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痛性心肌梗塞
概述
无痛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患者缺乏典型和特征性的胸痛表现,或仅表现为胸闷、胃肠道反应或意识障碍。
无痛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群高发(65 岁以上),其发病率占老年心肌梗死总发病率的 25%~33%。尤其是男性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上升,而女性则无年龄差异。
无痛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年龄偏大、有脑血管疾病、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有心肌缺血病史以及长期吸烟的人群,其次还与梗死在心脏发生的部位有关。
本病发作时缺乏典型的疼痛症状,仅表现为胸闷、气短,或出现不明原因的面色苍白、大汗、口唇发紫等,有时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类似胃肠炎的症状,极易误诊、漏诊。
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疏通被堵塞血管,同时积极治疗患者基础疾病,维护各个重要脏器的功能。
由于发作时缺乏典型的胸痛症状,早期易误诊、漏诊。冠状动脉堵塞时间过长,加上患者年龄偏大且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极易出现心律失常、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该病的预防一是要通过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保持心理稳定。二是要控制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服用药物降低血液凝滞性等。
症状
本病发作时缺乏典型的、特征性的胸痛症状,仅表现为胸闷、气短,或出现不明原因的面色苍白、大汗、口唇发紫等,有时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类似胃肠炎的症状。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包括:
胸闷、气短;
不明原因的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口唇发绀;
呕吐、腹泻等类似胃肠炎的症状;
有时可出现异位疼痛,如上腹痛、肩臂痛。
无痛性心肌梗死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心律失常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心脏破裂
心室室壁瘤
梗死后综合征
病因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高龄密切相关,其次还包括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心脏并发症、心脏梗死部位等。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高龄:人体衰老后,心脏自主神经也会出现变性,敏感性和反应性变差,痛觉感受阈值增高。
糖尿病:高血糖本身就是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加之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糖会造成心脏神经纤维发生病变,除了形态学异常外还会出现神经纤维的减少和断裂,造成痛觉冲动传入受阻,痛阈值明显增高,疼痛发生延长。
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发生时,尤其是伴随出现心律失常、乳头肌功能障碍或断裂等造成心脏有效射血减少,患者本身存在的脑血管疾病会使大脑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导致意识障碍和对疼痛的感觉和反应性减弱。
吸烟:吸烟者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
心脏并发症:心肌梗死发生后,若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其严重的症状会掩盖胸痛的症状。
心肌梗死的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心脏后壁缺血、坏死呈散在分布,以陈旧性梗死灶为主。而有痛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左冠状动脉,新鲜坏死与陈旧性梗死灶并存。
哪些人容易患无痛性心肌梗死?
高龄
吸烟
糖脂代谢异常
高血压
就医
无痛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老年人群,发作时缺乏典型的胸痛症状,因此对于出现的胸闷、气短或者异位疼痛如上腹痛、肩臂痛等要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若突然出现低血压、休克、晕厥或意识障碍等,就要拨打 120 急救电话。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胸闷、气短;
异位疼痛,如上腹痛、肩臂痛;
恶心、呕吐;
大汗,口唇发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胸闷等症状不能自行缓解或逐渐加重;
出现低血压、烦躁不安、口渴、脉细快、面色苍白或轻度发绀、四肢湿冷;
晕厥、意识障碍。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心血管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无痛性心肌梗死?
当医生怀疑是无痛性心肌梗死时,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疾病史、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生化检测:包括心肌酶谱、血沉。发生心肌梗死时,可出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和血沉增快,是判断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
心电图: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检查可出现典型的病理改变,有助于诊断和判断梗死部位。
放射性核素:心肌梗死后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摄取与正常心肌组织不同,利用这一原理,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可判断梗死和确定梗死的范围,还可以测定冠脉血流和心室功能,帮助评估预后。
超声心动图:心脏超声是评估心功能的常规检查方法,发生心肌梗死时可显示区域性的室壁运动异常。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作时有什么症状?持续多长时间?能否自行缓解?
发作频率如何?是否反复发作?
有没有心血管相关的疾病?
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病变等基础疾病?
以前是否到医院就诊?做过什么检查?有没有接受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抽烟?平时走路、爬楼梯会出现上述症状吗?
亲属是否也有类似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患的是什么病?严不严重?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我接下来需要做什么检查?
这个病如何治疗?效果如何?能彻底治愈吗?
这些治疗费用如何?
我在生活中应特别注意什么?
治疗
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应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注重入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原则是疏通冠状动脉,缩小心肌的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在没有急诊介入治疗的条件下,对于发病 12 小时内的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若没用溶栓禁忌证,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通过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后仍需转至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而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建议行溶栓治疗。
抗心律失常治疗:根据患者具体心律失常类型,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者,可以采用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其他药物治疗:若无禁忌证,可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等。
手术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发病 12 时以内的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直接行 PCI 治疗。通过心导管技术疏通梗死相关血管,必要时可安放支架,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
其他治疗方法
吸氧:一般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1~2 升/分钟)。合并脑血管意外者,通常考虑行气管内插管,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镇静止痛:若患者出现谵妄、烦躁不安等,医生可能在严密监控下给予小剂量地西泮肌肉注射或水合氯醛加生理盐水灌肠。
疾病发展和转归
无痛性心肌梗死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常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进而造成心力衰竭,患者常因出现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即使成功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出院后仍需要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穿刺处可能出现疼痛,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穿刺处有无分泌物、红肿、渗血等。除此之外,术后患者应当卧床静养,还应该密切监测心率及血压,若有不适及时就医。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口服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不可擅自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出院后根据医嘱服药,若有不适,门诊随访。
饮食:清淡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每日约 500 克),少吃或不吃高脂肪、油炸物。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运动:术后第 1 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术后 1 周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其他:戒烟戒酒。
预防
本病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即针对尚未患冠心病的人群,二级预防是针对已患冠心病的人群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一级预防:
健康教育,普及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平衡等;
控制高危因素,合理膳食(低脂、低盐),戒烟、限酒,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适度运动,减轻体重。
二级预防:
包含一级预防的所有内容,同时患者应当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气候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及时添加衣物保暖;
服用一些已被证实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病死率的药物,如抗血小板的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普奈洛尔)、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和他汀类降脂药(辛伐他汀、普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