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雪口病
概述
鹅口疮 (thrush),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的俗称,又称雪口,是一种口腔念珠菌病 (oral candidiasis,oral candidosis),是由念珠菌 (candida) 感染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真菌病,多发生于婴儿,可出现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经药物治疗后,多数可治愈。
鹅口疮是一种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是正常人口腔常见菌,人体免疫力低下时会导致感染。
鹅口疮最常发生于婴儿、老年人等免疫力低的人群,服用抑制免疫力的药物、长期应用抗生素、癌症、艾滋病、佩戴义齿等人群发生鹅口疮的风险升高。
口疮可通过手、玩具、义齿等接触口腔传播。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绒状膜,不易剥离,还可能有疼痛、味觉减退等。
医生会检查口腔查找病损,通常还会对病损处取材以查找是否存在念珠菌。
多数鹅口疮可通过药物治愈,抗真菌药为标准治疗方法。
对可能导致鹅口疮风险升高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有利于防止复发。
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尤其是服用可能降低免疫力药物者、糖尿病患者以及佩戴义齿者,应规律刷牙和使用牙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漱口、清洁义齿、控制血糖等也有助于预防鹅口疮。
症状
儿童和成人鹅口疮有哪些症状?
初期症状可能不会被发现。儿童和成人鹅口疮主要包括以下症状:
口腔内的乳白色绒状膜,不易剥离,可以出现于舌、颊粘膜,有时会出现在上腭、牙龈和扁桃体;
轻微隆起的病损,外观呈奶酪样;
口腔黏膜发红、灼烧感或疼痛,可能严重到影响进食和吞咽;
搔刮病损时有轻微出血;
口角开裂、发红;
有烧灼痛或口干的感觉;
义齿性口炎,表现为义齿下方的黏膜发红、疼痛。
在癌症或艾滋病所致的免疫力低下患者中,鹅口腔的症状可能会非常严重,病损会累及食道,导致吞咽困难和疼痛,患者有食物被卡在咽喉的感觉。
婴儿和哺乳期女性鹅口疮有哪些症状?
婴儿患鹅口疮时口腔内会有乳白色绒状膜,且不易剥离,如果白膜极易被擦拭掉,很可能是吃奶留下的奶块而非鹅口疮。
除了口腔内有明显的病损外,婴儿患鹅口疮时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或者是哭闹、烦躁。
此外,由于鹅口疮患儿大便中会存在念珠菌,因此还可能会出现尿布疹。
婴儿还会通过哺乳将疾病传染给母亲,婴儿口腔和母亲乳房之间会反复传染。哺乳期女性乳房感染念珠菌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乳头出现异常的红色、敏感、破裂或发痒;
乳晕(注:乳头周围皮肤色素沉着较深的环形区)脱屑;
哺乳时疼痛;
乳房深部刺痛。
鹅口疮可能导致哪些并发症?
鹅口疮发生于健康人时很少会导致严重症状。但是,对于免疫力低下者,例如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或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导致严重症状。如不治疗,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全身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者,鹅口疮还会发生于食道或身体其他部位。
未治疗时,口腔念珠菌病也可能会累及其他部位,例如食道、阴道、皮肤,婴儿还可能发生尿布疹。
病因
鹅口疮是怎样发生的?
念珠菌是正常人口腔、胃肠道、呼吸道、阴道黏膜常见的一种真菌,致病力弱,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作用,通常不会引起感染。但是当某些原因导致念珠菌的毒力增强,或者是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就会发生感染。
根据临床特点,口腔念珠菌病可分为多种类型,鹅口疮是其中主要的一类,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绒状膜。
念珠菌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可经产道感染念珠菌,尤其是母亲阴道有念珠菌感染时;
健康幼童及儿童通常不易感染念珠菌,但是当其免疫力较低时,念珠菌会通过与感染者共享玩具、安抚奶嘴等途径传播,当儿童啃咬已被感染者啃咬过的物品后,就会感染念珠菌;
佩戴义齿的成人,会通过手与义齿间的接触使口腔感染念珠菌。
导致患鹅口疮风险升高的因素有哪些?
免疫力低下:婴儿和老年人免疫力低,更易患鹅口疮。有些疾病或治疗手段也会抑制人体的免疫力,例如癌症本身以及一些癌症治疗手段、器官移植及移植后应用的免疫抑制药物、艾滋病等。
糖尿病:如果糖尿病未接受治疗或者血糖控制不佳,唾液中会含有较多糖分,从而利于念珠菌生长。
贫血:贫血导致口腔念珠菌感染更容易发生。
分娩传染:母亲阴道有念珠菌感染,在分娩时可将念珠菌传染给婴儿。
怀孕:怀孕期间的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导致口腔中的菌群失调。
药物:应用一些免疫抑制剂(例如泼尼松、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时,或者大量应用抗生素使人体菌群失调,均会增加患鹅口疮的风险。
其他:例如佩戴义齿尤其是上颌牙的义齿、唾液 pH 值低下等。
哪些人群易复发鹅口疮?
对可能导致鹅口疮风险升高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有利于防止复发。如果未消除导致鹅口疮风险升高的病因,治疗后仍可能复发。以下人群中鹅口疮易复发:
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被用于与免疫有关的疾病治疗)的患者;
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佩戴义齿者;
免疫力低下者。
就医
何时应就医?
发现口腔内出现白色病损时,应立即就诊。
因为在健康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中鹅口疮较少见,因此,这类人群一旦发生鹅口疮,应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或者病因。
症状加重或治疗 7 天症状仍无改善时,应就诊。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儿科
皮肤科
如何诊断鹅口疮?
根据病损的位置,医生会建议进行不同的检查。
病损位于口腔时,医生会通过以下检查诊断:
检查口腔,寻找病损。
在病损处刮取伪膜涂片,或收集唾液培养,检查是否存在念珠菌。
必要时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查,以发现是否存在可能导致鹅口疮的其他疾病。
血常规检查常无异常。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何时出现的?持续了多久?
近期是否出现其他症状?
近期是否服用过抗生素?
是否有哮喘?如果有,是否在应用吸入性的激素类药物?
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患上该病的?
该病会传染给其他人吗?
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治疗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预防再次患病?
治疗
除少数病情极轻微的患者外,大多数鹅口疮应进行治疗以防止继续传播。多数鹅口疮可通过药物治愈。医生通常选择抗真菌药(注:导致鹅口疮发生的念珠菌为真菌的一种)进行治疗,直接外用于病损表面或口服抗真菌药,可抑制真菌生长。通常在接受药物治疗 14 天以上会缓解或痊愈,有些严重者可能需持续治疗数周。
如何治疗鹅口疮?
轻度鹅口疮
成人患者医生一般会选择含化吞服抗真菌药物,或以抗弱碱性溶液漱口,通常需治疗约 14 天。
婴儿患者,医生一般会选择在病损表面局部外用抗真菌药。
仍在母乳喂养的婴儿,其母亲可继续哺乳,医生一般会选择在乳房涂抹抗真菌软膏或弱碱性溶液。外用药物在每次哺乳后涂抹,并在下次哺乳前擦拭掉残留的药物。
婴儿的所有食具均应沸水清洗和弱碱性溶液浸泡,隔离放置和使用。
中重度鹅口疮患者,如感染已累及食道,医生一般会选择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还需外用抗真菌药,对一些严重的感染,治疗时间需持续 4 周或更长。
日常注意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规律刷牙,不共用牙刷。
对义齿消毒以避免再次感染,每餐后清洗,夜间不戴义齿入睡,而是浸泡在弱碱性溶液或假牙清洁剂中。
哺乳期女性患者应用弱碱性溶液等清洁乳头,每天清洗、更换胸罩。
注意消毒奶瓶、奶嘴、吸奶器及婴儿的玩具,并以干净的湿纱布按摩患儿口腔。
少食酸甜食品,或进食酸甜食品后及时漱口,减少唾液 pH 的降低。
预防
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维护口腔卫生,减少食物中糖分的摄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如何预防鹅口疮?
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可用弱碱性溶液漱口。
遵循医生指导刷牙或使用牙线,注意口腔卫生。
每餐后摘下义齿并进行清洁,每天晚上摘下义齿清洗后浸泡于弱碱性溶液或假牙清洁剂中。
定期到口腔科就诊进行口腔检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以及佩戴义齿者。
注意饮食,限制食物中的糖分和酸性。
糖尿病患者应维持较好的血糖控制水平。
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念珠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