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室性早搏,室早
概述
室性期前收缩又称为“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类型,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室性期前收缩的症状差异大,很多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心悸或“停跳”感,或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超重感或失重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乏力、晕厥、心绞痛、低血压及休克等症状。
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健康人群及各类心脏病患者,常见诱因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药物(洋地黄、三环类抗抑郁药)、麻醉和手术、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过量摄入烟酒、咖啡等。
当出现明显心悸心绞痛、晕厥、胸部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心电图发现室性期前收缩可明确诊断。
无症状者无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由各类心脏病引起的期前收缩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保持心情放松,避免紧张的情绪,戒烟戒酒,不喝咖啡及浓茶等会引起兴奋及心跳加速的食物;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避免服用过量洋地黄等药物,有助于预防室性期前收缩的产生。
症状
患者偶发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若患者有频繁发作的室性期前收缩,多表现为心悸、晕厥或低血压。
心悸
患者可有心慌感,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或超重感,或有力的心脏搏动,或心脏停跳感;部分患者出现咽或胸部涌动感。可伴头晕、胸闷、乏力等不适。
心绞痛
合并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若长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室充血时间缩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带来胸部不适或胸痛。
低血压
部分患者患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狭窄等严重心脏疾病,伴室性期前收缩时可能出现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室性期前收缩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长期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导致患者的心脏扩大或发生心功能不全。随着病情的进展,尤其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出现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病因
室性期前收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者
紧张、焦虑、疲劳、浓茶、咖啡、饮酒是常见诱因。
器质性心脏病
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或陈旧性心梗、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衰、高血压等[3]。
代谢性疾病
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尿毒症患者也会引起室性期前收缩。
遗传性心律失常
如复极延迟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药物中毒
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洋地黄中毒、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
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
低镁血症。
其他
情绪紧张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缺氧、麻醉、外科手术等机械、电、化学刺激心肌细胞,均可诱发室性期前收缩。
就医
何时应该就医?
既往有基础心脏病、紧张、手术、心肌炎或服用洋地黄等药物后出现心悸、一过性意识丧失、胸痛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室性期前收缩?
医生会在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特别是心脏听诊)的基础上,结合心电图等检查,做出相应的诊断。
诊断:
心电图:如检查时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便可明确诊断,但对于偶发的室性期前收缩,漏诊率较高。
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佩戴相应仪器,可记录偶尔发作的室性期前收缩,从而明确诊断。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些什么症状?这些症状什么情况下出现?持续多久缓解?如何缓解?有没有其他伴随的不适?
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吗?
经常感到紧张焦虑吗?
平常喝浓茶、咖啡吗?
有没有抽烟、酗酒、吸毒?
有没有经历手术、麻醉?
有没有糖尿病、甲亢、尿毒症等基础病?
患者可能问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做什么检查?
这个病严重吗?
本病是否能根治?
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避免发作呢?
为何会患上本病?
是否需要调整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我需要戒烟、戒酒或戒咖啡吗?
治疗
首先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症状、化验、心电图、既往心脏病史;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4]。
无器质性心脏病
若室性早搏为偶发或单源性,症状不明显且无基础疾病的患者,通常无需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若症状明显,可应用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但应遵医嘱服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射频导管消融术:对改变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可接受消融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接受心理疏导,减轻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同时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饮用浓茶、咖啡、剧烈的情绪波动及剧烈运动等。
有器质性心脏病
若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如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或心肌病等,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不全,室性期前收缩是这类患者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若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是由心肌缺血(如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引起的,首选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不主张早期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起源于特殊部位的室早,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不佳者,可考虑射频消融。
心梗或扩心病合并室早,可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自动复律除颤器(CRT-D)手术或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有效提高生存率。
日常注意
生活中患者应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
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戒烟戒酒,不饮咖啡、浓茶,应摄入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易消化的新鲜食物。
定期复查心电图,及时发现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
预防
治疗基础心脏病;
避免感染;
手术过程中加强监测;
避免服用过量洋地黄等药物;
保持心情放松,避免紧张的情绪;
戒烟戒酒,不喝咖啡及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