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子宫肌层内肌瘤
概述
子宫肌壁间肌瘤是指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周围有正常的肌层包绕,肌瘤与肌壁间界限清楚,常将围绕肌瘤被挤压的子宫肌壁称为假包膜。此类肌瘤最多见,占总数的 60%~70%,肌瘤可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小者如米粒或黄豆大小,不改变子宫形状;大者可使子宫增大或使子宫形状改变呈不规则突起,宫腔也往往随之变形。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大小、数目关系不大。主要症状包括: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疼痛等。较大的子宫肌壁间肌瘤,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便秘,甚至输尿管梗阻;可能引起不孕或流产。
子宫肌壁间肌瘤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多见于中年妇女,于绝经后随着体内性激素的降低,多数肌瘤自然萎缩变小,少数甚至消失。其恶变率低,生长缓慢,无症状的肌瘤对月经、生育以及健康均无影响。
症状
子宫肌壁间肌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月经改变:最常见的症状,临床可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主要的原因是较大的或多发性子宫肌壁间肌瘤引起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同时影响子宫收缩。
下腹包块:子宫位于盆腔深部,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 3 个月妊娠大时,可从腹部触及。
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致使白带增多;若合并感染,可能有大量脓样白带。
压迫症状:子宫前壁下段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宫颈处的 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后壁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引起便秘等症状。肌壁间肌瘤向阔韧带侧方发展,嵌入盆腔内压迫输尿管使上泌尿道受阻,造成输尿管扩张甚至肾盂积水。
疼痛:一般子宫肌瘤不产生疼痛症状,若出现疼痛症状,多因肌瘤本身发生病理性改变或合并盆腔其他疾病,如子宫腺肌病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肌瘤红色样变时有急性下腹痛,伴呕吐、发热及肿瘤局部压痛。
不孕与流产: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引起宫腔变形可引起不孕或流产。
子宫肌壁间肌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贫血:由于长期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可导致失血性贫血。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
压迫症状:较大的子宫肌壁间肌瘤,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便秘,甚至输尿管梗阻。 由于肌瘤压迫盆腔淋巴及静脉血流受阻产生下肢水肿者少见。
不孕与流产。
肌瘤变性:常见的变性有玻璃变性、囊性变、红色样变、肉瘤样变及钙化。其中肌瘤恶变即为肉瘤样变,较少见,仅为 0.4%~0.8%,多见于绝经后子宫肌瘤伴疼痛和出血的患者。若绝经后妇女肌瘤增大仍应警惕恶变可能。
病因
子宫肌瘤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高,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哪些人容易患子宫肌壁间肌瘤?
遗传倾向:种族的易患性、双胎和家族聚集的表现均明显提示子宫肌瘤有潜在的遗传学倾向。
内源性激素:初潮早(16 岁者风险降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肌瘤体积和数量明显减少。
体重: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子宫肌瘤发病率增加相关。
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
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
下腹包块;
白带增多;
压迫症状:尿频、尿急或便秘等症状;
疼痛:下腹坠胀、腰酸;
不孕或流产;
体检发现肌瘤生长迅速;
孕前体检或妊娠时发现合并肌瘤间肌瘤。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月经量增多造成头晕、乏力等;
妊娠合并肌瘤间肌瘤妊娠期或产褥期,急性腹痛,难以忍受;
妊娠合并肌瘤间肌瘤孕期阴道出血。
建议就诊科室
妇产科
医生如何诊断子宫肌壁间肌瘤?
根据病史、体征和超声检查,诊断多无困难。
超声检查能区分子宫肌瘤与其他盆腔肿块。
磁共振检查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数目和位置。
若有需要,还可选择宫腔镜、腹腔镜等协助诊断。
组织病理诊断是金标准。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主要是有什么不适症状?有没有月经量多、尿频、便秘等不适?
如有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有没有逐渐加重?
之前检查有没有发现子宫肌瘤?有没有定期体检?肌瘤大小有没有变化?
既往月经情况及生育情况,有没有不孕或者再妊娠的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此病?
需不需要治疗?怎么治疗?必须做手术吗?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如果还没有结婚或孕前发现的子宫肌瘤需要治疗吗?对以后怀孕有影响吗?
产检发现有子宫肌壁肌瘤怎么办?
怎么让肌瘤长慢点?
是否容易复发?如何防复发?
治疗
随访观察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逐渐消失。每 3~6 个月随访一次,进行妇科检查和 B 超检查,必要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若肌瘤明显增大或出现症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对未孕的病人,尤其要重视定期随访,若评估肌瘤可能引起不孕和流产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等情况,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但因为是非根治性治疗,停药后一般肌瘤会重新增大。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降低雌激素至绝经后水平,以缓解症状并抑制肌瘤生长使其萎缩,但停药后又逐渐增大。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曲普瑞林等。
米非司酮:具抗孕激素、抗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能取代体内孕激素与其受体相结合,致体内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下降。
三烯高诺酮:具有强抗孕激素、抗雌激素及中度抗促性腺激素及轻度雄激素作用。阴道用药较口服用药肌瘤缩小更明显。
选择性孕激素受体调节剂(SPRMs):醋酸乌利司他(CDB-2914)是其中的代表药物,是新的具抗孕激素和抗糖皮质激素活性的物质,结构与孕酮和米非司酮相似。
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是其中代表药物。与 GnRHa 相比较,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准备生育者短期使用。
手术治疗
因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
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
肌瘤体积大压迫膀胱、直肠等引起相应症状;
因肌瘤造成不孕或反复流产;
药物保守治疗失败;
肌瘤生长迅速疑有肉瘤变。
以上情况均需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手术可经腹、经阴道或经宫腔镜及腹腔镜进行。
其他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者。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通过阻断子宫动脉及其分支,减少肌瘤的血供,从而延缓肌瘤的生长,缓解症状。但该方法可能引起卵巢功能减退并增加潜在的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对有生育要求的妇女一般不建议使用。
高能聚焦超声(HIFU):是利用超声波聚焦子宫肌瘤病灶,通过超声波产生的热效应、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准确消融目标肌瘤。存在肌瘤残留、复发,并需要除外恶性病变。
射频消融术(RFVTA):在 B 超引导下、利用射频对子宫肌瘤进行消融的门诊无创手术,不受肌瘤大小、位置限制,体积<1 厘米或在肌层深部的肌瘤都可以被消融。禁忌证是有生育要求的病人。
疾病发展和转归
子宫肌壁间肌瘤采取随访观察或药物治疗时,需定期复查,通常间隔不超过 6 个月。
目前子宫肌瘤的无创治疗,比如高能聚焦超声等是热点。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仍是首选,子宫切除术是根治性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保守手术,保留生育功能,但存在术后复发等情况。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合理饮食,研究表明婴幼儿期食用植物雌激素、孕前母亲糖尿病者子宫肌瘤患病风险增加;
戒烟。
预防
该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无明确预防方法。患有子宫肌瘤妇女因服避孕药后出现的剧烈腹痛,要警惕肌瘤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