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是什么?双相障碍怎么办?双相障碍症状有哪些?

颅狭症是由于一条或多条颅缝过早骨性融合所导致的颅骨形态异常,致使颅内高压、精神发育迟滞及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发育障碍,并可伴有眼部症状。临床上可分为颅缝早闭综合征和非综合征性颅缝早闭。颅狭症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 1000~10000∶1,占各类头颅畸形的 38%。其中,男婴更为常见,男女比例为 2∶1。最为常见的为矢状缝早闭(40%~50%),其次为冠状缝早闭(20%~25%),额缝早闭(5%~15%)和人字缝早闭(<5%)。15% 的患者为多发颅缝早闭。颅狭症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遗传、染色体异常或母亲在怀孕时使用药物、放射线照射和代谢紊乱。但具体原因仍未明确。本病根据颅缝闭合的部位可分为三角头畸形、舟状头畸形、斜头畸形、短头畸形、尖头畸形、Apert 综合征和 Crouzon 综合征。本病主要表现为各型的头部畸形、颅内压升高。部分患儿精神智力发育迟滞、神经系统障碍。眼部症状常见,出现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严重者可出现失明。及时尽早手术为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辅以内镜和头盔矫形。如不及时进行临床干预,会出现婴幼儿的智力损害和神经功能的缺损,以视力减退为主。此外,颅缝早闭会引起患儿的头颅外观及颜面部的正常发育。本病常合并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畸形。

别称

双相情感障碍

概述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发病。

一般呈发作性,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等多样形式出现,也可能混合发生。症状发作时,可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间歇期症状常完全消失,社会功能可以完全恢复。

疾病发展呈现多形演变,可能表现为发作型、循环往复型、混合迁延型、潮起潮落型等。多次发作后,会出现发作频率加快、病情更复杂等现象。病情严重者,常有焦虑症状和滥用毒品和药物,发作高峰期还可能出现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紧张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时,由于易激惹,可能出现冲动性攻击他人或危害社会等行为;抑郁发作时,自伤、自杀行为风险会增加。

临床精神检查和病史追踪是诊断双相障碍的重要依据,一些心理评估量表可以辅助诊断,并可用于对疗效的量化评估。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生物学诊断指标。

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主要药物治疗方法是情感稳定剂治疗。躁狂发作时,可能需要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以控制兴奋、激越等症状;抑郁发作时,则需慎重使用抗抑郁剂,以防转躁。

易复发是双相障碍的重要特征之一。复发可能有季节或生活节律特点,但也可能没有任何预兆。维持情感稳定剂治疗是减少复发频率和严重程度的重要措施,但坚持用药不一定能完全杜绝复发。

少部分患者还存在人格异常,在间歇期或轻抑郁期及时配合心理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风险。

症状

以交替或混合出现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为主要表现。

常见症状有哪些?

躁狂发作

典型躁狂发作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异常并持续的情感高涨、易激惹、思维加快或夸大、意志行为增强等。

情感症状

情感高涨,内心体验到心境轻松、愉快、热情、乐观和兴高采烈等。

表情愉悦,患者说话时,往往眉飞色舞,表情愉悦且富有感染力。

易激惹,部分患者易激惹,表现为听不得反对意见,容易因琐事而大发雷霆。

认知症状

思维联想活跃,表现为思维和观念难以约束,话多且语速快,滔滔不绝,难以打断,严重者出现思维奔逸,语速跟不上大脑的反应速度,导致观念飘忽不定。

自我评价过高和夸大。患者通常显得过分自信,自我评价过高,喜好高谈阔论,如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权位显赫、非常富有、神通广大等。严重者会出现夸大妄想症状。患者对财富的判断力往往受损,导致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投资,挥霍无度。

注意力缺陷,注意力常难以集中,出现随境转移,难以在交谈时集中注意力。

自知力缺陷,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缺乏自知力,以至于拒绝就医,也不肯听从他人的建议。

意志行为症状

意志增强。患者的计划、打算增多,并往往伴有夸大、盲目、不切实际的成分。

行为增多。患者的行为增多,好管闲事,甚至因此带来人际矛盾。病情严重者,其行动会带有威胁性和攻击性。

活动增多。患者的活动增多,整日忙忙碌碌,不知疲惫,超出身体负荷的程度,导致身体虚脱、衰竭。

本能意向亢进。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性欲亢进、性行为混乱、不加节制,或异于常态,对异性的兴趣增加,而主动接近异性。

其他伴随症状

生理症状。主要表现为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可能伴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面色红润、双目有神、心率加快、瞳孔轻度扩大等。不过由于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可能感觉原有慢性身体不适减轻或消失。

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时,躁狂患者常伴有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等,较少出现幻觉。其精神病性症状常与高涨的心境相关。

轻躁狂发作

轻躁狂症状与躁狂症状相似,只是在症状严重程度和社会功能损害水平上,未达到躁狂症状的程度,例如,患者的职业能力轻微受损或不受损。一般持续超过 4 天以上,不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轻躁狂发作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但与患者接触密切的人,能够发现其轻躁狂时期与平时不同。最重要的是,由于其程度不至于造成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可能给人一种工作勤奋、待人热情等积极态度。

抑郁发作

表现基本类似于抑郁障碍。其核心症状表现为以下。

情感低落,包括自我主观感觉高兴不起来,或他人可观察到的闷闷不乐,不开心。

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原来有兴趣的事情失去了兴趣。

乐趣感丧失,感到生活索然乏味,无法体会到幸福。

病因

双相障碍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度高达 85% 。父母中若有一方患有双相障碍 Ⅰ 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 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障碍 Ⅰ 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达 50%~75%。

年龄。有学者提出,双相障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 15~19 岁。越早发病的抑郁障碍,将来发展为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越大。

季节。部分患者发病可能有季节性变化的特征,即初冬(10~11 月)为抑郁发作,夏季(5~7 月)出现躁狂发作。特别是女性患者,更容易呈现夏季发作高峰的特点。

人格特征。如果具有边缘型人格(自我形象不稳定,以及由此带来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并伴有多种冲动行为)、环型人格(心境一直在高涨夸大和抑郁悲观之间,呈有节律且规律的波动,而情绪的波动与外界影响无关)、情感旺盛型人格(明显外向性格,精力充沛,睡眠需要少)、强迫型人格(过分追求完美、苛求细节、内在不安全感较强)等特征,容易罹患双相障碍。

哪些人易出现双相障碍?

有家族遗传史者。

父亲酗酒、吸毒或社交技能差的患者。

母亲产后抑郁者,以及母亲在孕期患疾病、用药、过度使用烟酒及其他兴奋剂,或者母亲在孕期过度精神紧张等。

早产、出生后低体重、或出生前后有过并发症者。

儿童时期经历过严重情感或心理创伤者,如家庭暴力、父母关系不合、长期寄养、父母亡故、家庭经济过分拮据、频繁更换学校导致没有稳固的人际关系、重大躯体疾病导致正常生活被打乱等。有儿童期精神疾病史,例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等。

常年独居或婚姻关系不幸福者。

内分泌紊乱者,如甲亢或甲减,女性更年期和产后阶段,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产后抑郁、闭经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生活或工作压力大者。

有酗酒、抽烟、药物依赖、吸毒等情况者。2007 年美国共病再调查研究报道,双相障碍与物质滥用障碍的共病率高达 42.3%。

就医

双相障碍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精神疾病,且每次复发均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建议尽早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任何时候,患者本人或其亲人发现患者存在异于常态且持续一段时间的情绪问题(如持续超过 4 天以上的情感高涨和/或持续超过 2 周的情感低落),应去精神专科接受检查,特别是同时存在上述病因或危险因素的。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隐匿,常被误诊及漏诊。有研究显示,双相障碍从首次出现症状到被确诊,平均需要 7~10 年以上的时间,及早就医是早期确诊及治疗、避免病情发展的关键。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双相障碍?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既往史、精神病史、个人成长史和家族史等。

身体检查。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情绪异常。

精神检查。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半个小时左右的精神检查,了解其认知、思维、情绪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

量表检查。一些心理量表对系统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等,可用于评估躁狂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艾森伯格抑郁量表(MADRS)等,可用于评估抑郁状态;32 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心境障碍问卷(MDQ)等,可用于评估轻躁狂状态等。

物理检查。眼动检查、红外热成像脑血流图、心率变异趋势图等精神科常用物理检查,虽然不是诊断双相障碍的标准,但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脑功能状态。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情感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情感症状会加重?

有没有躯体疾病既往史或精神疾病既往史?

是否吸烟、酗酒、吸毒等?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早年成长经历是怎样的?

自身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父母两系三代以内的亲属中,有无精神疾病、智力缺陷、吸毒、酗酒、自杀或人格障碍等?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是怎么患上双相障碍的?能治好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是否有非药物治疗方法?

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怎样做才能避免疾病复发?

这个病有遗传的可能吗?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将来可以生育吗?

治疗

该病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

治疗原则

充分评估、量化监测下的全面治疗原则。双相障碍的治疗,不只是针对躁狂或抑郁情绪,还应以全面提高情绪稳定性作为治疗要点。因此,在任何就医时间点,医生都会对患者的症状和整体心境发展特征,做充分评估和量化,辨证施治。

综合治疗原则。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因需组合、主次有序。

全病程治疗原则。双相障碍的治疗目标除缓解急性期症状外,还包括康复期的社会功能恢复和缓解期的预防复发。

参与治疗原则。医生、患者和家属均应树立参与治疗的心态,努力维护良好的医患合作关系,共同面对疾病。作为患者,应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降低疾病耻辱感,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接受心理治疗和自我管理;作为家属,对患者疾病长期治疗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协助对疾病进行观察和管理,都是预防疾病复发的关键。

药物治疗

情感稳定剂。如锂盐(如碳酸锂)、丙戊酸盐(如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双丙戊酸钠等)、拉莫三嗪等。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也有情感稳定剂的作用,如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利培酮等。

抗精神病药。处于躁狂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常规合并抗精神病药治疗。

抗焦虑药和安眠药。

如合并焦虑或失眠等,医生可能会开具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或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如合并睡眠障碍,医生可能会给予安眠药(如佐匹克隆、唑吡坦等)。

苯二氮卓类药同时兼具抗焦虑和辅助改善睡眠的作用,但有一定成瘾风险,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电抽搐治疗(ECT)

对于急性躁狂发作或急性抑郁发作,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该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促进药物有效发挥作用,有效减低冲动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风险。目前国内许多精神科开展了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配合肌松药和快速麻醉技术的应用,使得电抽搐不再“ 抽搐”,患者的不良反应、不舒适感均较少,也容易被患者、家属及医生所接受。但在使用时需做麻醉评估。

电抽搐治疗的普及已有数十年,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法。全球大样本研究证实,该方法的安全性较高,治疗效价比(治疗收益与所付出代价之间的比例)较高。所以,如医生建议使用该治疗方法,患者和家属可以放心接受。

心理治疗

在药物充分治疗的前提下,配合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或行为缺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降低复发风险,减少住院次数和药物使用量等。但当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双相障碍患者单独使用心理治疗措施。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侧重点不同,有助于改善患者不同层面的社会功能。

认知行为治疗(CBT)。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或行为缺陷,是循证医学证据最充足的心理治疗措施。

家庭聚焦疗法(FFT)。适用于存在高情感表达家庭环境的患者。

人际社会节奏治疗(IPSRT)。适用于人际关系匮乏、社会节律紊乱的患者。

辩证行为疗法(DBT)。适用于存在高自杀倾向、情绪调节异常或有边缘性人格特征的患者。

静观认知疗法(MBCT)。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情感觉知力和自我否定的态度,从而改善其情绪稳定性,减少残留症状和预防复发。

疾病发展和转归

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在病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积极科学干预都可以改善其结局。及早干预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保护社会功能。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双相障碍患者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坚持服药。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

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均衡饮食、规律锻炼等。

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不强求自己,放下对他人的苛求,培养顺其自然、关爱自己的生活态度。

时常留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不要将自己的异常情绪合理化,而是直面情绪本身,这有助于自己留意到情绪的细微变化,从而进行自我调节,但不必对抗情绪的变化。

学习一些压力管理技术,如瑜伽、放松训练、静观练习等,帮助自己缓解压力。

预防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和发病危险因素者,日常生活中需重视自己的发病风险。

培养和增加保护因素,如应对逆境的能力、适应能力、自主性、运动锻炼、安全感、情感驾驭能力、良好教育、良好的亲情关系、解决问题的技巧、父母与子女间正性相互影响、自尊、生活技巧、处理社交和冲突的技巧、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处理应激能力等。

当父母有一方存在精神疾病时,建议找专科医生进行遗传咨询,评估子女的患病风险,决定是否生育。

做好婚前检查和婚育指导,定期孕检,避免母孕期疾病。

做好孕期心理保健。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及教养方式。创建适宜的教育及工作环境。塑造具有积极和谐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客观理智自我意识、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情绪调控能力的健康人格。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阿苯达唑片的功效与作用-阿苯达唑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保健

哪些因素导致脸上长痘痘

2023-9-13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