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交肠病,直肠阴道瘘
概述
直肠阴道瘘 (RVF) 又称粪瘘,是直肠前壁与阴道后壁之间由上皮组织构成的病理性通道,。RVF 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是肛门直肠瘘中的一种,占肛门直肠瘘的 5%[1]。
临床上患者可出现从阴道排气、排便的症状;性功能障碍;甚至全身症状,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2]。
直肠阴道瘘虽然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复发或留有后遗症。
大多数学者认为治疗直肠阴道瘘的唯一方法就是手术修补,但尚无统一的标准术式[4]。
可通过提高分娩质量,避免产伤,如分娩时注意保护会阴,加以预防;会阴缝合后常规进行肛门指诊,发现有缝线穿过直肠黏膜,应立即拆除重缝。
症状
粪瘘有哪些症状?
瘘孔大者:成形粪便可经阴道排出,稀便时呈持续外流。
瘘孔小者:阴道内可无粪便污染,但肠内气体可自瘘孔经阴道排出,稀便时则从阴道流出。
粪瘘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性功能障碍。
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
病因
粪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较复杂, 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多发于儿童, 常合并肛门直肠畸形;后天性多发于成人, 常见产伤、手术损伤、炎性肠病、感染、放疗等引起。具体如下:
产伤:大多数的 RVF 是由产伤引起的[5]。可因胎头在阴道内停滞过久,直肠受压坏死而形成粪瘘。粗暴的难产手术操作、手术损伤导致会阴撕裂,修补后直肠未愈合,及会阴裂伤后缝合线穿过直肠黏膜未被发现,也可导致直肠阴道瘘。
盆腔手术损伤:行子宫切除术或严重盆腔粘连分离手术时易损伤直肠,瘘孔位置一般在阴道穹隆处。经阴道和会阴置入网片来修复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操作也会导致 RVF。
感染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是阴道直肠阴道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其他原因:长期安放子宫托不取、生殖器恶性肿瘤晚期浸润或放疗,均可导致粪瘘。
对于老年女性,RVF 可由憩室炎或粪便嵌塞所致。
粪瘘有哪些临床类型?
目前 RVF 有多种分类方法。
可以根据瘘孔在直肠阴道膈上的位置,将其分为低位瘘、高位瘘和中位瘘。
若瘘口位于直肠的下 1/3 及阴道的下 1/2 为低位瘘。
瘘口位于直肠中 1/3 和阴道后穹隆 (6 厘米以上) 及近宫颈处的瘘为高位瘘。
介于低位瘘和高位瘘之间的为中位瘘。
根据治疗难易程度分为单纯性瘘和复杂性瘘。通过治疗可以到达理想治疗效果的瘘为单纯性瘘,治疗难度大或需反复手术以及治疗效果不佳、发生并发症风险高的瘘为复杂性瘘。
粪瘘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手术、感染、产伤及放疗均是粪瘘的风险因素。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不自主的阴道内流粪水或排出粪便时,患者应该立刻就医诊治。
就诊科室:妇科、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粪瘘?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分娩史、手术史、有无肿瘤病史、阴道内有无长期放置器具等,结合肛门指诊、阴道内窥镜检查等,即可做出诊断。
直肠指诊:可触及瘘孔,如瘘孔极小,用一探针从阴道肉芽样处向直肠方向探查,直肠内手指可以触及探针。
体征检查:大的粪瘘显而易见,小的粪瘘在阴道后壁可见瘘孔处有鲜红的肉芽组织。
阴道内窥镜检查:发现阴道穹隆处小的瘘孔、小肠和结肠阴道瘘,需行钡剂灌肠检查方能确诊,必要时可采用消化道内镜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是否持续加重?
是否生过孩子?有没有严重产伤?
是否患过直肠或阴道肿瘤性疾病?
是否做过直肠及阴道部分的手术?
阴道内有无长期放置器具(如子宫托)?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粪瘘是怎么形成的?
症状是否还会继续进展?
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后可以达到怎样的疗效?
能否治愈?是否会复发?
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目前认为, RVF 不能自愈, 均需手术治疗。手术修复疗效肯定。
手术方法
按照手术入路可分为经腹入路和经会阴入路 (经肛门直肠、经阴道和经会阴)。
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窦道切除缝合、纤维蛋白胶填充修补、自体组织转移修补及人工材料修补等组织植入术等。
RVF 成因复杂, 术式的选择除了考虑原发病外, 还应根据患者瘘管位置的高低、瘘管直径的粗细、对手术的耐受程度、医师惯用的术式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手术时机
手术损伤者:术中立即修补。
先天性粪瘘:15 岁左右月经来潮后再手术。
压迫性坏死性粪瘘:等 3~6 个月后再手术修补。
较大的粪瘘、一次修补困难:先暂行乙状结肠造瘘+修补。
日常注意
需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卫生宣教,消除负面清楚,梳理治愈及康复的信心,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避免阴道感染、保持阴道健康与清洁。
术后避免早期的性生活,术后 2 年要避免阴道分娩。
预防
分娩时注意保护会阴。
会阴缝合后常规进行肛门指诊,发现有缝线穿过直肠黏膜,应立即拆除重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