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单侧空间忽视,忽略现象
概述
忽略症是指对自身躯体或视野内物体的明显不注意或感知反应发生障碍,是一种以注意损伤为主要表现的认知障碍。患者存在着注意力和定向力的倾斜,这种障碍涉及不同类型的感觉、运动和记忆力的方式,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表现。
忽略症目前仍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忽略症最多见的病因是脑血管疾病,也见于脑部肿瘤、脑外伤及脑立体定位破坏手术后的患者。高龄,脑卒中史、脑部手术史等为忽略症的危险因素。
本病根据性质可分为运动性忽略症、感觉性忽略症、偏侧空间忽略症以及垂直性忽略症等。
患者症状表现不一,主要根据病变部位呈现出不同症状。
忽略症的表现多样,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改善该病的预后和转归,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在配合脑部疾病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忽略症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忽略症可加重,造成生活、社交等方面障碍,影响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大部分忽略症患者的症状,通过积极的药物和康复治疗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较为严重者,手术配合药物治疗以及系统的康复指导也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症状
忽略症症状表现不一,主要根据病变部位及性质出现相应的症状。
忽略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运动性忽略症:
上肢的忽略症:患者往往只用一只手,常常是右手,用来做事、做手势,而另一只手通常似乎被忘记了而将之闲置在一旁;行走时患侧手臂不摆动或极少摆动;当患侧手臂处于很不舒服的位置时也长时间保持不动。
下肢的忽略:表现为行走时患侧不能避开障碍物,常碰撞到障碍物,如果在他面前放一双鞋请他穿上时,患者只穿健侧的一只而忽略了患侧的一只。
感觉性忽略症:
感觉消退:是感觉性忽略症最常见的表现;若同时给双侧肢体以同等的刺激(如针刺、振动等)时,患者对一侧的刺激感觉不到;但同时给两侧刺激时患者却都能感觉到。
感觉消失:又称作偏侧不注意,可以是体感性、视觉性或听觉性,此时患者对来自病变侧的刺激不能定向,不能做出反应或报告。如果用羽毛在两侧对皮肤进行搔刮,一侧不能感知并作出反应,而另一侧则可以准确感知并作出发痒的表现。
偏侧空间忽略症:表现为对一侧的事物,往往是左侧视野中的事物不注意;请他读一张报纸上的通栏标题中,他只读右半而忽略了左半;数一数站在他病床前的人有几名,他只数了站在右边和前面的,而忽略了左边的人。
垂直性忽略症:患者对正前方物体的下半部看不清,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患者所感知并指认的物体的中点均明显向上方偏移。
忽略症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社交障碍
空间记忆障碍
病因
忽略症最常见的病因是脑血管疾病,也见于脑部肿瘤、脑外伤及脑立体定位破坏手术后的患者。
忽略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脑部病变:右顶下叶或右颞顶交界区是引起忽略症的关键脑区,脑血管疾病等若损伤上述脑区,则可出现相应症状。
神经连接破坏:脑外伤及脑立体定位手术后的患者,由于外力作用使得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纤维连接受到破坏,并且由于神经纤维不能再生,因此认知环路出现障碍形成忽略症。
哪些人容易患忽略症?
高龄(大于 60 岁)
脑卒中史
脑部手术史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一侧肢体运动、摆动减少;
一侧肢体感觉减退或缺失;
对一侧视野中的物体不注意。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原有脑部疾病出现恶化;
并发昏迷、抽搐等。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精神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忽略症?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和症状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CT/MRI 检查、脑电图等检查结果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测验加以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的检查:
体格检查:作用是初步评估全身情况;脑卒中患者可出现一侧肢体偏瘫及感觉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作用是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对脑部病灶的初步定位;患者常常表现出病理反射消失或亢进。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凝血功能等,可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发现脑部疾病的危险因素。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得脑脊液,可协助判断脑内环境理化状态。脑出血的患者,脑脊液可表现为血性,红细胞明显增多。
影像学检查
CT 检查:该项检查可方便、迅速地判断脑结构完整性、病灶大小和范围。
MRI(核磁共振)检查:该项无创、无辐射,对于发病最初几个小时内病情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耗时长、价格昂贵不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作用是有助于明确局部病灶是否异常,帮助诊断。
神经系统测验:可分为三种类型:视知觉测验、视书写测验、想象测验。前 2 种检查感觉运动方面的忽略,第 3 种是检查认知方面的忽略。
视知觉测验主要检查忽略症的注意力方面,检查眼球的主动活动;
视书写测验更适合于检查忽略症的意图方面,包括划杠测验、临摹图、画图测验及平分直线法;
空间想象测验是检查大脑的空间想象力,患者常漏掉物体的左半部分,而正常人则无此现象。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
有无脑血管疾病史?
有无脑部手术史?
是否自觉运动或感觉异常?
是否自觉经常健忘?
是否影响日常生活?
以前有做过什么相关的检查吗?有什么问题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能否彻底治愈?
治疗方法有哪些?目前最适合我的治疗方式是什么?
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疾病?
还会复发吗?有没有什么后遗症?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治疗后应如何预防?
治疗
忽略症的表现多样,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改善该病的预后和转归,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在配合脑部疾病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
脑缺血性疾病者:应早期进行抗凝治疗,目的是防止血管阻塞,如口服华法林等。
颅内出血者:目的是控制血压,减少出血;以静脉给予降压药为宜,给予止血剂,如氨基苯酸和 6-氨基己酸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解除血管痉挛,常用方法有动脉内缓慢注射 0.3% 的罂粟碱溶液、动脉内注射尼莫地平溶液等。
手术治疗
出血性脑疾病:颅血肿清除术、单纯颅骨钻孔、穿刺血肿引流、立体定向脑血肿碎吸术等,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压迫。
其他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家庭成员和治疗师与患者交流或治疗时,尽可能站在忽略侧,也可以把患者的急需物品放在忽略侧,促使其注意。
物理治疗:急性期进行坐位、站立等训练;坐位稳定后,应积极训练立位和步行。
作业治疗:如阅读时,可以在患侧的放上颜色鲜艳的规尺以利于引起患者的注意;家庭成员和治疗师可利用冷热刺激、拍打、按摩、电刺激等感觉输入,使患者注意到患侧的存在;给患者做十字交叉活动及双手对称运动,以提醒患者意识到患侧忽略症的存在。
中药治疗、中医理疗(包括针灸、推拿)等,同时配合饮食治疗,作用是疏通经络,促进经脉正常运行。
疾病发展和转归
忽略症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忽略症可加重,造成生活、社交等方面障碍,影响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大部分忽略症患者的症状,通过积极的药物和康复治疗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较为严重者,手术配合药物治疗以及系统的康复指导也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日常注意
忽略症的患者需从心理护理、饮食、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日常注意护理,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建立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情绪,要相信治疗后能有效改善;
详细了解自身病情、治疗方案,增强信心,消除自身对治疗方式的顾虑。
术前肠道准备
如需进行手术,患者最好食用较好消化,以及热量高、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 3 天进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面线糊等;术前 1 天进流食,如米汤之类;术前晚 8 点后禁食,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清洁灌肠。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 8 小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呼吸、脉搏、血压等,直至病情平稳;
早点下床进行肢体运动和学会有效深呼吸,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环境、床铺的干净和整洁,卧室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饮食
治疗期间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低盐、易消化饮食,如牛肉、鱼肉、鸡蛋、蔬菜、水果等;
补充钙、铁等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出院后注意事项
坚持康复训练;
保护手术伤口,避免排便困难;
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逐渐增加每日活动量,建立适当的抵抗力;
出院半个月内应及时随访反馈或到门诊检查术后恢复情况,并于术后 1~3 个月再次到门诊复查。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合理膳食摄入能有效预防脑部疾病,从而减少忽略症的发生。
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生活有序,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活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体育运动,一周进行 3~4 次,每次至少 30 分钟有氧运动。
保持合理的体重水平,避免体重过低。
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