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儿童分离性焦虑,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分离性焦虑障碍
概述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又名儿童分离性焦虑,是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主要指儿童与依恋对象等重要人物分离时所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可见于儿童期各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分离后对于其依恋对象的担心或能否继续得到依恋对象的关心。每个儿童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都可能出现这一情绪,但有程度上的差异,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情绪表现,但焦虑程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对小儿的身心健康,包括智力发育等产生不利影响。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患病率在 4.1%~5.1%,不同年龄段发病率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下降,9~10 岁为 4.1%,11 岁为 1.2%,12 岁为 0.6%。主要患病人群为 12 岁以下孩童,3~5 岁阶段的幼儿出现分离性焦虑症的比例最高,同时另一发病高峰为 7~8 岁时期,可能跟学前时期过渡到入学时期的变化有关。此外,现女童的患病率高于男童(女 6.8%∶男 3.8%)。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依恋与环境的突变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父母有焦虑症病史,患儿性格内向,遭遇过重大的生活打击事件等。
此病的患儿主要表现为与发育年龄不相当的过度焦虑情绪,可出现不愿意睡觉、不愿意上学及外出活动,尤其是依恋对象没有陪伴在侧的时候,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易躁易怒、爱发脾气、摔东西、痛哭,甚至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躯体症状,但也有部分儿童表现为一种过分的淡漠及怯懦。
目前心理学专家普遍一致认为,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等方式,但以心理治疗为主导方式。在心理治疗中又以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和家庭干预为最重要的手段。
本病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不及时干预,可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甚至对其未来的创造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消极影响。如不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焦虑障碍甚至会延续到成年期。
此病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式,临床多为经验性的治疗,需进一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以达到早发现、早干预的目的,尽量减少其对儿童成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症状
过度的焦虑情绪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可表现为不愿意睡觉、不愿意上学及外出活动,尤其是依恋对象没有陪伴在侧的时候,容易出现烦躁不安、易躁易怒、摔东西、痛哭,甚至可出现头痛、呕吐、腹痛等躯体症状,但也有部分儿童可表现为过分的淡漠及怯懦。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常见症状包括:
过度焦虑:出现不与年龄相符合的不现实的担心,尤其是对依恋对象,可表现为哭闹不安、极度痛苦、烦躁、易激惹等。
躯体症状:部分孩童在过度的焦虑状态下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腹痛等躯体表现,但是临床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的损害。
情绪淡漠:除外焦躁不安等表现以外,有时儿童可转换为过度安静、淡漠甚至退缩怯懦等表现形式。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多种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其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可持续至成年。
常见并发症:
普遍性焦虑障碍
抑郁障碍
学校恐惧症
惊恐障碍
病因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主要或常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该病与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儿童的双亲具有焦虑症病史,那么其出现分离性焦虑症的可能性高于双亲正常的孩童。
环境因素:本病的发生与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重大受挫或不幸事故、父母分离、亲人重病或亡故等生活事件常常也是焦虑症的诱发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及生活中的保护、惩罚等多项内容,是对家长养育孩童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的特征性概括。过度保护、溺爱或者过于严厉以及父母的过于焦虑的情绪等家庭教养模式都会造成幼儿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对周围环境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父母患有焦虑症的儿童较父母正常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性格内向的孩童也容易出现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12 岁以下儿童是主要的患病人群,其中以初入学时期儿童为发病高峰,3~5 岁为其另一发病高峰。
生活中突然遭遇重大事故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事件。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与年龄不符的不现实的担心;
突然出现哭闹不安、极度痛苦、烦躁;
突然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内向、过分安静;
情绪改变的同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腹痛等躯体表现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如果出现日常功能及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如不能融入学校生活、人际交往困难等应及早或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心理卫生中心;
精神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时,通常通过临床表现及心理评估量表等来进行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医生通过询问患儿及家属了解及判断是否有相关的临床表现,如情绪变化、躯体症状、性格改变等。
心理量表:评估患儿情绪障碍的类型及程度。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 4 版(DSM-Ⅳ)八项标准:该标准可用于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诊断。满足 3 条及以上、持续 4 周及以上的患儿医生会考虑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焦虑症状之前是否有曾遭遇父母分离、亲人生病或去世、生活环境改变如入学、转校、迁居、生活或学习受挫等生活事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病对幼儿发育影响大吗?
能否治愈?治愈后是否容易再次诱发?
平时生活中需要避免哪些刺激因素?
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其中以心理治疗为主导。
药物治疗
五羟色胺抑制剂:作用是用于缓解焦虑症状,包括舍曲林、氟西汀,是目前药物干预的首选药物。服药后可能会有口干、腹泻、消化不良、头晕、嗜睡、震颤等不良反应。
其他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
包括传统认知行为治疗和新型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主要通过影响患儿的不良认知达到改善不良情绪以及行为的心理干预方式,包括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分散注意或情境再现等方式,父母也可以参与进治疗中给予患儿鼓励,并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
家庭干预:家庭干预往往是治疗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关键,这可能与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病因有关。家庭治疗主要通过改善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与子女间的亲密关系达到对焦虑症状的环境。
疾病发展和转归
分离性焦虑症若不及时发现及治疗,可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消极影响,包括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等,并可延续至成年期。
若早发现并接受正规的治疗,本病大多数预后较好。经治疗后均能较好的适应社会、回归学校,人际关系改善。预后与年龄呈负相关,年幼儿早期发现并接受治疗,预后较好,对发育的影响较小;年长儿的预后则相对要差一些。
日常注意
家庭治疗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因此在患儿日常注意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应重点培养患儿独立的能力,消除其对依恋对象的过度依赖,培养其独立学习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父母应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避免过度保护。
父母可采取适当的奖惩方式,鼓励孩童多与其他人交流沟通,培养其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父母应耐心倾听子女的倾诉,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成长期应提供充足的营养,需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及维生素。
服用舍曲林、氟西汀等药物的患儿,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严密监测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如有双手震颤、头痛、肝功能异常等,应及时停药。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父母应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避免过度保护。
父母应耐心倾听子女的倾诉,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父母可采取适当的奖惩方式,鼓励孩童多与其他人交流沟通,培养其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对于有遗传风险因素的儿童,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儿童情绪的变化,争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