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抽动症
概述
抽动症 (tourette syndrome) 是抽动障碍 (tic disorder) 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语言)抽动为主要特点。抽动症的起病年龄多为 5~10 岁,10~12 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症状:抽动表现是抽动症的主要症状,这是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然后波及到躯干及四肢。
分类:抽动表现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比如眨眼、皱眉、耸肩、伸腿、扭腰等;发声性抽动是指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比如吸鼻声、吼叫、吹口哨等。
缓解和诱发因素:抽动的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会因为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治疗:抽动症一般不需要治疗,但需注意心理疏导。病情严重时,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能够缓解症状。
共存疾病:抽动症常跟其他疾病共存,比如强迫症、多动症、睡眠障碍和学习困难等。共病增加了抽动症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给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
疾病发展和转归:抽动症的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大部分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无好转,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症状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数抽动症患儿具有不同的抽动表现,可以是运动性的(运动性抽动),也可以是声音性的(发声性抽动),可持续数秒或数分钟。
抽动类型
简单抽动
复杂抽动
运动性抽动
眨眼、斜眼、皱眉、扬眉、张口、伸舌、噘嘴、歪嘴、舔嘴唇、皱鼻、点头、仰头、摇头、斜脖子、耸肩、动手指、搓手、握拳、动手腕、举臂、伸展或内旋手臂、动脚趾、伸腿、抖腿、踮脚、蹬脚、伸膝、屈膝、挺胸、收腹、扭腰等
挤眉弄眼、扮鬼脸、眼球转动、旋扭手指、甩手、拍手、挥舞上臂、刺戳动作、四肢甩动、用拳击胸、弯腰动作、下颌触膝、扭动躯干、跳动、下蹲、跪姿、踢腿、靠膝、跺脚、蹦、跳、扔、敲打、触摸、嗅、修饰发鬓、走路转圈、后退动作等
发声性抽动
单音、吸鼻声、吼叫、哼哼声、清嗓子、咳嗽声、吱吱声、尖叫声、喊叫声、咕噜声、吐唾沫、吹口哨声、吸吮声、犬吠声、鸟叫声等
重复单词或短语、重复语句、模仿言语、秽语等
抽动症患儿也常出现某种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这种异常或不适需要抽动表现来缓解。
比如:
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
需要通过伸展颈部或点头才能缓解的颈部肌肉紧张或痛性痉挛;
肢体紧缩感,需要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缓解;
喷鼻前的鼻阻塞感,或发出呼噜声前的咽喉干燥感和疼痛;
扭动肩膀前的瘙痒感。
但并不是所有抽动症患儿都会出现这种感觉异常或不适感。
抽动症有哪些危害?
虽然抽动症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但抽动症的很多表现会给患儿的行为和社交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患儿形象。
此外,还有很多疾病往往会与抽动症同时存在:
强迫症
多动症
自闭症
学习障碍
睡眠障碍
抑郁症
焦虑症
另外,抽动症还可能会引起与抽动有关的疼痛,尤其是头痛,以及发怒等情绪问题。
病因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抽动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 羟色胺)传输异常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抽动症有哪些危险因素?
抽动症似乎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抽动症或其他抽动障碍家族史,可能会增加抽动症的发生风险。
此外,其他与抽动症有关的危险因素有:
性别:男孩比女性更易发生抽动症,男孩是女孩的 3~4 倍。
孕妇怀孕前 3 个月发生严重恶心、呕吐,孕期压力过大。
孕妇吸烟、饮酒、喝咖啡过多。
出生时缺氧。
脑损伤。
脑室扩大。
低出生体重。
就医
抽动症的诊断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主要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精神行为表现进行判断。
何时应就诊?
如果注意到孩子出现不自主的动作或声音,应及时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有抽动表现就是抽动症。很多孩子在发生抽动后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抽动会自行消失。
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重要的是找出原因并排除其他疾病。
就诊科室
儿童保健科
儿童心理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抽动症的?
没有专门的检查用于诊断抽动症。医生一般通过询问既往病史和了解症状来判断是否为抽动症。另外,医生还可能会了解抽动症是否给孩子造成学习和社交上的困扰。
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脑电图、MRI或血液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医生有时可能还会检查患儿是否存在强迫症、多动症或其他学习和行为问题。这些疾病或问题有时会与抽动症同时出现。
医生可能会问的问题?
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些症状是否偶发,还是频发?
这些症状有多严重?
哪些情况会改善这些症状?
哪些情况会加重这些症状?
需要咨询医生的问题?
我孩子是抽动症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是不是需要治疗?
要不要药物治疗?
行为治疗有用吗?
有哪些注意事项?
治疗
如果抽动症不严重,可能并不需要治疗。但如果症状很严重或导致不良后果,则需要治疗。治疗方法有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如何治疗抽动症?
抽动症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帮助患儿处理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最大的症状。
对于症状比较轻微的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密切观察。而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则需要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可选用支持性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方法,以减轻患儿因心理压力所产生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使患儿掌握对产生心理压力事件的应对方式,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药物治疗
可选择使用的常用药物有:
硫必利 (tiapride);
氟哌啶醇 (haloperido);
可乐定 (clonidine)。
另外,在新型抗精神病药中,治疗抽动症疗效比较好的药物主要有:
阿立哌唑(aripiprazole);
利培酮(risperidone);
喹硫平(quetiapine);
奥氮平(olanzapine);
齐拉西酮(ziprasidone)等。
有些患儿还会出现多动、强迫等共存疾病,这时还需要精神科医生给予相应的治疗。
如果共患强迫症,可选用:
氯米帕明 (clomipramine);
舍曲林 (sertraline);
氟伏沙明 (fluvoxamine) 等。
一般需要与治疗抽动症状的药物联合应用。
如果存在多动症,可选用:
托莫西汀 (tomoxetine);
可乐定 (clonidine) ;
胍法辛 (guanfacine)。
日常注意
在对抽动症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家长也应予以重视。
抽动症有哪些注意事项?
抽动症会使患儿的自尊心受到影响,患儿会为自己的抽动症状感到尴尬,不愿意上学或参加社交活动。
因此,除了必要的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家长还应注意:
抽动症患儿可能面临被同龄人欺负,家长应多与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状况,防止孩子被欺辱、嘲笑、歧视。
鼓励孩子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抽动和一些不自主行为也会分散孩子完成功课的注意力,家长应与老师讨论该如何调整功课和考试。
鼓励孩子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帮助孩子培养个人兴趣,和同伴建立友谊,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
家长还可以把孩子抽动症发作的表现拍摄下来,就诊时给医生观看,以便于病情辨别。
预防
在抽动症的预防上,家长应注意:
早期识别孩子神经发育是否正常。如果神经发育缓慢或异常,应及早去医院就诊,采取措施促进神经发育。
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多给孩子关爱,多和孩子沟通,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孩子长期存在心理压力、情绪不良。
防止孩子头部外伤及药物中毒,预防并及时治疗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督促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避免孩子对任何不良习惯的模仿。
另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以及和谐幸福的家庭,对抽动症、自闭症和多动症等疾病,都有非常积极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