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持续性运动障碍,迟发性多动症
概述
迟发性运动障碍是由于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典型抗精神病药,所引起一种迟发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多见于持续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数年以后,在情绪紧张激动时明显,睡眠时消失。
在精神疾病住院患者中,本病患病率在 5%~45%,而门诊患者中患病率为 20%~50%。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关。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吸烟酗酒、家族遗传史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为舌头、嘴唇、躯干以及四肢的不自主运动。
迟发性运动障碍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措施,比较可靠的方法包括停用抗胆碱能药物、更换抗精神病药物或者停用其他容易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迟发性运动障碍起病隐匿,通常在数日到数周症状发展完全,然后症状趋于稳定,呈慢性病程,若未予治疗,可能致残。
迟发性运动障碍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进行预防,一旦出现症状,需要给予综合治疗。
症状
迟发性运动障碍起病隐匿,症状通常在数日至数周内发展完全,此后趋于相对稳定,主要症状表现为口、唇、躯干部的不自主运动。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常见症状包括:
不自主的刻板性运动:最常见,主要位于口唇周围肌肉、舌肌、颈肌,也累及四肢及躯干肌肉,甚至影响呼吸肌。
舞蹈样动作:是一种快速的、不规则的、无目的、不对称、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一般累及上下肢和面部。
手足徐动:即手足的抖动和颤动,是手足不断做出缓慢的、弯弯曲曲的、蚯蚓爬行样的运动。
四肢躯干的扭转性运动。
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步态和姿势受损
口面部疼痛
胃肠道功能受损
言语障碍
呼吸障碍
病因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迟发性运动障碍尚未发现明确的病因,可能与以下几种原因有关: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性别和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几率明显升高,而这种升高在男性并不明显,可能与随年龄增长导致女性卵巢的功能减弱、雌激素水平降低从而改变许多药物的代谢和分布有关。
遗传易感性。
哪些人容易患迟发性运动障碍?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迟发性运动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史
脑外伤史
吸烟酗酒
糖尿病
认知功能减退
情感障碍疾病史
药物滥用
急性锥体外系反应的病史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迟发性运动障碍:
家族遗传史
女性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口、唇、躯干部的不自主运动;
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
口面部疼痛;
恶心、呕吐、嗳气;
发声困难。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吞咽困难
呼吸困难
窒息
不自主运动导致的骨折
意识障碍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科
神经外科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迟发性运动障碍?
患者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并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查体,结合头部 CT、头部 MRI、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检查,确诊迟发性运动障碍。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神经系统查体:属于临床常规检查项目,简捷、易行、直观。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配合医生完成相应动作,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清晰、语言是否流利,脑神经系统检查、肌力、肌张力、生理反射是否正常、有无病理征。可为诊断提供线索,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可有肌张力障碍、肌肉震颤等阳性体征。
头部 CT、头部 MRI:属于无创性检查,主要用于明确有无脑血管或器质性病变等,但 CT 可能存在电离辐射。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粪常规、血生化、血糖检查等。快速简便,安全有效,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症状出现多久了?症状有加重吗?
这种症状在休息、睡觉时能缓解或消失吗?
既往在运动时会不会很容易摔倒?
近期有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既往从事什么工作?
家族里有出现过类似症状吗?
之前有去过其他医院就诊过吗?做过什么检查吗?有接受过什么治疗吗?
有对什么食物和药物过敏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症状?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
要怎么控制这些症状?具体治疗方法是什么?费用如何?
容易复发吗?会不会有后遗症或并发症?
会不会遗传?
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需要忌口的?
治疗
迟发性运动障碍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措施,比较可靠的方法包括停用抗胆碱能药物、更换抗精神病药物或者停用其他容易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药物治疗
更换抗精神病药物:一旦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不可骤然停药。症状较轻且可耐受的患者可继续观察;若精神症状稳定,可以逐步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直至停药;还可以换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
停用抗胆碱能药物: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该立即停用抗胆碱能药物。
氧自由基清除剂:褪黑激素是很强的体内抗氧化剂,能直接清除多种自由基,并增强抗氧化酶类的活性,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对于改善患者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硝苯地平,通过阻滞钙离子从肌细胞内释放,可以抑制肌肉痉挛、减轻吐舌和不自主运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利血平等,通过减少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一定程度控制症状。但此类药物存在加重精神疾病的可能。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及其衍生物:如地硝西泮、氯硝西泮、丙戊酸盐、巴氯芬等,是一类作用于脊髓的骨骼肌松弛剂、镇静剂。此类药物存在加重精神病性症状或诱发癫痫的可能。
肉毒碱注射:对局灶性症状如舌前伸或眼睑痉挛、口面舌咀嚼运动功能障碍或颈部肌张力障碍不能自行恢复的患者,行肉毒碱注射有效,但肉毒碱的效应维持时间较为短暂,约为 3~4 个月,需要重复治疗。
若合并糖尿病,应积极药物控制血糖。
手术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属于有创性治疗手段,是一种能有效改善如帕金森病、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的外科手段,利用一个类似于心脏起搏器的装置,向精确定位的脑深部核团输送电刺激。对这些部位进行刺激,可以控制运动功能的回路恢复相对正常。
其他治疗方法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痛、无创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电磁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目的。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致残率较高,若患者吞咽肌群或呼吸肌受累,导致患者呼吸或吞咽功能受影响,可能死于并发症。
经过正规治疗后,儿童和年轻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甚至消失,预后较好,但大部分老年人症状恢复较慢。
日常注意
迟发性运动障碍发病过程较为缓慢,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日常注意生活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迟发性运动障碍最常累及四肢及躯干,患者容易跌倒,需要有人严加看护,若吞咽功能受影响,需要格外警惕,预防出现呛咳、窒息。
关注患者心理问题,多与患者交流沟通,提高健康意识,树立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及时疏导激动和紧张情绪,以免诱发症状复发。
注意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均衡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若存在吞咽困难的情况,可按具体情况,给予米汤、肉末,或半流质或流质等饮食。糖尿病患者,严格糖尿病饮食。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注意不良反应,如果出现嗜睡、神志不清问题,应及时就医处理。
戒烟、戒酒。
预防
迟发性运动障碍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应以预防为主。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尽量避免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必须要用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用引发迟发性运动障碍概率小的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并严格遵医嘱服药,避免骤然停药。
避免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定期抽血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精神病患者存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增加的现象且与迟发性运动障碍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定期抽血检查可早期发现、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
日常饮食均衡营养,注意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如维生素 E 或维生素 B12)的补充,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