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紫热是什么?巴西紫热怎么办?巴西紫热症状有哪些?

海蜇俗称水母(通常指包括海蜇属种类在内的大型水母),是一种有毒的海洋生物,海蜇螫伤是最常见的海洋生物伤。海蜇毒液内有大量的毒素,此类毒素具有皮肤坏死、溶血、心血管、神经、肺脏、肝脏及肾脏等多种生物毒性。其蜇伤后的中毒效应是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7~9 月份海蜇成群出现于沿海海域,而此时又正值海滨城市旅游的旺季,海蜇蜇伤的机会会增加,应注意防范。蜇毒液内有大量的毒素,主要有类蛋白毒素、多肽和酶类,以及强麻醉剂、四氨铬物、组胺、5-羟色胺等物质。这些毒素具有溶血作用,对心血管、神经、肺脏、肝脏及肾脏等具有生物毒性。其蜇伤后的中毒效应是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轻型患者:仅表现局部皮肤反应,典型者可见鞭痕样皮肤损害,可出现刺痒、灼痛感。中型患者:除局部皮肤反应外,尚伴有全身过敏样反应,但不具备重型病例的症状特征。如果是下列情况之一:过敏体质者、年龄大于 65 岁、有心脑血管病史者,可按中型病例处理。蜇伤面积较大者易发展至重型病例。患者除皮肤局部反应外,如伴有呼吸、循环、神经、肾脏与凝血系统任一功能损害者,即可诊断为重型。据蜇伤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局部可出现红斑、丘疹、肿胀、刺痒等。全身症状可出现头晕、乏力,弥漫性肌肉痛、关节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甚至烦躁,意识模糊,休克。避免接触海蜇,如发生蜇伤事件,及时寻求救治。可自行局部处理,严重者尽早到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概述

巴西紫热(Brazilian purpuric fever,BPF)是 1984 年首先发现于巴西圣保罗州的小儿急性暴发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温暖季节,易感人群多为 10 岁以下小儿。90% 以上的患者,发病前半个月左右患过化脓性结膜炎。

该病由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感染所致。

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热 12~24 小时后,皮肤和黏膜出现瘀斑和紫斑,迅速扩散到躯干、四肢及面部等处。

治疗主要为尽早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

若不及时、有效治疗,进一步发展可伴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酸中毒、休克等,危及生命。

流行地区疫情监测,了解菌株消长情况,预测流行的可能性,并采取适当措施有助于预防本病。

本病病死率较高,积极有效的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有助于恢复。

症状

常见症状为高热、呕吐、腹痛、腹泻、皮肤紫斑、休克等。

巴西紫热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90% 以上的患者,发病前半个月左右罹患化脓性结膜炎。

结膜炎消退数天后,突然出现高热、呕吐、腹痛、腹泻等。

发热 12~24 小时后,皮肤和黏膜出现紫斑,迅速扩散到躯干、四肢及面部等处。

可能有血压降低、少尿、胃肠道出血、口唇青紫等。

手、足、耳、鼻等部位可出现缺血性坏死。

巴西紫热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本病可伴发 DIC、酸中毒、休克等,危及生命。

病因

该病由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HIBA)感染所致。典型患者的血或脑脊液中,可查找到的 HIBA(称为 BPF 株),与仅引起结膜炎的 HIBA 比较,其侵袭力与致病力更强。

巴西紫热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BPF 株侵入眼、鼻、咽部后,在局部增殖并引起炎症。其中,侵袭力较强的 BPF 株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同时释放毒素,毒素可能是引起多脏器损害的重要原因。

哪些人易患巴西紫热?

居住在或去过流行地区者。流行地区为巴西和澳大利亚,美国也有可疑病例报道,大多数发生于温暖季节及当地有化脓性结膜炎流行的地区。

化脓性结膜炎患者。其眼的分泌物中有大量细菌,为主要传染源。

直接或间接接触含菌物品者。侵袭力和毒力强的菌株可由结膜炎处进入血液,引起巴西紫热。少数无结膜炎病史的患者,病原菌入侵途径不明,对于咽拭子培养阳性者,不能排除由呼吸道传播的可能。

10 岁以下小儿。易感人群多为 10 岁以下小儿,其中,30~36 月龄的婴儿最易患病。

就医

当 10 岁以下小儿出现化脓性结膜炎,并伴有高热、呕吐、腹痛、腹泻、皮肤紫斑、休克等时,需要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化脓性结膜炎消退数天后,突然出现高热、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并在 12~24 小时后出现皮肤和黏膜紫斑,迅速扩散到躯干、四肢及面部,应及时就医。

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伴血压下降、胃肠道出血、少尿、口唇青紫等。

出现手、足、耳、鼻坏死等。

伴多部位出血、神志不清等。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病科。

小儿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巴西紫热?

根据患者的年龄、居住环境、病史、症状等,结合流行病学,医生通常可以明确诊断。还可能建议做如下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可高达 15×109/L 左右,杆状和分叶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可减少。

病原学检查。应尽早、尽快做细菌培养,如果从血、脑脊液和紫斑处培养出 HIBA,可诊断巴西紫热;若从眼分泌物、鼻咽部培养得到 HIBA,则须做细菌鉴定试验,以确定是否为 BPF 株。

肝肾功能。转氨酶、尿素氮等指标可升高。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血氧含量。血氧含量降低,可能发生 DIC 和代谢性酸中毒。

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可轻度升高,平均为 26×106/L,以多核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多在正常范围。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患儿最近是否感染过结膜炎?

是否去过巴西、澳大利亚等?

是否有高热、腹痛、呕吐,随后出现皮肤黏膜的紫斑?

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孩子最近去过巴西,感染了结膜炎,有什么问题吗?

孩子感染了结膜炎后,出现发热、呕吐、腹泻以及皮肤黏膜紫斑,会是什么病?

孩子需要进一步检查吗?

孩子如何治疗?恢复怎么样?

治疗

治疗原则为,尽早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

静脉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氯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氟喹诺酮、头孢菌素等,BPF 株对这些药物敏感。应尽早、尽快通过静脉输入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如能在紫斑出现前治疗,则可明显控制病情发展。

氨苄西林或氯霉素滴眼液。可治疗结膜炎。但结膜炎治愈后,仍不能防止巴西紫热的发生。

已有大量紫斑出现并伴有休克者,应尽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并输以新鲜血液。在应用大量、有效抗生素的基础上,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出现高热者,及时进行物理降温。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生存率低,病死率约 70%,恢复通常较差。但若能在出现紫癜和休克前,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则可能降低死亡率。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卧床休息。家人还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并安抚患儿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

休克、剧烈腹痛、呕吐者暂禁食或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高热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及时补充水分。

婴幼儿建议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

预防

关注流行地区的疫情监测,了解 BPF 株在当地的消长情况以及巴西紫热流行的可能,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

结膜炎患者,除使用氨苄西林或氯霉素滴双眼外,建议全身用药数日,以防巴西紫热的发生。

免疫力低下者避免接触患者,如不使用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脸盆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疾病流行地区及流行季节做好自我保护。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男人精液对女人作用大 男人该多补补精子了

2023-9-15 23:23:44

保健

医院号贩子竞争出命案 新人刺死前辈

2023-8-16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