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疑病性神经症
概述
疑病症是一种总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神经症。患者会因为一些症状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反复就医。尽管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都正常,医生也反复地说明和解释,均不能打消患者的疑虑。
发病可能由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引起。
患者害怕得病又认定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并积极寻找患病证据,不接受医生的无病诊断和其他解释,长期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
当患者因长期怀疑自己患病,变得非常焦虑和消极,最终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时,家属可以陪同,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对于疑病症,一般可用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给予精神支持,药物治疗帮助对抗焦虑和抑郁。
日常生活中,家属要理解患者的行为,给患者足够的关心,不要过度责备患者,不要给患者太大的压力。
学习情绪管理方法,学会表达不愉快的情绪,可一定程度减少本病发生。
症状
疑病症的基本特征是:患者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并且这种想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难以接受其他解释。
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思虑过度、过度关注,常伴有焦虑或者抑郁。一般起病于成年早期,呈慢性波动性病程。
疑病症有哪些症状?[1][2]
患者过于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常常因认为自己罹患的某种疾病,而感到苦恼。
所认为的疾病严重程度与自身实际的健康情况不符。
对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例如心跳、腹胀等)作出自己有病的解释。
例如,当患者出现头痛症状时,他会更关心是否因为得了“肿瘤”而造成头痛,而不是头痛本身。
和妄想症状不同,患者有十分牢固的疑病观念,但也会意识到疾病证据不充分,所以通常会迫切地要求检查。
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复就医、反复要求接受医学检查等情况,但检查结果正常和医生的无病解释,并不能打消患者的疑虑。因此,疑病症患者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认真对待,常常不断更换医生,并且会拒绝转诊到精神科接受治疗。
疑病症患者既坚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又担心和害怕得病,常处于焦虑及抑郁状态。
疑病症会引起哪些并发症?[1]
社会功能受损:因过度担心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导致不能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并影响到人际交往,表现出社会功能受损。
认知功能障碍:不愿接受针对疑病症本身的治疗,随着病程延长,易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包括语言能力、记忆能力等。
病因
疑病症可能由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引起。具体病因不明确。疑病症的起病与人格缺陷和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存在躯体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疑病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3][5]
人格特征及不良认知模式:性格特点(人格特征)敏感、多疑、谨小慎微、追求完美、自我中心强烈、易紧张的人一般更容易患疑病症。
而且有些人,容易关注自身的躯体不适及不好的生活事件(不良认知模式),导致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增加,而产生各种疑病症状。
社会因素:
不良生活事件:让人情绪不好的生活事件可能成为患者发病的诱因,例如婚变、子女的离别,生活动荡。
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周围人的关心支持作为应对不良生活事件的缓冲,对健康有保护作用。而社会支持利用度低、生活质量低的人,容易患疑病症。
生理因素:例如身体素质较差、体弱以及处在各种躯体疾病后的衰弱状态,都容易使敏感多疑的人认为,自己各个部位都不舒服,从而导致疑病症的出现。
心理因素:不善于或不愿主动表达内心的情感,长时间压抑后可能引发疑病症。
家庭因素:在家受到虐待的儿童及青少年人群,比其他人群更易发生疑病症。
疑病症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
述情障碍者:有学者认为,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缺陷的人更容易患此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患者坚持自己患病,反复就医,反复进行检查,但检查结果并不支持严重躯体疾患,或医生判断没有问题,患者仍然不相信自己没有患病,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和焦虑,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时,需要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疑病症?[2][4][5]
医生会仔细了解患者认为自己感受到的症状,进行辨别分析,并可能询问患者所怀疑疾病的相关病史。根据病患所述症状、怀疑的疾病,进行相应的医学检查,排除躯体疾病或器质性病变。
排除躯体疾病或器质性病变后,医生会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及患者的临床特征,作出相应的疑病症诊断[2]。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 3 个月。
确诊疑病症首先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有明确病理改变的精神疾病)、癔症、焦虑和抑郁障碍、酒精戒断等。注意与躯体形式障碍进行区分。
躯体形式障碍关注疾病的症状(例如恶心),疑病症则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个亚型,疑病症患者关注的是所患疾病和产生的原因(例如恶心由肺癌引起)。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感到有什么不适?持续了多长的时间?
之前有没有得过这种病?服用过哪些药物?家人是否也有相似的症状?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您的生活和工作上是否出现过重大变化?是否接受过心理治疗?
您之前是否有神经疾病或精神疾病的就诊经历?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这种病能治好吗?
该怎么治疗?
治疗
目前疑病症的主要治疗目的: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用药物缓解可能出现的焦虑和抑郁状态,逐步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碍,健康生活。
如何治疗疑病症[3][4][5]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疑病症有效的治疗手段。具体包括:
进行详尽的心理分析,找出自身人格缺陷及不良社会心理因素。
总结自己认为有关的病因及不良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找出自己最苦恼和烦闷的事情,并加以再认识。
学会忽略症状,带病生活、工作及学习。
主动尝试社会康复、适应性训练,调整生活、工作、学习目标,建立以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经过进行全面总结,以提高患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及不良应激致病的认识,纠正其不良行为,预防疾病复发。
森田疗法:森田疗法是基于人本性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张让患者反复体验 “顺其自然、接受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尽快回到社会生活之中。
暗示疗法:通过医生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改变自我观念,解除其心理困扰。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使用适量抗抑郁药。宜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以免出现明显躯体反应,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联合治疗:目前国内研究认为,小剂量抗抑郁药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疑病症的有效方法。
日常注意
患者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应当注意些什么?[6]
应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可以找寻自己的兴趣点,例如运动、游戏等,以此来转移注意力。
多与人交往,参加团体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家属在护理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家属应该用温和友善的态度,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积极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家属不可忽视患者的躯体症状,不要否认患者对躯体的不适感,应协助患者完成自我照顾。
与患者多沟通,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压力。
预防
如何预防疑病症?[6]
掌握自己缓解情绪的方法,如发展个人爱好。
增加与外界交流,包括与朋友、家人多沟通,学会表达各种的情绪。
当自我调节比较困难的时候,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