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指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
放线菌病无传染性,男性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 3∶1,城市人口发病率为农村人口的 1/10。放线菌病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或漏诊。
颈面型放线菌病常见的诱因,是牙齿感染和口腔颌面部创伤。易感因素包括:龋齿和拔牙,牙龈炎和牙龈创伤,恒牙萌出过程中感染,糖尿病,免疫抑制,营养不良,肿瘤或辐射致局部组织损伤。
腹型放线菌病的易感因素包括:近期腹部手术史、创伤、肿瘤形成或内脏穿孔;还有许多与使用宫内节育器有关的腹盆部放线菌病报道,可能为放线菌上行侵入腹腔所致。
可分为:颈面型、腹型、胸型、脑型。
多发性、融合脓肿灶,表面有硬结,伴周围肉芽组织生成。病灶易破溃形成窦道,窦口溢脓,表面有硫磺颗粒生成(环形或球形,淡黄色,直径多小于不大于 1 毫米)。病灶可以蔓延至邻近组织,但很少侵入血液引起血性感染。
治疗主要是长期的抗生素治疗或手术。
症状
放线菌病的基本病变是慢性化脓性炎症,伴脓肿形成。病理特征为多发性脓肿、瘘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和纤维性变。病原菌入侵后,病变早期,组织白细胞浸润,形成多发性小脓肿,部分互相融合;脓肿间形成交通窦道,在脓液和窦道分泌物中可以见到硫黄颗粒。病变晚期,慢性肉芽组织增生,病变邻近组织纤维性变;脓肿周围为急性或慢性炎性肉芽组织,部分纤维化形成瘢痕。
放线菌病有哪些常见症状?
颈面部放线菌病以脓肿、窦道瘘管形成和组织纤维化为特征,通常表现为进展缓慢、无压痛的硬化肿块,进而演变成多发性脓肿、瘘管和引流窦道;急性化脓性感染少见。
腹部放线菌病以病程缓慢进展、乏力、发热、体重减轻和腹痛等症状为特征,查体可触及腹部肿块,视诊可见窦道或瘘管。
正常寄生在人体口腔黏膜、牙龈 、扁桃体、结肠等处的放线菌,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经口腔分泌物吸入侵入下呼吸道引起病变;病变可经叶间隙、胸膜侵犯胸壁、肋骨,形成窦道;也可侵入血循环,引起全身播散。呈急性或慢性感染表现,如不规则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带血等;累及胸膜可致胸膜炎、脓胸,可形成瘘管,脓液中有硫黄颗粒,也可伴胸膜粘连和胸腔积液;波及心包可致心包炎等。
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类。脑放线菌感染局限型表现为厚壁脓肿及肉芽肿等,多见于大脑,亦可见于第三脑室、后颅窝等处,引起颅压升高;脑神经受累可致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网膜出血等。弥漫型表现为单纯脑膜炎或脑脓肿,也可呈现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
皮肤放线菌病初期表现为皮下结节,软化破溃后形成窦道,可向四周扩展,呈卫星状;破溃后形成瘘管,脓液中见硫黄颗粒;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可纤维化、瘢痕形成。
放线菌全身感染病灶可随血液蔓延至皮肤、椎体、颅内、肝脏、肾脏、输尿管或盆腔,女性患者可能累及盆腔。各种临床表现,如背痛、头痛、腹痛等,即表现与累及部位相关。
放线菌病有哪些并发症?
多发性脓肿、瘘管形成。
多发性脓肿,如肺脓肿、脑脓肿等。
病因
致病微生物为放线菌属,多是人体牙龈、扁桃体和牙齿正常寄生菌,属于非孢子型厌氧菌。可引起局部或血性感染,以及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病。常与其他细菌感染并存,如口腔厌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肠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等。本病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易误诊或漏诊。
放线菌病有哪些病因?
蛀牙是引起颈面部放线菌病主要因素;
肺部放线菌病主要是由口腔吸入导致;
腹腔放线菌病多是由憩室破溃、阑尾穿孔或外伤引起;
局部盆腔放线菌感染往往是宫内避孕器植入的并发症。
就医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发现慢性迁延不愈的化脓性病变,多发性脓肿、伴瘘管形成。
在脓液和窦道分泌物中可见到典型的硫黄颗粒。
或出现急性或慢性感染表现,如不规则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带血等。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口腔科。
妇科。
医生如何诊断放线菌病?
经镜检或痰(经内窥镜采集最佳)、脓液或活检组织样本培养发现放线菌。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腹部或胸部 CT)可根据临床表现酌情选择。
脓液和组织中有硫磺颗粒或结节肿物,镜下可见波浪形纤维、脓细胞和碎屑,四周有透明折光性棒状细丝,呈放射状排列,可进行苏木精-伊红或革兰染色。
感染结节可被误认为是组织恶性增生;肺部病变需与结核和肿瘤相鉴别;腹部病变多位于回盲部,因此诊断存在一定困难,除非有剖腹手术的指征或窦道流脓破溃;肝组织活检应尽量避免,防止形成新的长期脓肿灶。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现该病变多久了?
有无发现脓性分泌物?
有无发现分泌物中含棕黄色结晶颗粒?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患的是皮肤病吗?
此病到医院看什么科?
此病是怎么引起的?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哪一种适合我的病情?
是否可以治愈?会不会复发?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治疗
放线菌病治疗措施,目前推荐大剂量青霉素作为放线菌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无显著化脓或瘘管形成的轻度感染者,通常以青霉素 V,每天 2~4 g,分 4 次口服或阿莫西林 500 mg 每日 3 次口服,连用 2~6 个月;也可选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等替代药物治疗。
对于外科手术前已确诊者,初始治疗药物仍优先选择青霉素,通常给予青霉素 G 每天 1 千万~2 千万单位分次静脉应用,每 4~6 小时 1 次,持续 4~6 周,随后给予青霉素 V 2~4 g /d 分 4 次口服,持续 6~12 个月;同时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临床或病理缓解情况来指导治疗。
对于更为复杂的患者,为达到根治目的,通常需手术切除顽固的纤维化病变,或对持续存在的窦道行造口术加强引流。
疾病发展和转归
放线菌病病情进展比较缓慢,治疗越早,预后越好。颈面部感染,或逐渐加重的肺部、腹部和全身性感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预后一般比较理想。
日常注意
放线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群体,因此日常注意生活中该类患者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有龋齿或拔牙等治疗后,需警惕放线菌感染可能。
预防
本病针对病因方面主要是提高免疫力,加强日常锻炼,避免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