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非器质性遗尿症,俗称“尿床”,多见于儿童,表现为与年龄或发育不相称的不自主排尿行为。排除神经系统障碍、癫痫发作、尿路疾病等躯体疾病所引起。可表现单一的尿床症状,也可伴有广泛的情绪和行为问题[1]。
年龄 5 岁或智龄 4 岁以上的儿童反复夜间尿床或日间遗尿,多见于男孩。
遗尿及伴随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常常给家庭和儿童带来心理压力。
必须排除躯体疾病引起的遗尿症状,包括癫痫、脊柱裂、尿路感染及糖尿病等。
可使用药物治疗及行为治疗。
总体预后良好,多数自愈。
症状
该病主要表现为 5 岁以上儿童不自主排尿,至少连续 3 个月有每周超过 2 次以上的遗尿,或者遗尿症状造成了严重的痛苦,及学习、社会功能的损害可诊断。
按是否伴有日间症状,可分为单症状夜遗尿和非单症状夜遗尿,前者称夜间型,患儿仅表现夜间遗尿;后者不仅有夜间遗尿,同时伴有日间的尿急及排尿延迟等症状。
按遗尿症状出现的时间,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前者表现为正常婴儿尿失禁的延伸,即自出生一直有遗尿;后者指已经学会控制小便后又发生遗尿症状。
可伴有情绪及行为问题。
遗尿症儿童多伴有内向、忧虑、抑郁及自卑感。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选择性缄默症等情绪和行为问题。
病因
目前认为主要与患儿的中枢睡眠觉醒功能成熟度、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及心理因素有关。
中枢睡眠觉醒功能成熟延迟
中枢睡眠觉醒功能成熟与发育有关,一般儿童在 5 岁之前逐渐发育成熟,完成与膀胱反射性冲动的联系。目前认为该功能的成熟延迟是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的基础病因。
在一些神经发育性障碍患者中有较高比例的遗尿症,包括精神发育迟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夜间尿量过多及膀胱功能性容量减小,是导致夜间遗尿的促发因素。
心理因素
气质类型:一些研究表明部分遗尿症自婴儿期属于气质难养型,这类儿童容易在陌生环境里适应慢,容易出现行为抑制,过度控制排尿,导致遗尿症状。
心理应激:儿童在面对各种心理应激时,尚缺乏成熟的应对机制,往往采用退行的防御方式缓解焦虑,例如家里有二胎出生,原来已经学会控制小便的儿童又出现遗尿症状。是多数继发性遗尿的发病因素。
就医
在排除癫痫、脊柱裂、尿道感染及糖尿病的躯体疾病以后,按患儿当前的年龄和发育水平,以及遗尿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做出非器质性遗尿症诊断不难。医生问诊时需要重视遗尿症儿童其他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明显超出发育水平的遗尿,或可能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继发性遗尿,给家庭和儿童带来苦恼,影响生活、学习等社会功能,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医生如何诊断非器质性遗尿症?
辅助检查:脑电图、腰椎 X 线检查及尿液检查,排除癫痫、脊柱裂、尿道感染及糖尿病。
家长及儿童评定的发育及心理测验: 如气质量表、儿童 conners 行为问卷、儿童智力测验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母亲孕期及生产时是否有特殊的问题?
该儿童的发育是否正常,例如语言、运动等?
该儿童是否好养?
是否曾经学会小便的控制?
是否曾经训练排便?训练的规则是否过于严厉或宽松?
持续遗尿有多长时间?
每周出现几次?
对该儿童来说,遗尿前是否曾经有心理的应激事件?
是否在外院进行过检查?
患儿家长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孩子这么大还遗尿是身体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什么方法训练孩子的小便控制?
有什么药物可以治疗遗尿症?
对孩子的遗尿,家长应该用怎样的态度?
孩子的情绪不好是否与遗尿有关?
要不要告诉老师,让孩子在学校里不受到歧视?
治疗
非器质性遗尿症的治疗,需要结合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发病的因素、家长和患儿的求治要求综合考虑,主要包括行为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
教育及积极生活方式指导
对低年龄患儿,遗尿对生活影响小,应首先加强家长教育,让家长了解遗尿症相关信息,切忌打骂、羞辱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育患儿。
调整睡前饮水等生活方式,消除患儿的紧张感,部分遗尿症就可消失。
行为及心理治疗
遗尿报警器是利用行为治疗的方法,当患儿尿床时,警铃报警唤醒患儿排尿,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帮助患儿控制小便,减少遗尿行为。
生物反馈训练,通过放松技术,减少患儿的日间焦虑、紧张情绪。
对存在心理应激及创伤的儿童,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使用家庭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等方式。
药物治疗
最近有研究证明,去氨基精加压素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为,此药为外源性抗利尿激素,可减少夜尿量,减少遗尿症状。
其他:抗胆碱药,如奥昔布布宁;三环类抗抑郁,如丙咪嗪等报道有效,但有便秘、口感等不良作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非器质性遗尿症总体预后良好,多数患儿症状可自发缓解,5~7 岁及 12 岁以后是两个自发缓解高峰,约 0.5%~2% 的遗尿症患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
日常注意
对遗尿症有正确的认识,保持对遗尿症患儿良好的教育态度,改变患儿的不良生活方式。关注遗尿症儿童的心理状态,减轻其羞耻感,避免伴随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出现。
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方法。尽量避免儿童受生活事件的影响。积极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选择性缄默症等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