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寄生虫病妄想
概述
寄生虫妄想是患者错误地确信自己的皮肤感染了寄生虫。本病不同于患者错误地害怕自己的皮肤被寄生虫感染的寄生虫恐怖。
病因是患者有妄想倾向,伴有某些器质性疾病,具有多疑、主观、固执的人格特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有精神疾病史或患有伴有导致皮肤瘙痒的器质性疾病,如痴呆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和维生素 B12缺乏症等。
患者大多坚信自己感染了寄生虫,且病情十分严重,认为自己危在旦夕。表现为皮肤瘙痒,皮肤抓痕、溃破、糜烂等。常要求医生给自己做许多不必要的检查以证实自己确实患有该疾病。
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心理治疗。治疗关键点在于向患者解释病情、耐心解释检查结果以及疾病的特点,消除患者的顾虑。治疗难点在于患者多坚信自己患有寄生虫感染,且深信不疑。
患者没有寄生虫感染,本身不会对病人造成危害,但可以因为本来的器质性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带来严重后果,且因不同疾病而异。
心理暗示治疗可能治愈本病。
症状
寄生虫妄想患者大多坚信自己感染了寄生虫,且病情十分严重,认为自己危在旦夕。患者可有与寄生虫感染相似的症状,但其实并没有寄生虫感染。常要求医生给自己做许多不必要的检查以证实自己确实患有该疾病。患者除了寄生虫妄想以外,鲜少出现其他精神症状。
寄生虫妄想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寄生虫妄想的常见症状包括:
皮肤损害:常有一些与寄生虫感染相似的临床表现,皮肤瘙痒、抓痕、血痂、糜烂、粗糙、增厚等,或出现面积不等的秃发区,似虫蚀状毛发(患处有皮肤萎缩,毛发不能再生),且患者描述生动形象,十分逼真,但实际上患者并没有感染寄生虫。
焦虑:患者常坚信自己患有寄生虫感染,且认为自己的感染很严重,危在旦夕。常伴焦虑,有轻微瘙痒即四处求医,要求医生开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常常自己挖取小块的皮肤或者皮屑、毛发到医院要求检查,以证明自己患有该病,若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常提出质疑,顽固的坚信自己错误的观念。
除了认为自己患有寄生虫感染的症状以外,其他精神症状鲜少发生。
寄生虫妄想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人工皮炎:多因患者过度搔抓或不恰当的医疗导致。
皮肤破溃伴感染。
皮肤萎缩。
焦虑,抑郁。
病因
患者常伴有妄想倾向,还包括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影响,此类患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高度道德原则,且伴有特殊人格。
寄生虫妄想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妄想倾向:患者常伴有妄想倾向,但妄想类型目前仍有争议,有报道提到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性疾病和强迫症等有关。
某些器质性疾病:包括可卡因和苯丙胺的滥用、痴呆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和维生素 B12缺乏症等,这些疾病均可导致皮肤瘙痒,导致患者出现妄想症。
特殊人格:患者大多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其人格特征为多疑、固执、敏感、主观、精神紧张、谨慎从事等。
哪些人容易患寄生虫妄想?
违法使用苯丙胺或可卡因等精神药物,可能导致寄生虫妄想的发生;
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在此前就有某种精神神经异常,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具有人格特征为多疑、固执、敏感、主观、精神紧张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发生寄生虫妄想;
伴有某种导致皮肤瘙痒的器质性疾病,如痴呆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和维生素 B12 缺乏症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寄生虫妄想的患者大多到处就医,其实本无相关疾患,但若因过度诊疗导致了人工皮炎、皮肤溃破感染等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无。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精神科
医生如何诊断寄生虫妄想?
医生通过精神病史、器质性疾病病史或患者特殊人格,根据患者描述的临床症状、体征的表现以及通过辅助学检查排除真性寄生虫感染可明确诊断。此类患者没有特殊的辅助学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真性寄生虫感染为诊断本病最重要的诊断条件。
相关检查具体介绍如下:
皮肤取材涂片:通过取皮屑、毛发、指甲、趾甲等标本,涂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主要是排除真菌、寄生虫感染。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铁、血清维生素 B12、叶酸、电解质水平等明确是否有器质性疾病的存在,先做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基础检查,进行一个全面的筛查,再配合患者的症状,做与该症状相关的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甲状腺功能是否症状,血清铁可明确患者铁水平是否正常,血清维生素 B12 可以明确患者是否缺乏维生素 B12,叶酸测定可以明确患者叶酸水平是否正常,但具体检测还要医生根据患者情况来定夺。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起病?是否有精神病史?是否患有器质性疾病?
症状是什么?持续了多久?后续症状是否有变化?如何变化?加重和缓解因素是什么?
是否到医院诊治?做了哪些检查?医生的诊断是什么?是否用过药物?药物是否有效?
发病以来精神如何?睡眠如何?饮食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所患疾病是什么?
是否需要复查或长期监测病情?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可能会有什么后遗症?
治疗
本病主要是向患者解释病情,耐心解释检查结果以及疾病的特点,取得患者信任,消除病人的顾虑,让患者理解该疾病不是躯体疾病,而是一种心理疾患,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如果是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寄生虫妄想,则应治疗原发疾病。
药物治疗
寄生虫妄想为一种心理疾病,应配合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等心理治疗。同时根据相应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匹莫齐特:为抗精神病药物,其药理作用尚不清楚。匹莫齐特在高剂量时可能影响心功能。
舒必利:本品属于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其药理作用为通过选择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
利培酮:其药理作用尚不清楚,认为其对 D2 受体及 5HT2 受体拮抗联合效应的结果,利培酮的不良反应比匹莫齐特小。
外用药物:皮炎可用外用药物,轻者可外擦止痒霜、炉甘石洗剂等,伴发湿疹样病变等严重患者可短暂外用糖皮质激素类乳膏,一般 3~7 天,还要根据患者皮肤损害的严重程度而定。
其他治疗方法
心理暗示疗法:治疗寄生虫妄想,即告知患者该药为“特效杀虫药”,配合抗组胺药、维生素 B 族等口服药物以及外用药物,疗效较好。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寄生虫妄想的患者无真性寄生虫的感染,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可能因为长期反复搔抓或不恰当的诊疗出现人工皮炎、湿疹样变或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非特异性的改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不会危及生命。伴发某些器质性疾病可能会出现与器质性疾病相关的并发症。
若患者接受正规治疗,由于寄生虫妄想的患者本无真性寄生虫的感染,只要消除患者顾虑,该病预后良好。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需加强对患者进行关心,配合医生的心理治疗,还可以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若患者皮肤瘙痒难以忍受或出现某些器质性疾病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加强患者的信心,可到心理医生处寻求帮助,让患者相信自己确实没有患该疾病,或该疾病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可以让家属配合转移患者注意力,不要过度将注意力放在此疾病上,将患者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应避免搔抓,若瘙痒明显可使用冰块冰敷,或外用止痒霜止痒;若患者搔抓后溃破,可采用碘伏消毒,预防感染。
若使用抗焦虑药物,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可 3 个月复查一次。
若患者伴有器质性疾病或精神疾病,应严密监测患者精神状况,定期复查,可 1 个月复查一次。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禁止违法使用苯丙胺或可卡因等精神药物,这些精神药物可导致病人出现各种类型的妄想;
伴有某种导致皮肤瘙痒的器质性疾病,例如痴呆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和维生素 B12 缺乏症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