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什么?鹅口疮怎么办?鹅口疮症状有哪些?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又称为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基因突变致使肝脏 α1-抗胰蛋白酶分泌不足及异常蓄积,进一步导致新生儿黄疸、肝硬化、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系列病变。在欧洲和北美洲地区,新生儿中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发病率约为 1/2000 ~ 1/1600。由于检测条件的制约,本病在我国的报道很少,暂无相关流行病学数据。α1-抗胰蛋白酶是一种重要的蛋白酶抑制剂,绝大部分由肝脏合成并分泌至全身,具有保护机体正常组织不受蛋白酶破坏的作用。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的基因(通常是 SERPINA1)发生突变,导致肝脏 α1-抗胰蛋白酶分泌不足且分泌的 α1-抗胰蛋白酶又会在肝细胞中异常蓄积,最终出现肺及肝脏的病变。家族成员中有此病史的人容易患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此外,饮酒、病毒感染及吸烟、粉尘刺激分别会增加本病患者发生肝脏及肺脏损伤的概率。婴儿期胆汁淤积性黄疸、进行性肝功能损害及青春期后发生的肺气肿为本病患者的主要表现。肝脏损伤的症状可表现为:巩膜及皮肤黄染、大便灰白色、腹胀、食欲差、皮肤瘙痒等;肺脏损伤的症状可表现为:咳嗽、咳痰、气急、运动耐力下降等。目前本病暂无有效根治方法,治疗上以针对肝脏及肺部病变的对症治疗为主。 α1-抗胰蛋白酶外源性静脉补充治疗是目前针对本病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肝功能衰竭时可行肝移植术,严重肺气肿可考虑行肺减容手术。本病早期症状多无特异性,且大多数医院无法进行 α1-抗胰蛋白酶含量检测,故很容易漏诊导致治疗延误。本病除了可造成严重的肝脏及肺脏疾病外,还可能导致血管性水肿、脂膜炎、老年性痴呆等疾病。这些病变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患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存在基因突变的患者不一定都会发生脏器损伤,发病与否既取决于遗传因素,也与环境因素相关(如吸烟饮酒的生活习惯、空气污染等)。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的新生儿胆汁淤积、肝硬化、肺部疾病等需考虑到本病可能并尽早确诊。

别称

雪口病

概述

鹅口疮 (thrush),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的俗称,又称雪口,是一种口腔念珠菌病 (oral candidiasis,oral candidosis),是由念珠菌 (candida) 感染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真菌病,多发生于婴儿,可出现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经药物治疗后,多数可治愈。

鹅口疮是一种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是正常人口腔常见菌,人体免疫力低下时会导致感染。

鹅口疮最常发生于婴儿、老年人等免疫力低的人群,服用抑制免疫力的药物、长期应用抗生素、癌症、艾滋病、佩戴义齿等人群发生鹅口疮的风险升高。

口疮可通过手、玩具、义齿等接触口腔传播。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绒状膜,不易剥离,还可能有疼痛、味觉减退等。

医生会检查口腔查找病损,通常还会对病损处取材以查找是否存在念珠菌。

多数鹅口疮可通过药物治愈,抗真菌药为标准治疗方法。

对可能导致鹅口疮风险升高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有利于防止复发。

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尤其是服用可能降低免疫力药物者、糖尿病患者以及佩戴义齿者,应规律刷牙和使用牙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漱口、清洁义齿、控制血糖等也有助于预防鹅口疮。

症状

儿童和成人鹅口疮有哪些症状?

初期症状可能不会被发现。儿童和成人鹅口疮主要包括以下症状:

口腔内的乳白色绒状膜,不易剥离,可以出现于舌、颊粘膜,有时会出现在上腭、牙龈和扁桃体;

轻微隆起的病损,外观呈奶酪样;

口腔黏膜发红、灼烧感或疼痛,可能严重到影响进食和吞咽;

搔刮病损时有轻微出血;

口角开裂、发红;

有烧灼痛或口干的感觉;

义齿性口炎,表现为义齿下方的黏膜发红、疼痛。

在癌症或艾滋病所致的免疫力低下患者中,鹅口腔的症状可能会非常严重,病损会累及食道,导致吞咽困难和疼痛,患者有食物被卡在咽喉的感觉。

婴儿和哺乳期女性鹅口疮有哪些症状?

婴儿患鹅口疮时口腔内会有乳白色绒状膜,且不易剥离,如果白膜极易被擦拭掉,很可能是吃奶留下的奶块而非鹅口疮。

除了口腔内有明显的病损外,婴儿患鹅口疮时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或者是哭闹、烦躁。

此外,由于鹅口疮患儿大便中会存在念珠菌,因此还可能会出现尿布疹。

婴儿还会通过哺乳将疾病传染给母亲,婴儿口腔和母亲乳房之间会反复传染。哺乳期女性乳房感染念珠菌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乳头出现异常的红色、敏感、破裂或发痒;

乳晕(注:乳头周围皮肤色素沉着较深的环形区)脱屑;

哺乳时疼痛;

乳房深部刺痛。

鹅口疮可能导致哪些并发症?

鹅口疮发生于健康人时很少会导致严重症状。但是,对于免疫力低下者,例如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或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导致严重症状。如不治疗,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全身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者,鹅口疮还会发生于食道或身体其他部位。

未治疗时,口腔念珠菌病也可能会累及其他部位,例如食道、阴道、皮肤,婴儿还可能发生尿布疹。

病因

鹅口疮是怎样发生的?

念珠菌是正常人口腔、胃肠道、呼吸道、阴道黏膜常见的一种真菌,致病力弱,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作用,通常不会引起感染。但是当某些原因导致念珠菌的毒力增强,或者是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就会发生感染。

根据临床特点,口腔念珠菌病可分为多种类型,鹅口疮是其中主要的一类,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绒状膜。

念珠菌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可经产道感染念珠菌,尤其是母亲阴道有念珠菌感染时;

健康幼童及儿童通常不易感染念珠菌,但是当其免疫力较低时,念珠菌会通过与感染者共享玩具、安抚奶嘴等途径传播,当儿童啃咬已被感染者啃咬过的物品后,就会感染念珠菌;

佩戴义齿的成人,会通过手与义齿间的接触使口腔感染念珠菌。

导致患鹅口疮风险升高的因素有哪些?

免疫力低下:婴儿和老年人免疫力低,更易患鹅口疮。有些疾病或治疗手段也会抑制人体的免疫力,例如癌症本身以及一些癌症治疗手段、器官移植及移植后应用的免疫抑制药物、艾滋病等。

糖尿病:如果糖尿病未接受治疗或者血糖控制不佳,唾液中会含有较多糖分,从而利于念珠菌生长。

贫血:贫血导致口腔念珠菌感染更容易发生。

分娩传染:母亲阴道有念珠菌感染,在分娩时可将念珠菌传染给婴儿。

怀孕:怀孕期间的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导致口腔中的菌群失调。

药物:应用一些免疫抑制剂(例如泼尼松、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时,或者大量应用抗生素使人体菌群失调,均会增加患鹅口疮的风险。

其他:例如佩戴义齿尤其是上颌牙的义齿、唾液 pH 值低下等。

哪些人群易复发鹅口疮?

对可能导致鹅口疮风险升高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有利于防止复发。如果未消除导致鹅口疮风险升高的病因,治疗后仍可能复发。以下人群中鹅口疮易复发:

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被用于与免疫有关的疾病治疗)的患者;

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佩戴义齿者;

免疫力低下者。

就医

何时应就医?

发现口腔内出现白色病损时,应立即就诊。

因为在健康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中鹅口疮较少见,因此,这类人群一旦发生鹅口疮,应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或者病因。

症状加重或治疗 7 天症状仍无改善时,应就诊。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儿科

皮肤科

如何诊断鹅口疮?

根据病损的位置,医生会建议进行不同的检查。

病损位于口腔时,医生会通过以下检查诊断:

检查口腔,寻找病损。

在病损处刮取伪膜涂片,或收集唾液培养,检查是否存在念珠菌。

必要时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查,以发现是否存在可能导致鹅口疮的其他疾病。

血常规检查常无异常。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何时出现的?持续了多久?

近期是否出现其他症状?

近期是否服用过抗生素?

是否有哮喘?如果有,是否在应用吸入性的激素类药物?

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患上该病的?

该病会传染给其他人吗?

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治疗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预防再次患病?

治疗

除少数病情极轻微的患者外,大多数鹅口疮应进行治疗以防止继续传播。多数鹅口疮可通过药物治愈。医生通常选择抗真菌药(注:导致鹅口疮发生的念珠菌为真菌的一种)进行治疗,直接外用于病损表面或口服抗真菌药,可抑制真菌生长。通常在接受药物治疗 14 天以上会缓解或痊愈,有些严重者可能需持续治疗数周。

如何治疗鹅口疮?

轻度鹅口疮

成人患者医生一般会选择含化吞服抗真菌药物,或以抗弱碱性溶液漱口,通常需治疗约 14 天。

婴儿患者,医生一般会选择在病损表面局部外用抗真菌药。

仍在母乳喂养的婴儿,其母亲可继续哺乳,医生一般会选择在乳房涂抹抗真菌软膏或弱碱性溶液。外用药物在每次哺乳后涂抹,并在下次哺乳前擦拭掉残留的药物。

婴儿的所有食具均应沸水清洗和弱碱性溶液浸泡,隔离放置和使用。

中重度鹅口疮患者,如感染已累及食道,医生一般会选择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还需外用抗真菌药,对一些严重的感染,治疗时间需持续 4 周或更长。

日常注意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规律刷牙,不共用牙刷。

对义齿消毒以避免再次感染,每餐后清洗,夜间不戴义齿入睡,而是浸泡在弱碱性溶液或假牙清洁剂中。

哺乳期女性患者应用弱碱性溶液等清洁乳头,每天清洗、更换胸罩。

注意消毒奶瓶、奶嘴、吸奶器及婴儿的玩具,并以干净的湿纱布按摩患儿口腔。

少食酸甜食品,或进食酸甜食品后及时漱口,减少唾液 pH 的降低。

预防

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维护口腔卫生,减少食物中糖分的摄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如何预防鹅口疮?

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可用弱碱性溶液漱口。

遵循医生指导刷牙或使用牙线,注意口腔卫生。

每餐后摘下义齿并进行清洁,每天晚上摘下义齿清洗后浸泡于弱碱性溶液或假牙清洁剂中。

定期到口腔科就诊进行口腔检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以及佩戴义齿者。

注意饮食,限制食物中的糖分和酸性。

糖尿病患者应维持较好的血糖控制水平。

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念珠菌感染。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扶元补正 冬季五大按摩区

2023-9-10 23:23:44

保健

不宜吃粗粮的6大人群

2023-9-13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