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双相谱性障碍是一个专用术语,不仅包括传统定义的双相障碍(即有明显的躁狂或轻度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还包括可能涉及抑郁或情绪波动但不伴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包括一些冲动控制障碍、焦虑症、人格障碍和物质滥用)。
纳入双相谱性障碍对于非双相障碍的疾病还有另一层含义和可能性,那就是应用双相障碍的适用药物进行治疗也可能有效。精神科医生都知道情绪稳定剂(如锂盐)在某种程度上对双相障碍以外的疾病也有效,包括重度抑郁症、冲动控制障碍或某些人格障碍等疾病。
症状
广义的“双相谱性障碍”还包括具有某些其他精神状况的患者,因精神或行为症状与双相障碍有一些共同特征,因此有时也包含在双相谱性障碍中,包括:
高复发性或难治性抑郁症;
冲动障碍;
物质滥用障碍;
进食障碍,如厌食症和贪食症;
人格障碍,如边缘性人格障碍;
儿童期行为障碍,如品行障碍或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
双相谱性障碍和双相障碍之间的共同症状包括:
抑郁发作非常突然或频繁,出现情绪波动(见于许多精神疾病)。
长时间的烦躁(更常见于躁狂发作而不是抑郁发作时)。
冲动(躁狂发作期间常见)。
兴奋和精力充沛(有时可能出现在物质滥用者身上,即使他们没有中毒或受到药物刺激的影响)。
病因
由于双相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专家很难知道双相障碍和更广泛的双相谱性障碍之间真正的共同点。
就医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根据家属提供的病史、临床症状、病程、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
目前 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有 ICD-10、DSM-V。但任何一种诊断标准都难免有其局限性,需要密切地临床观察,把握疾病的主要症状及病程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
治疗
精神科医生有时会给疑似双相谱性障碍的患者开具双相障碍的治疗处方。这些药物通常是抗癫痫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包括:
锂盐;
拉莫三嗪;
双丙戊酸盐;
卡马西平;
阿立哌唑;
利培酮。
对于双相谱性障碍而言,情绪稳定剂通常被用作治疗主要精神症状后的附加疗法。
日常注意
家庭治疗,包括家庭干预和家庭教育,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教育及治疗,协助他们各种心理问题。双相障碍患者或康复者对于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关心程度尤其关注,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对其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干预可进行疾病和治疗知识教育;训练病人的社交技能;训练、改善病人和家庭成员的应对能力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其中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是干预措施的核心部分。
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具有长期有效性,可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提高照料者负荷能力以及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家庭教育的内容为对病人家庭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包括对疾病的认识、按医嘱用药、正确对待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矫正过高的期望值等。
预防
健康教育是最主要的预防方式,其形式包括:
面对面的教育。常用于病人、家属和高危人群,以参加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并且使每个人能够得到教育,以此促进患者理解自己的精神障碍体验,使病人对未来建立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科普教育。利用媒体、咨询、讲座进行科普教育。也可采用电话咨询、互联网咨询。建立精神卫生普及教育网和热线电话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对双相障碍的识别、治疗、康复的整个过程,以及疾病的性质,有可能提供的各种治疗,各种治疗和康复的结局及变化,康复的前景,以及治疗中可能会涉及哪些机构和人员。
个体化教育。针对有高比率的物质依赖和自杀行为的双相障碍病人,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宣传物质滥用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