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药源性心肌病
概述
药物性心肌病是指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由于药物的心肌毒性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心肌病变。包括引起各种心律失常,或抑制心肌细胞收缩,或心肌细胞因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导致心肌炎、心包炎,进而诱发或加重的心力衰竭。
药物性心肌病常见于使用抗肿瘤药物、某些治疗精神病的药物(例如抗抑郁药)、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等。
常见症状有乏力、呼吸急促、少尿、双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端坐呼吸(躺着喘不过气,必须坐着才能呼吸)、甚至猝死。
确诊为药物性心肌病者应停用有关药物,可用辅酶 Q 肌内注射或口服。针对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可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也可适当应用改善心肌营养和代谢的药物,如肌苷、三磷腺苷、维生素 B 和二磷酸果糖等。
如治疗不及时,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者可猝死。
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预后较好。
症状
大多数药物性心肌病的重症病人临床上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最常见症状为气短和下肢水肿,最终可导致致命性心力衰竭。
药物性心肌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药物性心肌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胸闷、胸痛;
快速的心跳或颤动感;
呼吸急促;
极度疲惫;
头晕。
药物性心肌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为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病因
药物性心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抗肿瘤药物:部分抗肿瘤药物能够对心肌细胞具有毒性,能够导致心肌细胞炎症、坏死等改变,如阿霉素、柔红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抗寄生虫药:可以抑制心肌细胞正常代谢过程,导致心肌细胞炎症和坏死,如依米丁、氯奎、锑剂等。
利尿剂:长期应用利尿药物可致严重的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易引起心肌病,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片等。
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长期应用也可致低钾血症危象而导致心肌病变。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磺胺类等对过敏体质的人还可引起过敏性心肌炎或心肌心包炎。
抗抑郁药物:该类药物可影响心肌收缩力,干扰心脏正常跳动节律,如阿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和氯丙咪嗪等药物)。
强心药物: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如地高辛和去乙酰毛花苷)过量,可引起药物性心肌病。
抗心律失常药: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不合理使用可影响心肌收缩力和正常节律。
哪些人容易患药物性心肌病?
曾使用某些有心肌毒性的药物、或能够影响心肌细胞正常代谢的药物,容易患药物性心肌病。常见的药物包括: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抗寄生虫药:如依米丁、氯奎、锑剂等;
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片等;
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青霉素等;
抗抑郁药物:丙咪嗪、氯丙咪嗪等;
强心药物: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
抗心律失常药:普萘洛尔、维拉帕米。
就医
当患者出现胸闷、气短时,应当及时就医。严重时,如胸闷持续不缓解、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应当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就医:
胸闷
心悸
乏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呼吸困难
大汗淋漓
极度疲惫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心血管内科
胸心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药物性心肌病?
医生主要根据询问病史、用药史(如曾服用某些药物如上述抗肿瘤药、抗精神病或抗抑郁药),之前无心肌病证据,服药后出现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的征象,又不能用其他心脏病解释者,可诊断为本病。
进一步检查具体包括:
胸部体格检查:医生可根据胸部体格检查结果对患者心脏情况有个大致判断,有利于选择进一步检查项目和治疗措施。
心电图:心电图是心内科患者最常用的必查项目,可用于检查心脏电活动,对多种疾病具有提示意义。
动态心电图:又称 Holter 检查,可连续记录患者 24 小时的心电活动,有助于医生进一步分析患者心电活动特征和明确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医生将一根细长的导管插入动脉(通常选择您的大腿根部或手臂的大动脉),并沿血管走行将导管送到心脏的冠状动脉,然后在动脉中注入造影剂,通过造影剂在 X 线下的显影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
血管内超声:在心脏导管插入术期间,可以将特殊的成像导管传入您的动脉以创建声波图像。这可以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之外进行,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心脏病并制定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 CTA:通过手臂浅表静脉注射造影剂,造影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冠状动脉,进而通过 CT 扫描而观察冠状动脉的走行和病变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有哪些基础疾病?
是否经常参加剧烈运动?
服用过哪些药物?
有没有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
发病多长时间?
有哪些表现,胸部不适的部位?
有没有造影剂过敏史?药物过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疾病发病原因?
有没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能自愈吗?
我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会不会有后遗症?并发症?
会复发吗?
妊娠和分娩有没有风险?
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治疗
确诊为药物性心肌病者应停用有关药物,是本病首要的治疗措施。其次,充分休息,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药物治疗主要是营养心肌和改善心肌代谢。
药物治疗
营养心肌和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常用的如辅酶 Q、肌苷、三磷腺苷、维生素 B、二磷酸果糖。
其他治疗
卧床休息,吸氧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疾病自然发展、不接受正规治疗,则心脏功能逐渐下降甚至衰竭,患者开始出现心衰或心律失常的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疲乏无力、腹胀、下肢水肿等;
停用药物和采用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病人可完全恢复正常。
日常注意
定期复查:确诊药物性心肌病后,每三个月应到医院进行一次详细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血清酶学检查等。
饮食:饮食不宜太咸,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如豆制品、鱼肉等。
运动:诊断药物性心肌病后,以轻体力劳动为主,三个月后检查心功能恢复满意,则可开始逐步恢复正常活动强度,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检查情况给予合理建议,一般活动强度以不感到劳累、心慌气短为宜。
其他:平时应该预防感冒,并戒烟限酒。
预防
针对可变的因素:
本病与使用药物有关,因此在用药方面需要格外注意,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是防止本病的关键,若病情需要服用某些可能影响心脏的药物者,应定期作有关检查,包括心电图、X 线、超声心动图和血清酶学检查等,一旦发现有心脏损害迹象,应减量、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替代。
平时应该预防感冒,戒烟限酒,保护心肌功能,增强抵抗力。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对于有过敏性体质的人,特别是以往对药物有过敏者,应慎重选择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