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狂吃综合征,贪食障碍
概述
小儿神经性贪食,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导致病人采取极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的综合征。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发病年龄在 10~18 岁。
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社会文化压力、家庭影响、生物学异常等。精神疾病史、心理因素、青春期女性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不可控制和反复发作的摄食欲望、暴食行为和通过自我清除行为(如呕吐、导泻、禁食等)来阻止体重增加。
小儿神经性贪食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心理治疗,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治疗贪食障碍的有效药物,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减轻伴随发作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大多数轻度病例可以不经特殊治疗,逐渐恢复。但中重度小儿神经性贪食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甚至还会出现焦虑和抑郁。大多数严重的患者通过正规治疗都可逐渐改善。
适当运动,少食多餐,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促进患儿人格全面发展将有助于病情恢复。
症状
不可控制和反复发作的摄食欲望、暴食行为和通过自我清除行为(如呕吐、导泻、禁食等) 来阻止体重增加为小儿神经性贪食的典型症状。
小儿神经性贪食的常症状有哪些?
小儿神经性贪食的常见症状包括:
强烈的摄食欲望;
强迫进食:为周期性的,一次可进大量食物,且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欲望;
不良清除行为:为消除暴食引发的体重增加,患者常采取催吐、导泻、过度运动等行为;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会有焦虑和抑郁症状。
小儿神经性贪食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小儿神经性贪食症属于心理障碍,与情感、认知障碍有关,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对身心会造成严重影响。
小儿神经性贪食常见并发症包括:
营养不良、闭经、精力不足等。
唾液腺肿大。
牙釉的永久性损害。
食管黏膜脱落、胃的损伤。
心动过缓。
肥胖,高血压等。
病因
神经性贪食症属于心理疾病, 并与情感障碍相关,可与神经性厌食症交替出现,大多数患者是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
小儿神经性贪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家庭影响:家庭沟通方式、成员关系、父母婚姻和谐度、父母管教子女的态度和方式、父母本身的人格特征以及父母的进食行为和对自己身材的看法,都会影响子女进食障碍的形成。
社会文化压力:大众媒体的宣传、同伴之间的审美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压力,可能会促进进食障碍的发生。
生物学异常: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血小板五羟色胺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神经性贪食?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患者。
消极的情绪特征:当患者出现这些情绪时,找不到良好的宣泄方式,最终通过大量进食来达到情绪满足,在此之后因为担心发胖等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消极情绪,可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人格特征: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完美主义倾向患者更易出现。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青春期女性: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生,但该病更多见于女性患者。
就医
轻度的小儿神经性贪食不易察觉,但据最新统计,患有饮食障碍的人更易共发抑郁症、药物滥用、嗜酒以及过度肥胖等问题,有更高的自杀危险性,所以当患者有以上倾向时就需要去看医生了。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悲观绝望等抑郁表现时。
无法控制地暴饮暴食。
因为催吐、导泻、禁食等造成躯体损害时。
出现营养不良、闭经等情况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过度进食后或催吐后出现呕吐窒息。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科
儿科
小儿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神经性贪食?
当患儿有不可控制和反复发作的摄食欲望、暴食行为和通过自我清除行为(如呕吐、导泻、禁食等)来阻止体重增加等情况时医生就需要考虑孩子出现了神经性贪食,当然也需要结合以下检查进一步评估。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医生需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否有焦虑、抑郁等情绪,观察患儿是否有因催吐等措施造成的躯体损害。
触诊:触摸患儿的手部,检查是否有因催吐等措施遗留的损害,医生可通过检查手部是否有损害及其严重程度来进一步判断患儿的病程及严重程度。
头颅 CT/磁共振成像:医生可通过此类检查来排除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进一步评估是否有因暴食或催吐后导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调以及是否有重要脏器损害。可有血钾下降、pH 值下降,肌酐增高和内分泌紊乱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症状的?
出现这种摄食欲望的频率是怎样的?
每次出现这种摄食欲望时你大概能吃多少东西?
是否采取过一些措施来避免体重的增长?
这种摄食欲望是逐渐加重还是程度一致?
体重是否有变化?
家里是否有亲人有这种情况?
和周围小朋友的相处怎么样?关系融洽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我的病情严重吗?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这些症状会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吗?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治疗
小儿神经性贪食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心理治疗,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治疗贪食障碍的有效药物,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减轻伴随发作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多采用苯妥英钠、丙米嗪药物治疗,二种药物都可以减少贪食行为发作的次数,丙米嗪尚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文拉法辛治疗贪食症也有很好的疗效,但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注意该药的禁忌证。
其他治疗
认知治疗:主要是帮助患儿改善个性中的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改善其对饮食、体重、体型等方面认知上的偏差,时期正视和接纳自己的不足。
结构式家庭治疗:若患儿家庭结构存在问题,应首先协调这方面的问题,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将有助于患儿的成长。
行为治疗:记录每天的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配合奖励与惩罚措施,帮助患儿增强其自控能力。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小儿神经性贪食很少会危及生命。大多数轻度病例可以不经特殊治疗,逐渐恢复。但中重度小儿神经性贪食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甚至还会出现焦虑和抑郁。
大多数严重的患者通过正规治疗都可逐渐改善。
日常注意
适当运动,少食多餐,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促进患儿人格全面发展将有助于病情恢复。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当出现强烈的进食欲望时可以通过少食多餐,或吃一些耗费时间长难以咀嚼的食物来延缓进食速度和进食量。
运动:可以通过适当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来控制体重,尽量避免使用催吐、导泻、过度运动等行为来避免体重增加。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若有使用抗抑郁类药物,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患者可将药物放在餐后服用;部分患者早期出现睡眠质量差的表现,一般经过一周后会逐渐消失;部分抗抑郁药会对心脏有影响,可定期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预防
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间的矛盾,家中亲友重病或死亡,或在学校学习成绩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发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乐观、心胸开阔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情绪预防:患者自己及家属帮助患者保持精神的乐观、心胸开阔,多陪同患者,开发自己其他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戏剧等。
劳逸结合: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来转移对食物的注意力,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使脑力劳动与适当的体质锻炼、体力劳动相结合、适当安排娱乐活动与休息,可以防止因过分劳累引起下丘脑功能的紊乱。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拓展视野,认识到各种“美”的可能,降低其对身材的苛刻要求可以对该病起到预防作用。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本病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表明这一时期性格的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因此更需密切关注,保持乐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