盐、糖、脂类物质。
积极锻炼,控制体重,减轻心血管负担。
不要食用无法确定成分的自制营养品或药酒。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诊,以便于医生评估病情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4]。
预防
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完全预防[1]。及早开展基础疾病的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