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小儿心柱低排血量
概述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心脏外科最严重的生理异常,是导致术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现象是周围血管收缩,组织灌注不足。
暂无此病流行病学。
对于 12 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先天性心脏疾病、手术前身体素质差、手术后所产生的并发症是该病最主要的原因。
根据致病原因可以分为 3 型。
第一型是先天性心脏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左心室发育不良等;
第二型是术前全身素质比较差,心、肺、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第三型是术后并发症,心内手术时阻断心脏循环,缺血、缺氧对心肌造成损害,致使心肌收缩不全。
心率增快、脉压变小、低血压、四肢发冷、脸色苍白、尿量较少等是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节心率、调节心脏前后负荷和增强心肌收缩力。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心脏外科最严重的生理异常,容易导致术后患儿死亡,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
由于小儿身体发育较快,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平时即使没有什么异常症状也要定期到医院体检,以保证健康成长。
症状
心排出量的下降,导致心率增快、脉压变小、低血压(收缩压低于 12 千帕),腿、脚出现血栓、四肢发冷、脸色苍白、尿量减少(有些患儿甚至 1 天都没有尿)等是该病前期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心率增快:是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大部分是由于心脏疾病或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引起。
低血压:当患儿血压低的时候,可能出现冒冷汗、头晕、眼黑的症状。
四肢发冷:腿、脚出现血栓,导致四肢发冷。
尿量减少:3~10 岁小儿,每天尿量在 500~1000 毫升之间,根据孩子喝水多少的情况有所不同。该病症状是患儿明显的尿量减少,或者没尿。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血压下降
左房压增高
末梢灌注不足
室上性心动过速
代谢性酸中毒
心脏功能下降
病因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最主要的病因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疾病、术后并发症;其次病因包括术前身体素质差,心、肺、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小儿先天性心脏疾病:主要心脏疾病有法洛四联症、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发育不良或肺动脉畸形,因为这些疾病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加大了患病风险。
术后并发症:心内手术期间阻断心脏循环,缺血、缺氧对心肌造成损害,致使心肌收缩不全,引起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术前身体素质差:患儿身体素质比较差,免疫力比较低,心、肺、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年龄:0~12 岁的孩子,由于先天性心脏疾病,或者身体素质较差后期发展而来的。
遗传病史:父母一方得过相同疾病的,孩子出现这种病的概率要比正常人大很多,当孩子出生时就要做个全身性的健康检查。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术后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状况,如果出现不良症状应该及时处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身体素质:平时要加强孩子的营养,保证营养均衡,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及孩子身体素质,降低得病的概率。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率增快:当心率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会明显地出现心脏部位疼痛的症状,还会引起头晕、站不稳、不敢动等反应,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四肢发冷:如果发现孩子的手脚冰凉、脸色惨白、嘴唇和手出现紫色的症状,就要及时就医。
尿量较少:3~10 岁小儿,每天尿量在 500~1000 毫升之间,如果孩子明显的尿量减少,或者没尿就要引起重视。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如果孩子在同时出现手脚冰凉、脸色惨白、没尿的情况下,通过保暖、休息、喝水而没有得到缓解,反而病情加重,应该马上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时,将通常用会用血液检查、心电图、超声波、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来确认是否患有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液检查:通过血液检查有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血液酸碱度改变,尿量减少等非特异性改变,结合其他检查来确诊。
心电图:通过心电图可以检查心脏的跳动频率,进而确定是否有心律失常。
超声波:检查心脏内部结构,判断心脏是否存在疾病及严重程度。
超声心动图检查:来监测心脏功能是否下降,有没有心肌收缩不全的现象。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者的父母有没有得过这类病?
小儿之前有没有得过什么心脏类疾病?
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的症状持续多久了?
孩子之前有没有对哪些药过敏?
孩子每天要小便多少次?
孩子之前做过什么比较大的手术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得这种病?
这种病会遗传吗?
治好后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吗?
这种病要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
要多长时间才能治好?
平时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好以后会不会有什么并发症?
治疗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节心率、调节心脏前后负荷和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通过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治疗心脏药物:对于心率缓慢的患者,要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抗副交感神经药物,使心率增快,增加心排血量。还可通过输血补液增加血容量,从而增高心室充盈压,来调节心脏前负荷。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在孩子出现四肢冰凉、脸色苍白、全天没尿等症状的时候没有及时医治,那么孩子的病症就会持续加重,甚至出现休克、死亡的症状。
经过正规治疗后,孩子的心率恢复正常,手脚恢复正常温度,脸色变得红润,尿量也恢复正常,精神状态明显变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小儿体质比较弱,容易对药物过敏,用药前一定要告诉医生孩子有没有药物过敏史,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定期复查:通过药物治疗,大部分患儿的症状都会明显好转,要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定期的复查,以免有并发症发生。
饮食:要多吃木耳、银耳、扁豆、玉米、蓝莓、桑葚、红提、葡萄等食物和水果;多吃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 B12、维生素 C 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吃玉米片粥、燕麦、鸡蛋、猪肝等高钠、高胆固醇食物;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可以炖给孩子吃。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厌食。
运动:儿童可以通过锻炼来增强免疫力,控制体重超标,改善血液循环,使体格健壮,长得更高。适合的运动有每天慢跑 20~30 分钟、游泳、打乒乓球等。
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最好午休。尽量让孩子少看手机和电视,防止近视和辐射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年龄:对于 12 岁以下的儿童,平时出现脸色苍白、手脚冰凉、尿少或者没尿,就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
家族史:父母一方有出现过相同病症的,孩子得这种病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以,建议孩子出生就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日常保养:儿童因为免疫力比较低,所以平时要注意补充营养,多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免疫力,来抵抗疾病。
治疗预防: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疾病的时候,医生要特别注意手术中可能引起的不良症状,密切监测,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