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相关障碍是什么?应激相关障碍怎么办?应激相关障碍症状有哪些?

皮肤发育不全是先天性的,即患儿出生时即存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内表皮、真皮或者直到皮下组织的先天性缺损。本病是一种罕见的新生儿疾病,发病率约为 0.5/10000 至 1/10000 活产儿,男女比例约 7∶5。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病因均无定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母亲怀孕期间服用某些药物或者宫内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 2 型感染)、母亲怀孕期间羊膜黏连及子宫内压力较高、胎儿在子宫内受到损伤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不少家族发病的病例报道,说明本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根据 Frieden 分类法,将皮肤发育不良分为 9 型:1 型为单纯性头皮先天性皮肤缺损;2 型为头皮先天性缺损伴短肢畸形;3 型为头皮先天性皮肤缺损伴表皮痣;4 型为先天性皮肤缺损伴皮肤发育不良;5 型为先天性皮肤缺损伴纸样胎儿;6 型为先天性皮肤缺损并大疱表皮松解;7 型为致畸因子引起的先天性皮肤缺损;8 型为宫内感染致先天性皮肤缺损;9 型为伴先天性皮肤缺损畸形综合征。患儿出生时皮肤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缺失,缺损程度深度不一,境界清楚。可以仅有表皮缺失,也可以有真皮及皮下组织部分或全部缺失。大部分患儿的皮肤损害发生在头皮,通常在头顶部,以矢状缝附近居多,部分患儿出现在四肢,少部分患儿累及躯干。皮肤缺损面积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在婴幼儿时期应仔细护理和控制继发感染,后期可由整形外科进行手术植皮。个别类型伴有肢体畸形可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少数可合并脑积水、消化道畸形、颅骨缺失等,可继发脑膜炎、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情况,危及患儿生命。开展优生优育、产前诊断和治疗,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别称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概述

应激相关障碍及适应障碍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精神障碍,诊断时不仅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病程,而且要考虑引起发病的精神创伤。精神创伤是否导致该病的发生,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个体易感性和是否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是指个体面临应激情景或遭遇应激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改变,当应激反应超过一定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并对个体的社会职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导致应激相关障碍。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包括童年和老年。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个体,多数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反应,但只有 6%~33% 的个体会出现应激相关障碍。

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严重或持续创伤性事件或持续不愉快的环境改变可引起应激相关障碍,并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

严重或持续精神创伤引起个体生理反应,出现涉及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症状;引起个体心理反应出现情绪、认知和行为症状。

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及适应障碍 3 种临床类型。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处理。

适度的精神应激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过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反应,可成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促发因素;应激可抑制免疫系统,与癌症发病及多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相关;慢性应激还可导致机体出现抑郁、焦虑和学习记忆功能下降等表现。

症状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生理改变的表现可影响到多个系统,如以下:

神经系统:海马受损导致联想、记忆力下降,大脑的认知功能受损。

内分泌系统:肾上腺素、皮质内固醇分泌增加。

免疫系统:急性应激起增强作用,慢性应激则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消化系统:胃粘膜水肿、坏死,最终可导致黏膜出血、糜烂和溃疡。

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增加。

泌尿系统:尿少,尿比重增加。

生殖系统:月经失调、不孕和性功能障碍等。

心理反应可表现为:

情绪:焦虑不安、落落寡欢和恐惧愤怒。

认知:固执己见,反复沉思,脑内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容易把事情消极化对待。

适应不良行为:逃避现实,依赖别人,易冲动,甚至使用过度饮酒等方式。

病因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是一类与应激源有明显因果关系的精神障碍,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该病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激相关障碍有哪些影响因素?

应激源:是导致应激发生的各类事件,这类事件范围很广,如地震、海啸、车祸遇险、校园欺凌和长期家暴等。

易感因素:可见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妇女、儿童;既往有精神障碍史、创伤史;个性缺陷和缺乏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各种社团组织、亲朋好友等方面,当个体遇到严重或持续精神创伤的时候,如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可有助于减轻应激的作用,降低罹患应激相关障碍的风险。

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个体正常状态下处于一种内环境的平衡状态,当遇到应激事件时,就会调动机体的能力“战斗”或者“逃跑”,从而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反应,如大脑血流和耗氧量增加;心跳和呼吸加快;免疫功能改变;性欲、食欲和哺乳功能下降等。这些反应增加机体处理应激的能力,但如果这种抗应激的反应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成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促发因素。

神经内分泌系统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激活为主,皮质类固醇升高,引起脑内核团如海马萎缩,从而出现认知和情绪的异常,如学习和记忆受损,焦虑和抑郁出现。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急性应激障碍:当个体遭遇如自然灾害、亲人离丧、性侵犯等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如果随即出现意识、行为、情绪改变时应及时就医。

意识改变主要表现为“茫然”状态,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不能清晰辨认时间和周围事物。

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回避,目光呆滞,表情茫然,呆若木鸡,情感迟钝,少语少动或喊叫,行为过多,甚至冲动毁物。

情绪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

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机体可能会伴有躯体不适,如心慌、胸闷、头晕、头痛、食欲下降和入睡困难等,甚至会有自杀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 1 月后仍反复出现与创伤事件密切相关的场景、梦境或对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回避”态度,并伴有焦虑抑郁、过度警觉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适应障碍:患者在应激生活事件发生后的 1~3 个月仍出现焦虑、抑郁、头痛和失眠等症状,且导致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损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应激相关障碍?

医生主要依靠临床特征诊断,即起病前有严重或持续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引起持续不愉快环境的明显生活改变,情绪和行为精神异常的出现和应激性生活事件有明确的时间上的关联。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但应排除其他疾病:

分离/转换障碍:在轻微不愉快的生活事件作用下反复发作,具有表演性、夸张性、暗示性等特点。

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有一定的器质性基础,意识障碍具有昼轻夜重的波动特点,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有异常结果。

心境障碍:情感异常占优势,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此病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共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起病前是否遭受到重大的精神创伤?

是否与家庭成员关系不融洽,同事关系很紧张,是否有变换岗位或迁居等生活事件的发生?

遭受精神创伤后是否有“茫然”的阶段,如不理会别人说话意思,有无言语凌乱令人费解?

是否反复回想起让其痛苦的事情?是否经常出现与那件事相关的噩梦?

是否不想再提起有关的人和事或者好像把令其痛苦的事情完全忘记了?

是否有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易发脾气和失眠等情绪和行为的精神异常?

是否有心慌气促、头晕头痛、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

以前的个性怎么样?

是否有家人、朋友或同事等社会关系的帮助和支持?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病的?

有什么治疗方法?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

治疗原则是:尽量改变或转换环境,让患者与应激事件脱离接触,以心理治疗为主,联合药物对症处理。

心理治疗

急性应激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精神创伤事件发生时进行危机干预,可采取集体小组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宣泄情绪,互相支持和安慰。危机干预还可对遭受创伤需要干预的人进行心理急救,如承诺对幸存者提供协助,保证安全,稳定情绪,协助其与家人、朋友或其他社会支持系统建立联系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在疾病初期,主要也是采用危机干预的技术帮助患者宣泄情绪以提高心理应对技能。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在慢性等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中广泛应用,包括常用的暴露疗法、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和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技术等。

适应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是采用心理治疗的措施,减少应激事件或与应激事件脱离。若应激事件无法减少或消除,则帮助患者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并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加快缓解症状,为心理治疗提供合适的环境。若患者有明显抑郁或焦虑症状,给予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如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在急性应激障碍中,对出现明显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的患者,可给予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症处理。

疾病发展和转归

个体经历应激性事件后发生应激相关障碍,多数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激事件消退,应激反应会逐渐减弱。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症状迁延不愈,趋于慢性化甚至终生不愈。

日常注意

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树立其心理康复的信心。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若有病情恶化及时带其就医,遵医嘱按时服药。

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沟通能力。

预防

个人要提高心理保健意识,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正确识别常见的情绪问题;同时关注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的心理状态,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及时求助。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欧盟禁用双酚A奶瓶 国内商家暂不下架

2023-9-13 23:23:44

药品

女金丸的功效与作用-女金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