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假日综合征,节后综合征
概述
当人们从日常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中放松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从而出现心理失衡,引发各类身心疾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诸多综合征的出现,一是源于患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源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所引发的不良反应。
假期综合征是指人们在假期 (特别是春节和国庆黄金周) 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表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名目繁多的“综合征”层出不穷。假期综合征是“疲劳综合征”“网络综合征”“美味综合征”“娱乐综合征”“旅游综合征”等众多综合征的集合体。
假期综合征并非疾病,而是由消极、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导致机体功能紊乱的一组症候群。
表现为身心萎靡,情绪低落或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是头痛、失眠,对上班产生厌恶或恐惧感。甚至胃口差、失眠、便秘、头痛头晕等。
针对负面情绪所致的假期综合征的治疗,应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调节。
若节假日期间过量饮酒,则会导致假期心脏综合征,引起房颤等心律失常。或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在假期不重视自我约束则可引起病情进展等一系列相关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其发病机制都与情绪密不可分,所以要重视情绪的调节。
症状
长假过后伴随而来的症状有很多,多以胃肠道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为受累对象,这其实是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出现了问题。
假期综合征常见症状有哪些?
厌倦
乏力
精神不振
头痛
恶心
肠胃不适
抑郁失落
烦躁不安
失眠
神经衰弱
胸闷
胸痛
假期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免疫力低下
反复感冒
紧张性头痛
血压升高
心律失常
病因
假期综合征常见原因有哪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稳定地从事某项活动时,该活动会按照顺序先后、强弱不同的规律,反复“刺激”并作用于大脑皮层,形成适应环境的条件反射链,称为动力定型[1]。当人们身体的动力定型被打破后,就会出现各种平衡失调的表现。
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失衡;
负面情绪导致心理失衡。
哪些人容易患假期综合征?
饮酒过量;
暴饮暴食;
过度兴奋;
过度疲劳;
旅行奔波;
通宵熬夜。
就医
对于假期综合征出现的一过性心理改变,如果不加以重视,有可能会进展为心理疾病,进而诱发心血管病或其他身心疾病,即同时出现心脏、心理方面的严重问题,所以自我调节后症状仍持续存在,建议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厌倦、乏力、担心、迷惑、情绪低落、失眠、厌食等;
抑郁、失落、精神不振、漠然、冷淡、抑郁寡欢、孤独感等;
烦躁、激动、歇斯底里、冲动、暴饮暴食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心悸、胸闷症状明显的非一过性心律失常。
建议就诊科室
心内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假期综合征?
医生会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如果经历假期,在一系列打破规律动型的行为后,出现上述症状,且经过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可诊断为假期综合征。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心电图:自主神经功能受影响后,可检查心电图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
睡眠监测: 睡眠时间少于 5 小时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为睡眠正常人群的 1.24 倍,其中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为 1.42 倍[2]。
胃镜、结直肠镜:排除引起消化系统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不适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
有诱发原因吗?怎样会缓解?
自行采取什么办法调节过吗?
假期有大量饮酒、过度饮食、出门旅行、通宵熬夜吗?
平时有心脏病史吗?
以前有过类似心理障碍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假期综合征是病吗?
假期综合征什么原因导致的?
能自愈吗?怎么治疗呀?
有什么危害吗?
假期里需要注意些什么可以预防?
治疗
面对假期综合征,只要采取多样化的、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调整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避免一过性的身体失衡发展成持久性的伤害。
药物治疗
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假期应规律合理服药,切记不可以给自己的健康也“放假”。
手术治疗
本病以调节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入手,如无严重器质性病变则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五官调节法[3]。
读书看报、欣赏书画作品、饱览自然风光在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
舒缓、优雅的音乐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能减轻焦虑、抑制患者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
柑橘香气有镇静作用,缬草吸入剂可延长睡眠时间,薰衣草有镇静、舒缓之效。
美食可以调节大脑情绪,饮食疗法重在均衡饮食,要做到食之有“度”。
倾诉是一味良药,当人们向信任的人倾诉心中的委屈、愤怒、不平和困扰时,能有效为心灵减负,使心情得以平复。
疾病发展和转归
在一时短暂性不适过后,大多数人群的症状都会得到恢复或改善。如果出现并发症或症状逐渐加重的情况,应积极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以确保获得正确有效的治疗。
日常注意
患上了“假期综合症”。不用担心,这不是疾病,只是一种身心亚健康的状态,需要我们做一些主动调整。
假期避免高强度应酬、通宵熬夜、娱乐等活动,注意有规律和充分睡眠休息。
饮食上要注意清淡进食,多喝白开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利于排毒。
潜意识层面的假期还没有结束,给自己适应的时间,让理智和潜意识接上轨。
上班前三天,不宜安排高强度工作,尽量安排一些计划性、交流性质的工作,可以起到一个缓冲调整的作用。
收假后,可以进行运动量相对大的运动,比如快跑、游泳,可以帮助身体消耗一些能量,重新获得元气。
预防
假期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一般在节后一周左右可恢复,如何才能尽快消除节后的身心疲劳,尽快恢复元气。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调整作息:晚上可提前一两个小时入睡,坚持在同一时间起床,最好每天能保持 6~8 个小时的睡眠。
调整心态:放松心情,轻松上班,可写一张便签式的备忘录,将上班后头几天要办的事情罗列出来,做到心里踏实,一目了然。
适当运动:如快步行走、慢跑、跳舞、伸展等,做一些能使自己心跳加快、出汗的运动,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
均衡营养:多吃海带、紫菜、牛奶、猪肝等食物,补充铁质和矿物质,消除疲劳。动物性蛋白质可吃鸡蛋、香肠、鱼等,同时要多吃蔬菜水果。
放松按摩:缓解的方式是让大脑放松休息,可用手捏或用拳头轻轻敲打小腿、大腿及手臂、双肩,轻轻按摩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