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障碍是什么?暴食障碍怎么办?暴食障碍症状有哪些?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综合征。国内尚无发病率报道。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死率较高,重症者死亡率可高达 80%。多种疾病均可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包括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等。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快慢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急性型;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代偿情况可分为失代偿型(显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代偿型(非显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过度代偿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分为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三种分期。疾病表现与其原发病、疾病类型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最常见的 4 大症状为出血倾向、休克、微血管栓塞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本病主要治疗包括基础疾病处理及诱因清除、抗凝治疗、凝血因子补充、抗纤溶疗法、溶栓治疗及对症处理等。去除病因是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决定疗效的最主要因素,只有去除病因或控制病因才有可能痊愈。治疗难点在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连续且呈恶性循环的过程,应针对病症合理用药,把握用药时机。本病可以导致休克,休克多属难治性且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加重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的发生是预防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途径。

别称

暴食症

概述

暴食障碍(Binge-eating disorder,BED),又名暴食症,是以反复发作的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

目前,关于发病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一项对全美范围内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暴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1.6%,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对于一些人来说,某些食物可能像可卡因和海洛因等成瘾性药物一样,会激活大脑的奖赏和愉悦中枢,使对该食物成瘾。出现暴食迹象的人,也可能出现一种对食物的耐受性。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冲动性并伴有失控感的暴食。

治疗一般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首选治疗,多种药物在短期内均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减少暴食,但其中不少药物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暴食障碍有多种发展演变方式。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在 284 例诊断为暴食障碍的患者中先出现体重增加、先出现节食、先出现暴食的百分比分别为 63%、21%、16%。暴食障碍的病程通常是慢性的。平均病程 14 年。

症状

暴食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暴食,伴有进食时的失控感,必须在 3 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 1 次。一次“暴食发作”是指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进食,食物量绝对大于大多数人在相似的时间段内,和相似场合下的进食量。失控的指征是一旦开始就不能克制进食或者停止进食。个体在暴食时缺乏饱腹感,或对饱腹失去了正常反应,直到不舒服的饱腹感出现。

常见症状有哪些?

暴食发生:暴食常与负性情感、人际间应激源、饮食限制、与体重体型和食物相关的消极感受、无聊感有关。暴食常在没有感到身体饥饿时发生。暴食通常秘密进行或尽可能不引人注意,也可以是有计划的。

暴食过程:暴食期间消耗食物的种类在个体间和对特定个体都不同。与对某种特定的营养物的渴求相比,暴食似乎更多的是以消耗食物的数量异常为特征。暴食时,只是要吃大量食物而并不在乎味道,常常进食迅速。有时甚至不咀嚼,狼吞虎咽,失控时不分冷热、生熟。

暴食期间的情绪:通常先有满足感,随着继续进行暴食进而出现罪恶感,极度痛苦,最后因罪恶感或躯体不适(如恶心,腹胀腹痛)而终止行为。吃完后再次陷入深度内疚,自我厌恶,情绪也再度陷入抑郁,沮丧状态。

暴食障碍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暴食障碍常与一些精神疾病共病,美国一项调查发现,79% 的暴食障碍患者存在至少一种精神障碍病史,49%的患者存在至少三种精神障碍终身患病史。最常见的共病是特定恐惧症(37%)、社交恐惧(32%)、单相抑郁(32%)、创伤后应激障碍(26%)和酒精滥用或依赖(21%)。精神疾病的共病与暴食的严重性和肥胖程度无关。

病因

暴食障碍常见病因有哪些?

来自于大脑成像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研究表明,一个人可能会对食物成瘾。

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对一些人而言,由像可卡因和海洛因等成瘾性药物激活的大脑奖赏和愉悦中枢,也可被食物激活,特别是高度可口的食物。高度可口的食物富含以下物质:糖、脂肪、盐。像成瘾性药物一样,高度可口的食物会引发使人感觉良好的大脑化学物质分泌,如多巴胺。

一旦人们因食用某些食物而使大脑奖赏通路中的多巴胺传递增加而感到愉悦,他们很快就会感到需要再次进食。来自高度可口的食物的奖赏信号,可能会超过其他使人满足和满意的信号。因此,人们会继续进食,即使他们并不饥饿。强迫性暴食是一类行为成瘾,意味着某人可能会专注于引发强烈愉悦的行为(如进食、赌博或购物)。

患有暴食症的人会失去对饮食行为的控制,并发现自己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沉迷于食物和过度进食,或期待强迫性暴食的情绪影响。

表现出暴食迹象的人,也可能会出现一种对食物的耐受性。他们吃的越来越多,但却发现食物给他们带来的满足越来越少。

科学家认为,暴食可能在肥胖中起重要作用。但正常体重的人也可能会受食物成瘾或控制不住暴食的困扰。他们的身体可能只是通过遗传程序来更好地处理摄入的额外卡路里。或者他们可能会增加身体活动来补偿过度进食。

尽管有负面后果,如体重增加或人际关系受损,暴食障碍患者仍会继续进食。就像那些药物或赌博成瘾者一样,食物成瘾的暴食障碍患者也很难停止自己的行为,即使他们想要或已多次尝试减少进食。

就医

耶鲁大学路德食品科学与政策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份调查问卷,以识别存在暴食障碍的人。

自评:识别暴食障碍

这是可以帮助您确定是否有暴食障碍的问题样本。您有这些行为吗?

当开始进食某些食物时,最终吃的比计划多。

即使不再饥饿,也要继续进食某些食物。

吃到了感觉不适的地步。

担心吃不到某些类型的食物或担心某些类型的食物减少。

当某些食物吃不到时,会外出获取它们。

该调查问卷还询问您与食物的关系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问问自己这些情况是否适用于您:

经常或大量食用某些食物,以至于开始用进食代替工作、与家人共度时光或进行娱乐活动。

由于害怕过度进食,会逃避提供某些食物的职业或社交场合。

由于食物和饮食,在工作或学校的工作效率出现问题。

该调查问卷还询问心理戒断症状。例如,当减少进食某些食物(排除含咖啡因的饮料)时,是否有以下症状:

焦虑症。

情绪激动。

其他身体症状。

该调查问卷还试图评估食物决定对情绪的影响。这些情况适用于您吗?

进食会导致抑郁、焦虑、自我厌恶或内疚等问题。

需要吃越来越多的食物来减少负面情绪或增加愉悦感。

进食相同数量的食物不会像过去那样减少负面情绪或增加愉悦感。

如果通过以上的自评,您觉得自己有可能有暴食障碍,请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三甲医院的心理科

精神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

通常,医生会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Ⅴ 进行诊断。诊断标准如下:

反复发作的暴食,暴食发作以下列 2 项为特征。

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进食(如在两个小时内),食物量大于大多数人在相似时间段内和相似场合下的进食量。

发作时感到无法控制进食(例如,感觉不能停止进食或控制进食品种或进食数量)。

暴食发作与下列 3 项(或更多)有关:

进食比正常情况快得多。

进食至感到不舒服的饱腹感出现。

在没有感到身体饥饿时进食大量食物。

因进食过多感到尴尬而单独进食。

进食后感到厌恶至极,抑郁或感到非常内疚。

对暴食感到痛苦。

在 3 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出现 1 次暴食。

暴食与神经性贪食中反复出现的不恰当的代偿行为无关,也并非仅仅出现在神经性贪食或神经性厌食的病程中。

也可以根据上述症状自行检查自己是否符合。如果符合,一定及时就诊。

治疗

暴食障碍的治疗一般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多种药物在短期内均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减少暴食,但其中不少药物可以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暴食障碍的治疗目标是减少暴食,改变与进食障碍相关的病理心理,防止体重过度增加或适当减轻体重。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暴食障碍治疗中的重要干预方法。临床实践显示,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IPT)、辩证行为治疗(DBT)和行为减重治疗(BWL),对暴食障碍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CBT

大量证据支持个体或团体 CBT 对暴食障碍的行为和心理症状具有疗效。CBT 是暴食障碍的心理治疗中研究最多,疗效得到确定和认可的一种心理治疗。50%暴食障碍患者通过 CBT 治疗达到痊愈,同时存在的进食障碍特定的心理病理也能得到改善。

CBT 治疗暴食障碍的目标:

初期:建立健康的饮食规则,减少贪食,增加控制感,有条件可以借助于自助手册。

中期:改善对体型,体重,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负性认知,进一步规范和巩固健康的饮食模式;对肥胖进行干预,以健康的方式减肥。

后期:处理其他方面的社会心理问题,处理暴食障碍的促发因素,如负性情绪,负性应激生活事件,改善人际关系,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暴食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通常需要 20 次左右的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 50~60 分钟。每周 1~2 次。可采取个体或小组的治疗形式。通常认为个体治疗的形式更优。

人际心理治疗和辩证行为治疗

也被证明对暴食障碍的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症状有效,可以考虑作为顽固的成年暴食障碍患者的替代治疗。

药物治疗

多种药物在短期内均可帮助暴食障碍患者有效减少暴食,但其中不少药物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鉴于心理治疗对暴食障碍患者的较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且安慰剂效应在暴食障碍患者的药物治疗中较为明显,所以心理治疗应作为暴食障碍患者的首选,

当暴食障碍患者对心理治疗效果反应不佳,或存在严重的精神共病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主要选择的药物是抗抑郁药(SSRIs)、食欲抑制剂(西布曲明等)、抗癫痫药、阿片受体拮抗剂等。

心理社会干预联合药物治疗

疾病进展及预后

与体质量指数(BMI)相匹配的对照被试相比,暴食障碍与一系列的功能性后果有关,包括社交角色适应问题、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受损、躯体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以及增加相关医疗保健的作用等。该障碍也可能与体重增加和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日常注意

在认知层面,形成良好的健康的饮食意识,合理饮食的同时建立规范,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行为方面,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合理处理自身的负性消极情绪。

如果发现问题或预兆,应及时去当地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

预防

一些人认为,从食物成瘾中恢复可能比从其他类型的成瘾中恢复更复杂。例如,酗酒者最终可以戒酒,但暴食障碍的患者仍然需要进食。

营养学家、心理学家或接受过食物成瘾教育的医生可能会帮助患者打破强迫性暴食的循环。同时,我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还要真正学会处理自身负性消极情绪,这才是真正从源头预防。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几种肉对补肾壮阳强精有奇效

2023-9-15 23:23:44

药品

地巴唑片的功效与作用-地巴唑片说明书

2023-8-2 2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