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什么?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怎么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症状有哪些?

蝎螫伤是指被蝎子尾部蜇伤,毒液注入人体所致的局部皮肤及全身中毒反应。由于本病是被蝎子尾部蜇伤所致,因此患病人群分布主要与蝎子分布相关。蝎子分布于世界各地,常栖息于干燥地带,我国以北方多见,如山东、河南等地。最主要的病因是人被蝎子蜇伤,蝎子毒腺内有强酸性毒液,其中含有神经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抗凝血素,毒素可注入人体,引起皮炎和中毒症状。该病暂无分型分期。蝎螫伤后蜇伤部位出现剧烈疼痛、红肿或水疱、瘀斑,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喉水肿、吞咽困难等。主要采取拔毒刺、清理冲洗伤口、冷敷、消炎止痛等综合治疗方法。蝎螫伤可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喉水肿,甚至是呼吸麻痹,若治疗不及时,将危及生命。蝎螫伤还可导致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性脱髓鞘损害为特征的周围神经病,国内较罕见。

别称

PK缺乏症

概述

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重要的组分,氧气在肺毛细血管网与红细胞结合之后,运送到全身的各处组织器官,满足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所需。随后,红细胞又会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完成气体交换的整个流程。由此可见,红细胞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

若基因突变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造成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就会导致红细胞的能量供应受到影响,难以维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发生破裂形成溶血。该病症状轻重不一,重者在新生儿时期就会发病,并波及全身各处器官,甚至有致死风险,而轻者可能终生无明显症状。自从1961年美国医学专家报告首个病例以来,世界各地已陆续发现了数百个携带该遗传病基因的家族,还有更多病例可能因为未曾就医或误诊、漏诊而尚未被发现。

绝大部分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有当父母双方都携带有致病基因时,后代才会有大约1/4的患病几率。偶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的报道。

患者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丙酮酸激酶缺乏,使得红细胞的糖代谢途径发生障碍,缺乏必要的能量发挥正常功能。这就类似于发动机出了故障,无法燃烧汽油驱动汽车前进。

一般情况下,无法维持正常功能和结构的红细胞就会被人体清除,假如患者病情严重,持续有大量异常红细胞被清除,将造成严重的贫血,并伴有黄疸等并发症。

该病患者多数自幼就有新生儿黄疸和慢性贫血,需要积极输血治疗。

随着年龄上升,患者的病情将逐渐趋于稳定,输血治疗的需求也同步下降,可能是因为部分患者陆续接受了脾切除手术,亦或是成年人的病毒感染风险显著降低。

部分重症患者长期依赖输血会损害身体健康,并增加感染风险。目前,临床推荐施行脾切除术,以减少患者对输血的需求。

无论输血还是脾脏切除,都是权宜之计,无法改变丙酮酸激酶缺乏对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不利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降低感染风险。

症状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重者在新生儿时期就会发病,并波及全身各处器官,部分基因缺陷的胎儿甚至无法存活,而轻者可能终生无明显症状。随着年龄上升,病情可能趋于稳定,成年患者一般在感染或女性怀孕时才会发生病情加重。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会引起哪些症状?

多数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儿出生后就伴有新生儿黄疸,以及轻度-重度贫血。常见各种慢性溶血性贫血的相关症状,包括:

黄疸:眼睛和皮肤黄染;

肤色苍白;

尿色橙黄或茶色;

极度疲乏,精神难以集中;

时常出现呼吸短促、心率加快;

脾脏肿大;

骨骼或关节疼痛;

在患者成年后,贫血症状将趋于稳定,但在感染或女性怀孕时,病情有可能加重。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有哪些危害?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胎儿在母亲怀孕期间就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难以存活。可能导致的问题有:

宫内发育迟缓;

胎儿水肿;

早产。

伴有明显慢性溶血性贫血症状的患者,可能会陆续出现下列问题:

胆结石:慢性溶血所生成的胆红素会致使胆结石的发生率上升。

发育延迟:部分患者还可能因为自幼体弱,运动量少,食欲不佳而导致发育延迟。

溶血危象:在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有可能引起病情突然加重,呈现更为危重的症状,例如:

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或功能衰竭;

中枢神经功能损伤;

意识障碍或休克;

严重者有致死风险。

病因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多为先天性基因突变所致,也可能继发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该病阻断了红细胞的糖代谢途径,导致红细胞缺乏能量供应,难以维持正常功能,且形态结构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使其更易于发生破裂。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丙酮酸激酶是红细胞内葡萄糖代谢产生能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葡萄糖就像是汽油,而丙酮酸激酶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它一旦出了故障,葡萄糖就难以转换成足够的能量,红细胞也很可能就此丧失正常的功能。

同时,由于葡萄糖代谢过程无法最终完成,中间产物也会在红细胞中堆积,损伤细胞的形态、结构。

人体中存在相应的淘汰机制,如果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损伤,就会被报废、清除。

一旦报废的红细胞过多,人体内的“氧气-二氧化碳”动态交换体系就会发生失衡,随后就会产生各种乏力和不适症状。

同时,过多的报废红细胞分解之后,产生的废物也可能难以及时清除,就会在人体的血管或组织中堆积,引起各种并发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主要有 2 种类型,病因如下:

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LR基因突变。

这一基因的突变状态复杂多样,目前已知的突变类型超过300种。

临床患者多为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由于突变类型多样,因此临床症状也轻重不一。

继发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常见原发病包括: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例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绝大多数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人体内的染色体均为成对编组,共有23对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指只要成对的染色体中有1条是正常的,个体就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仅作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必须2条染色体相应部位的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才会真正表现出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只有在父母双方均为丙酮酸激酶(GPI)突变基因携带者时,下一代才会有大约1/4的发病率。

哪些人可能发生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哥哥或姐姐已确诊为患者的新生儿:假如家庭里先出生的孩子已经确诊患病,那么后续新生儿就有 25% 的患病风险,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伴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

就医

假如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新生儿黄疸或伴有慢性贫血症状,最好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测和红细胞酶活性测定等一系列排查手段,可以得出最终的诊断结果,并根据病情程度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哪些情况下应及时就医?

多数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就会表现出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临床特征——慢性贫血和黄疸(皮肤或眼睛呈黄色)。由于其他先天性疾病或毒性物质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因此家长最好尽快带患儿去血液专科确诊病情,及早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开展治疗和护理,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而言,该病除慢性贫血之外再无其他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而自身根本无从预测究竟是何疾病。患者还是有必要去医院查明病因,由医生对症下药,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尽可能改善症状或维持稳定,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影响,控制病情进展风险。

就诊科室

血液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可能询问的内容包括:

正在服用的任何药物;

是否接触过有毒物质;

患者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病史。

随后,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辅助检查来鉴别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最终得出确诊结果。这些检查可能包括: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网织红细胞计数:有助确定贫血的原因。

血生化检测:测定胆红素水平,同时评估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血清铁蛋白水平: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评估红细胞的细胞膜是否出现异常。

外周血涂片:观察血液内细胞染色后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检测:鉴别可能造成溶血性贫血的具体原因。

影像学检查:观察腹部器官的病变情况,是否伴有脾脏肿大或胆结石。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

症状达到怎样的严重程度?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减轻或加重?

是否还伴有其他异常情况?

其他家庭成员是否也有类似症状?

是否未经医嘱,擅自服用某些药物?

近期的饮水和食物是否来路不明或受到污染?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症状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种情况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采用何种检查手段可以得出确诊结果?

病情是否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

是否还会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您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

日常生活和饮食应注意哪些方面?

治疗

对于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临床始终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在患者贫血严重时,医生会给予输血治疗。目前,医生一般推荐重症患者可以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脾切除术,以减少对输血的依赖性。

如何治疗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无法实现彻底根治,因此医生的治疗重点在于尽量改善溶血症状,将病情控制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围内。临床应对策略以支持治疗为主:

输血治疗

当贫血严重时,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新生儿甚至需要开展换血疗法。

祛铁治疗

长期输血可能发生铁过载,而慢性溶血本身也可能造成铁过载,这些患者都需要使用去铁胺、地拉罗司进行祛铁治疗。

脾切除术

目前,医生一般推荐长期依赖输血的重症患者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脾切除术。

脾脏相当于是红细胞的过滤器,会去除大量异常红细胞。切除脾脏后,可以有助于维持体内红细胞的数量。

不过,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存在先天性的功能缺陷,虽然脾切除可以增加细胞数量,但并不能恢复细胞功能,因此患者在某种程度上仍伴有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胆囊切除术

发生胆结石的患者可以同时切除脾脏和胆囊。

干细胞移植

有报告显示,接受干细胞移植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可以实现完全缓解。但移植过程本身存在极大的风险,对于非致死性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否有必要推行干细胞移植仍有待临床专家的深入探讨。

日常注意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应该注意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讲究个人卫生,传染病高发季做好防护,尽可能降低病原体的感染风险。

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医生或营养师指导,均衡饮食。

确保日常注意食谱中的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补充叶酸;

服用任何补剂或药物之前都要咨询医生;

不要擅自服用任何民间偏方,以免对血液系统造成更大的伤害。

开展适当的锻炼,以利于增强体质。

锻炼方式可采用散步、慢跑等方式,每天坚持锻炼 20~30 分钟;

避免剧烈运动或对抗性运动,减少创伤、出血的风险;

减少创伤的意义还在于同时降低发生感染的风险。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诱发“溶血危象”。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推荐使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洗手液;

注意饮食和餐具卫生;

外出时,尤其去医院复诊时最好戴口罩,不要接触其他传染病患者;

日常注意可以选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漱口液和鼻腔洗液,减少病原体侵入的风险。

预防

就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无论是基因突变还是血液系统疾病(例如,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所引发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都难以实现有效的预防。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替加氟胶囊的功效与作用-替加氟胶囊说明书

2023-8-3 7:57:52

药品

天麻片(汉源)的功效与作用-天麻片(汉源)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