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是什么?人格障碍怎么办?人格障碍症状有哪些?

从身高到头发颜色,一切都可以归因于基因。它们决定人的外观和身体功能。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一对性染色体可以决定是男是女。通常,女性有两条 X 染色体(XX)。男性有一条 X 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XY)。但在极少数情况下,男性出生时会有一条额外的 X 染色体(XXY)。这就是克兰费尔特综合征(Klinefelter 综合征或 XXY 综合征)。克兰费尔特综合征的症状随年龄而变化,并且不一定出现所有症状。有些男性很早就出现症状,但有些男性直到青春期或成年后才意识到自己患有克兰费尔特综合征。目前该病还没有治愈方法,但可以进行治疗。通过正确的治疗,大多数克兰费尔特综合征男性过着正常、健康的生活。大多数患有克兰费尔特综合征的男性没有办法产生精子,但辅助生殖可帮助患者拥有孩子。

别称

性格障碍

概述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性格障碍,是指从童年或青春期开始,逐渐形成的稳定、持久、显著偏离常态的行为方式。患者的行为模式,明显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常人的认知方式格格不入(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影响了患者的社交、职业能力,严重者无法适应社会环境[1]。

人格障碍的发病与遗传、大脑发育、家庭环境、错误观念、社会及文化等因素有关。

患者主要表现出情感和行为异常,其思想和智力无缺陷。人格障碍有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是边缘型、依赖型、反社会型、分裂型、强迫型,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其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相关病史作出初步诊断。该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对于出现过激反应的患者,可能会接受药物治疗;家庭成员的配合也很重要,如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患者不合理行为适当提醒、表现好时鼓励患者等。

预防该病可从幼年培养健全人格着手,如养育者避免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和精神打击;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社交模式等。

症状

人格障碍的异常表现主要体现在情感和行为,其思想和智力无异常。人格障碍有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是边缘型、依赖型、反社会型、分裂型、强迫型,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其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

人格障碍有哪些症状[1][2]?

边缘型人格障碍:

以情绪不稳定、易怒、频繁的自杀企图、反复的蓄意自伤为主要特征,且常与其他心理或精神疾病共存。

患者常有极端思维,以极端负面的语句来评价自己、他人和环境,并且这种固执的信念很难改变。这种信念会使患者产生暴怒情绪、冲动行为或突然焦虑、抑郁。

患者的世界观中有三个核心信念:世界是危险而邪恶的、自己是无力而脆弱的、自己生来就是不受欢迎的。

依赖型人格障碍:

多见于女性。

患者表现为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感到自己孤独无助和笨拙,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悉听他人决定。

依赖行为很难消除,形成习惯后,患者会发现自己难以下决定,不知不觉又开始依赖他人。

反社会人格障碍:

容易动怒、有攻击性、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

行为通常没有计划性;

常发生于童年期,并持续发展,影响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分裂型人格障碍:

患者常常有奇特的思维或行为,但无明显的幻觉和妄想。

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强迫型人格障碍:

过于追求细节和完美,喜欢对精神和人际关系进行控制;

被迫陷入某种想法或行为,而产生强烈的焦虑。

人格障碍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人格障碍一般不会直接导致生理上的疾病,但患者由于难以适应社会环境,有可能与他人发生冲突,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病因

人格障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3]?

遗传因素及大脑发育异常:

有学者认为,难以适应环境的人格障碍,是由于患者大脑皮质唤醒不足所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存在大脑前额叶、小脑等多个脑结构异常。

童年经历:

童年期虐待(特别是性虐待)经历是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病因。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期遭受虐待和忽视的经历非常普遍。

父母的不良教养行为,如母亲缺少关爱、过度保护、纵容放任、严厉惩罚、过度干涉、拒绝否认等,与人格障碍关系密切。

混乱的、不安全的早期亲子依恋模式,会让受虐儿童焦虑,最终表现出极端的情绪症状或行为问题。

错误认知:

错误的或不良的认知,是人格障碍的内在原因。

这些错误想法通常来自不幸的早期创伤经历,又进一步导致人格障碍症状的发展。

社会性模仿、学习: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障碍患者是在童年成长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到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模式,通过强化而巩固了下来。

人格障碍患者多来自“病态”家庭。由于父母不懂得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所以这些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学会正常的处理情绪问题的技巧,长大就可能出现极端冷漠、退缩或情绪失控等人格异常行为。

其他病因:人格障碍也可由一些脑部疾病导致,如脑炎、脑外伤、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等。

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哪些[1]?

家族成员中有人格障碍患者。

童年受过虐待。

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患者的情感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人格显著、持久地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中应有的范围,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

患者个性上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难以与人合作、攻击行为、反复蓄意自伤、频繁的自杀企图等显著异常的情感和行为特征。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人格障碍?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会询问相关病史,作出初步诊断。为了进一步明确判断,可能还会建议患者进行精神心理评估量表测定,以及做一些检查,比如脑部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MRI(核磁共振)检查、神经系统相关检查、脑电图等。

神经系统相关检查:让患者做一些动作,或者使用一些医疗专用小工具,对患者进行体检,观察肢体等有没有异常的表现,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脑部疾病。

精神心理评估量表测定:使用一定的检查程序,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患者的特定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

脑部 CT 检查、核磁共振检查(MRI)、脑电图:可了解有无脑部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表现的?

父母脾气、性格怎么样?

家庭氛围和谐吗?

父母跟你沟通、交流吗?

有没有其他脑部疾病?

父母对你是鼓励式教育,还是批评式教育?

发现这些症状后,有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效果如何?

家族成员中有出现类似症状的人吗?

小时候有没有受过什么创伤,比如受虐待等?

患者症状发作时,您及家人是怎么处理的?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这个病应该怎么治疗呢?

需要住院治疗吗?

需要长期使用药物吗?

这个病能彻底治愈吗?

如果病情反复发作,会不会影响大脑发育?

需要 24 小时看护吗?

这个病会伴随一生吗?

怎样防治病情反复发作?

治疗

该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帮助患者矫正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以改善症状。

心理治疗

深入接触患者,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患者认识个性缺陷,鼓励患者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常见的心理疗法有:

分析性治疗:通过帮助患者了解、分析、认知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根源,达到领悟并改善症状。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

行为治疗:直接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

家庭治疗:以整个家庭为对象,消除家庭成员间的异常关系,恢复健康的家庭功能。

药物治疗[1]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针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

抗抑郁药物:主要针对患者的情感不稳定和焦虑症状。比如苯二氮卓类药物。

心境稳定剂和抗惊厥药物:针对患者的冲动和攻击行为。比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

日常注意

人格障碍患者对家庭和社会有严重的危害,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还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

给患者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于患者的不合理行为,家人可适当提醒,不可以用训斥、厌恶的态度对待患者。

对待儿童患者,要宽容、有耐心,避免对患者体罚或虐待。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激怒患者,防止其依赖和纠缠,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个性缺陷,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他人,让其逐渐学会被社会接受的行为方式。

通过观看短片、图片、电视等方法,向患者宣传法律知识,让其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鼓励其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引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对人际交往中不符合规律的事情进行反思,让患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合理。

预防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不易矫正,短时间内无特殊治疗方法,因此,从致病原因着手,采取一定措施预防该病至关重要。

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尽量让孩子与父母分开住。

避免对孩子有言语和情绪上的“虐待”。

对于孩子,父母应采取恰当的管教方式,比如:适当关爱、不要过度保护、不要纵容放任、禁严厉惩罚、不要过度干涉、适当鼓励等。

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不要事事都帮孩子处理,以防其产生过度依赖。

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法制和情感教育。注重道德情感教育、关怀教育,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多交流,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社交模式。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如何判定自己患有包皮包茎

2023-9-9 23:23:44

药品

藻酸双酯钠片的功效与作用-藻酸双酯钠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