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是什么?压力性尿失禁怎么办?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有哪些?

肠系膜囊肿,又称为肠系膜乳糜囊肿或肠系膜淋巴管瘤等,是指位于肠系膜的囊肿,以小肠系膜多见,最常见于回肠,主要与先天性淋巴系统异常有关。肠系膜囊肿为较少见疾病,发病率大约为 10 万分之一至 25 万分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 70% 见于成人,25% 在 10 岁以下,男女之比约 1∶1.2。肠系膜囊肿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而机体淋巴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如阻塞、异位、畸形等)、感染、腹部外伤、肿瘤、腹部手术创伤等是肠系膜囊肿的危险因素。根据发病原因分为 4 型:胚胎性或发育性囊肿、创伤性或获得性囊肿、肿瘤性或新生物性囊肿、感染性囊肿;根据外科病理学形态分为 4 类:浆液性囊肿、乳糜囊肿、多囊性囊肿、多成分性囊肿。肠系膜囊肿最初的临床症状是腹部胀感及触到腹部肿物,随着病情的进展,当囊肿增大压迫肠系膜,可引起腹痛症状,合并感染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血、腹泻或便秘、发热、贫血、白细胞升高及体重下降等症状。肠系膜囊肿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术中具体情况而定,术中探查首先要了解囊肿与相邻肠管、供应血管及其他器官的关系。肠系膜囊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并发腹膜炎、尿路梗阻、肠梗阻、肠扭转、肠坏死等,继而危及生命。肠系膜囊肿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一旦确诊为该疾病,应尽快手术治疗。

别称

SUI,尿失禁

概述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是指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或者剧烈运动腹压增加时,小便突然溢出,常伴有尿频、尿急、膀胱涨满等不适的疾病。

中国成年女性的患病率高达 18.9%,50~59 岁女性患病率最高,可达28.0%[1]。

压力性尿失禁主要与妊娠分娩、年龄、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

诊疗过程并不复杂,但准确的诊断评估、合理的治疗,以及良好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锻炼对良好的预后必不可少。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盆底肌训练和病因治疗,也可配合增加尿道括约肌收缩力、改善盆底功能的药物。若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症状比较严重,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症状

压力性尿失禁的典型症状是在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运动等腹压增加时,出现不自主溢尿。如果长期尿液刺激,也容易导致外阴炎症、湿疹等问题。疾病程度不同,症状也会有所差异。

依据临床症状主观分度[1]

轻度:尿失禁发生在咳嗽、喷嚏、大笑等腹压突然增加时,不需使用尿垫或卫生巾。

中度:尿失禁发生在跑跳、快步行走等日常活动时,需要使用尿垫或卫生巾。

重度:轻微活动、平卧体位改变时也有可能出现尿失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根据客观检查分度[1]

推荐 1 小时尿垫试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试验时膀胱要持续充盈 1 小时,从试验开始不再主动排尿。

预先放置经称重的尿垫/卫生巾。

前 15 分钟内,患者喝 500 毫升白开水。

之后的 30 分钟,不断走动,上下1层楼的台阶。

最后 15 分钟,坐立 10 次,用力咳嗽 10 次,原地跑步 1 分钟,拾起地面物体 5次,再用自来水洗手 1 分钟。

试验结束时,称重尿垫,患者排尿并测量尿量。漏尿量不小于 2 克,结果即为阳性,具体分级如下:

轻度:2 克≤漏尿量<5 克。

中度:5 克≤漏尿量<10 克。

重度:10 克≤漏尿量<50 克。

极重度:漏尿量不小于 50 克。

不管是主观分度还是客观测量分度,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具体判断。

病因

压力性尿失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正常盆底肌肉组织具有维持子宫、直肠、膀胱、尿道等器官在正常的位置,协助尿道括约肌控制排尿等作用。由于年龄增长、激素变化、妊娠等原因,导致盆底功能减退,可能出现膀胱、尿道等器官位置下移,尿道括约肌功能下降,支配控尿系统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变薄、弹力下降,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使其“密封性”不够,而出现漏尿症状。

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年龄:年龄是全身器官功能衰退的绝对因素,导致身体中的各项机能出现退行性变化,包括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等。

雌激素缺乏:女性绝经后,随着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可使盆腔支持结构松弛,尿道黏膜萎缩、闭合力下降、控尿能力下降。

妊娠:妊娠期增大的子宫上推膀胱,对膀胱颈及尿道周围组织牵拉过度,膀胱颈活动度增大,而引起漏尿。且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子宫的压迫,也可导致盆底肌松弛。

分娩方式和次数:自然分娩时,盆底组织极度伸展,若超过伸展的生理极限,将导致盆底肌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组织的缺血甚至断裂,引起继发性的萎缩、变性、坏死及血管病变,均可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即使是剖宫产的产妇,孕期盆底已产生损伤,产后也可能出现盆底肌功能减退的现象。且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加,或出现难产、巨大儿、双胎以及使用产钳助产等情况时,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

子宫切除:切除子宫时,会切断与子宫相连的及其周围的一些韧带,造成盆底结构破坏,同时由于子宫缺失,失去支撑作用,而导致压力性尿失禁。

其他慢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大量腹水、便秘等慢性疾病,导致腹压长期增加,破坏了盆底肌肉韧带的弹性。

此外,肥胖、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也与压力性尿失禁相关。长期负重及重体力劳动等,也会增加腹压,导致盆底功能障碍[2][3]。

就医

出现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在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运动等腹压增加时,出现不自主溢尿,建议至医院就诊。

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上述症状,患者需要经过检查后才能明确病因。

临床医生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接下来会进行哪些常规检查?

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主要是了解外生殖器处有无盆腔器官脱垂的情况及程度,外阴处有无尿液长期刺激引起的异味、皮疹,以及检查子宫位置、大小和盆底肌收缩力,肛门括约肌肌力及有无直肠膨出等。检查过程中涉及阴道双合诊及肛门检查,可能会有不适感。

双合诊:是盆腔检查中重要的一项检查。检查者一手的两指或一指放入阴道,另一手在腹部配合,以检查阴道、宫颈、宫体、输卵管、卵巢及宫旁结缔组织以及骨盆腔有无异常。

盆底肌肌力检测:检查者会将肌电位探头插入患者阴道内,嘱患者收缩盆底肌肉,通过专业仪器收集肌肉信号。检查过程中需要病人配合,比如进行阴道收缩时,尽量不要进行腹肌收缩,把腹肌收缩与肛提肌收缩分开。

其他检查

尿常规检查:对尿常规检查阳性或存在尿频,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的,通常会进行中段尿培养检查,以除外泌尿感染引起的排尿异常。

排尿日记:记录工作和休息状态时 3 天的排尿情况,内容包括:每次排尿的时间、排尿量、漏尿次数和类型,可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估手段。

评估尿道活动度

压力试验:是将一定量的液体(一般为 300 毫升)注入膀胱后,嘱患者站立,用力咳嗽 8~10 次,观察有无尿液漏出。如果有尿液流出,为阳性。

指压试验:检查者把示指放入患者阴道前壁的尿道两侧,指尖位于膀胱与尿道交接处,向上抬高膀胱,再行诱发压力试验,如压力试验尿失禁现象消失,则为阳性。

棉签试验:病人仰卧位,将涂有利多卡因凝胶的棉签置于尿道,使棉签头处于尿道与膀胱交界处,分别测量静息及 Valsalva(紧闭声门的屏气)时棉签棒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在静息及做 Valsalva 动作时,角度小于 15 度,为表现良好。

测量残余尿:可通过尿道插管等方法直接测定,也可以通过超声等方法间接测定。

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各种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如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查体不甚相符,或经初步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通过尿动力学检查进行分型。

此外,还会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进行膀胱镜、泌尿系统造影等检查。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具体症状?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漏尿次数是多少?漏尿程度严不严重?

有没有全身其他状况?有没有泌尿系统的其他症状?

有没有其他疾病史?有没有生育史、盆腔手术史等?

有没有用过什么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压力性尿失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

怎样治疗?能根治吗?

会复发吗?

治疗期间应注意什么?

治疗

非手术治疗

具有风险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建议作为尿失禁的患者的首选。

生活方式干预:即行为治疗。包括减重、戒烟、减少含咖啡因饮料的摄入、避免或减少增加腹压的活动。

治疗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慢性疾病。

盆底肌训练:又称为凯格尔运动。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至少 3 个月的盆底肌训练可作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一线治疗,但是需要达到一定量才可能有效,短期有效率可达 50%~75%。但是作为一种主观的运动方式,方法不容易掌握。错误的方法会增加腹压,反而加重了盆底功能的损害,所以一定要在专业康复机构和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

方法:持续收缩盆底肌(缩肛)不少于 3  秒,松弛休息 2~6 秒,连续做15~30 分钟,每天重复 3 遍,或每天做 150~200 次,持续 3 个月或更长时间。

注意:训练时专注于盆底肌肉,而放松大腿、臀部和腹部的肌肉。训练 3 个月后门诊随访,再进行主/客观疗效的评价。

生物反馈治疗:可提示 (或反映)患者正常及异常盆底肌肉活动的状态, 使医生及患者了解盆底肌肉锻炼的情况, 以制定正常的、更有效的盆底肌肉锻炼方案。

盆底电刺激疗法:通过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尿道闭合压来改善控尿能力,但不作为常规治疗方法。对于不能主动收缩盆底肌的患者可采用生物反馈和盆底电刺激,可联合盆底肌训练。

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漏尿次数,改善生活质量。

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常用药物盐酸米多君等。可增加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从而有利于控尿。但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睡眠障碍、恶心、口干、头痛、便秘以及加剧心律失常等副反应,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5]。

阴道局部雌激素治疗:适用于绝经后或因雌激素低下而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也可用于手术治疗前、后,以增加阴道上皮抵抗力及手术愈合力。可经阴道局部用雌激素膏剂或口服用药 但因激素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特别是对绝经后的妇女, 容易形成血栓,而且雌激素长期大量应用有导致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风险,所以目前对于激素疗法尚存争议。

手术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因、年龄、尿失禁的程度和类型综合进行分析,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医生会和患者详细沟通可选择的术式及利弊风险、手术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可能的并发症,及并发症的处理等问题,尽量选择最恰当的方式,以最大程度地矫正尿失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手术指征

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不能坚持/耐受,或预期效果不佳时。

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

伴有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病变,需行盆底重建的患者。

主要的手术方式

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在尿道的中断放置吊带,利用吊带的纤维空隙与尿道旁组织产生镶嵌作用,强化中段尿道,被动性阻止向下移动的尿道,使尿道内压力增高,并超过膀胱压力,阻止尿液外渗。

耻骨后膀胱颈悬吊术:可以通过开腹或者腹腔镜两种方式完成,经过耻骨后将膀胱底、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两侧之阴道壁缝合悬吊于腹肌韧带,恢复膀胱的位置,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目的:恢复正常的盆底结构和功能,以达控尿目的。

手术疗效:对于大多数患者都具有长期、确定的疗效。

并发症:手术本身有一定创伤,术后存在排尿困难、尿急、脏器损伤等风险。

日常注意

保持乐观、积极、稳定的心态。

合理饮食:适当多进食有营养、易消化、口味清淡的膳食,以加强营养,增进机体抵抗力,防止便秘。

注意排便姿势:尿失禁患者一般比较提倡蹲式排便,这是因为蹲式排便非常有益于患者的盆底肌张力的维持或者是提高。

保护皮肤:臀部及会阴应定时清洁及保持干爽和滋润,需要时使用皮肤保护软膏。

提高盆底肌肉张力: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有效的凯格尔运动。

治疗慢性咳嗽、腹水、便秘等慢性疾病。

避免长期负重(重体力劳动、爬楼梯/提重物)。

控制体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避免长时间站立,下蹲动作,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方式。

预防

避免增加腹压

控制体重、尽量少提重物。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多吃易消化、易吸收、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避免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积极治疗慢行疾病,如便秘、支气管扩张、腹水等。

保护盆底功能

随着年龄增长,重视盆底功能的状态并进行有效锻炼。

怀孕期间,合理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尽量避免巨大胎儿、难产等问题;选择合适的生产年龄,控制生产次数,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产钳助产;产后积极进行盆底肌康复运动,产后 42 天到医院进行盆底肌的检查及必要的治疗。

如果之前有子宫切除等手术病史,必要时可以做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减少以后阴道壁膨出和尿失禁的风险。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益母草颗粒的功效与作用-益母草颗粒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消癌平片的功效与作用-消癌平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