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什么?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怎么办?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症状有哪些?

子宫内膜异位,又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是腺体、间质等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其他部位,而引起的一种妇科常见病。育龄妇女的发病率为 5%~15%,其中 50% 的患者合并不孕,不孕率为非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人群的 20 倍;生育期是子宫内膜异位的高发时段,其中 76% 在 25~45 岁;生育多、生育早者较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人数少。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广受认同的是经血逆流学说,即异位的子宫内膜是由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腹腔形成的。育龄期女性、长期月经失调、初潮年龄过早或推迟绝经者、长期痛经女性等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子宫内膜异位分为: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瘢痕子宫内膜异位以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子宫内膜异位,如肺、胸膜等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下腹部疼痛与痛经、不孕及性交不适,是子宫内膜异位的主要症状。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子宫内膜异位术后容易复发,及早诊断并彻底清除病灶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子宫内膜异位的主要危害是长期痛经和引起不孕。子宫内膜异位,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具有恶性肿瘤的转移和种植能力,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且易复发,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别称

小儿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小儿心柱低排血量

概述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心脏外科最严重的生理异常,是导致术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现象是周围血管收缩,组织灌注不足。

暂无此病流行病学。

对于 12 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先天性心脏疾病、手术前身体素质差、手术后所产生的并发症是该病最主要的原因。

根据致病原因可以分为 3 型。

第一型是先天性心脏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左心室发育不良等;

第二型是术前全身素质比较差,心、肺、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第三型是术后并发症,心内手术时阻断心脏循环,缺血、缺氧对心肌造成损害,致使心肌收缩不全。

心率增快、脉压变小、低血压、四肢发冷、脸色苍白、尿量较少等是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节心率、调节心脏前后负荷和增强心肌收缩力。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心脏外科最严重的生理异常,容易导致术后患儿死亡,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

由于小儿身体发育较快,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平时即使没有什么异常症状也要定期到医院体检,以保证健康成长。

症状

心排出量的下降,导致心率增快、脉压变小、低血压(收缩压低于 12 千帕),腿、脚出现血栓、四肢发冷、脸色苍白、尿量减少(有些患儿甚至 1 天都没有尿)等是该病前期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心率增快:是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大部分是由于心脏疾病或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引起。

低血压:当患儿血压低的时候,可能出现冒冷汗、头晕、眼黑的症状。

四肢发冷:腿、脚出现血栓,导致四肢发冷。

尿量减少:3~10 岁小儿,每天尿量在 500~1000 毫升之间,根据孩子喝水多少的情况有所不同。该病症状是患儿明显的尿量减少,或者没尿。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血压下降

左房压增高

末梢灌注不足

室上性心动过速

代谢性酸中毒

心脏功能下降

病因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最主要的病因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疾病、术后并发症;其次病因包括术前身体素质差,心、肺、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小儿先天性心脏疾病:主要心脏疾病有法洛四联症、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发育不良或肺动脉畸形,因为这些疾病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加大了患病风险。

术后并发症:心内手术期间阻断心脏循环,缺血、缺氧对心肌造成损害,致使心肌收缩不全,引起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术前身体素质差:患儿身体素质比较差,免疫力比较低,心、肺、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年龄:0~12 岁的孩子,由于先天性心脏疾病,或者身体素质较差后期发展而来的。

遗传病史:父母一方得过相同疾病的,孩子出现这种病的概率要比正常人大很多,当孩子出生时就要做个全身性的健康检查。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术后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状况,如果出现不良症状应该及时处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身体素质:平时要加强孩子的营养,保证营养均衡,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及孩子身体素质,降低得病的概率。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率增快:当心率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会明显地出现心脏部位疼痛的症状,还会引起头晕、站不稳、不敢动等反应,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四肢发冷:如果发现孩子的手脚冰凉、脸色惨白、嘴唇和手出现紫色的症状,就要及时就医。

尿量较少:3~10 岁小儿,每天尿量在 500~1000 毫升之间,如果孩子明显的尿量减少,或者没尿就要引起重视。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如果孩子在同时出现手脚冰凉、脸色惨白、没尿的情况下,通过保暖、休息、喝水而没有得到缓解,反而病情加重,应该马上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时,将通常用会用血液检查、心电图、超声波、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来确认是否患有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液检查:通过血液检查有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血液酸碱度改变,尿量减少等非特异性改变,结合其他检查来确诊。

心电图:通过心电图可以检查心脏的跳动频率,进而确定是否有心律失常。

超声波:检查心脏内部结构,判断心脏是否存在疾病及严重程度。

超声心动图检查:来监测心脏功能是否下降,有没有心肌收缩不全的现象。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者的父母有没有得过这类病?

小儿之前有没有得过什么心脏类疾病?

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的症状持续多久了?

孩子之前有没有对哪些药过敏?

孩子每天要小便多少次?

孩子之前做过什么比较大的手术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得这种病?

这种病会遗传吗?

治好后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吗?

这种病要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

要多长时间才能治好?

平时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好以后会不会有什么并发症?

治疗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节心率、调节心脏前后负荷和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通过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治疗心脏药物:对于心率缓慢的患者,要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抗副交感神经药物,使心率增快,增加心排血量。还可通过输血补液增加血容量,从而增高心室充盈压,来调节心脏前负荷。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在孩子出现四肢冰凉、脸色苍白、全天没尿等症状的时候没有及时医治,那么孩子的病症就会持续加重,甚至出现休克、死亡的症状。

经过正规治疗后,孩子的心率恢复正常,手脚恢复正常温度,脸色变得红润,尿量也恢复正常,精神状态明显变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小儿体质比较弱,容易对药物过敏,用药前一定要告诉医生孩子有没有药物过敏史,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定期复查:通过药物治疗,大部分患儿的症状都会明显好转,要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定期的复查,以免有并发症发生。

饮食:要多吃木耳、银耳、扁豆、玉米、蓝莓、桑葚、红提、葡萄等食物和水果;多吃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 B12、维生素 C 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吃玉米片粥、燕麦、鸡蛋、猪肝等高钠、高胆固醇食物;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可以炖给孩子吃。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厌食。

运动:儿童可以通过锻炼来增强免疫力,控制体重超标,改善血液循环,使体格健壮,长得更高。适合的运动有每天慢跑 20~30 分钟、游泳、打乒乓球等。

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最好午休。尽量让孩子少看手机和电视,防止近视和辐射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年龄:对于 12 岁以下的儿童,平时出现脸色苍白、手脚冰凉、尿少或者没尿,就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

家族史:父母一方有出现过相同病症的,孩子得这种病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以,建议孩子出生就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日常保养:儿童因为免疫力比较低,所以平时要注意补充营养,多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免疫力,来抵抗疾病。

治疗预防: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疾病的时候,医生要特别注意手术中可能引起的不良症状,密切监测,降低风险。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中医如何养生好 不妨晒下太阳

2023-8-12 23:23:44

保健

血精症怎么预防 4款食疗方

2023-8-25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