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是什么?儿童抽动障碍怎么办?儿童抽动障碍症状有哪些?

口腔颌面部烧伤是一种常见烧伤病,烧伤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部以及眼、耳、鼻、口等器官。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每年约有 1100 万烧伤患者,其中 90% 烧伤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面颈部常暴露在外,易受到各种烧伤侵害,研究显示约 50% 的烧伤累及该部位。年龄大的人比较容易发生头面部烧伤,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头面部烧伤。口腔颌面部可因各种火焰、过热物体、过热液体或一些化学物质而烧伤。有研究表明,火焰伤、电击伤、烹调和火灾是最容易引发头面部烧伤的危险因素。严重口腔颌面部烧伤可导致面部畸形、五官损伤,并伴严重心理和社交障碍,甚至威胁生命。根据烧伤深度,分为 Ⅰ 度烧伤、Ⅱ 度烧伤和 Ⅲ 度烧伤三种类型。Ⅰ 度烧伤后伤口红肿、干燥、疼痛,无水泡;Ⅱ 度烧伤后起水泡;Ⅲ 度烧伤常形成焦痂。烧伤后,伤处有多量的渗液,患者面部水肿,伤后 48 小时达最高峰。常影响呼吸,引发面部畸形和五官功能障碍。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处理及时得当。难点在于严重口腔颌面部烧伤常需进一步整形治疗,整形治疗次数多,难度大,要求高。口腔颌面部烧伤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面部畸形和五官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除机体生理损伤,还容易导致严重精神创伤。面部烧伤整形缺乏统一分型和评价标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修复技术参差不齐,存在治疗不当、甚至二次损伤的情况。

概述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多数起病于学龄期,但学龄前期并不少见,低于 5 岁发病者可达 40%。运动抽动常在 7 岁前发病,发声抽动发声较晚,多在 11 岁以前发生。国外报道的儿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接近 3%,6~18 岁儿童中 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的患病率约 0.8%。男性学龄儿童患病危险性最高,男女患病比率为 3∶1~4∶1。

TD 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者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TD 分为短暂性、慢性和 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三种类型。

主要表现为抽动症状(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并伴有共患病(半数患儿共患一种或多种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品行障碍、暴怒发作等)。

治疗首先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即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通常是治疗的靶症状,对于轻度 TD 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密切观察;中重度 TD 患儿,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

抽动症状本身可能导致患儿社交障碍;而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等,可进一步增加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症状

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两类,有时二者不易区分。

儿童抽动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儿童抽动障碍的常见症状包括:

运动抽动

此类抽动包括突发异常动作,可仅为轻度(单纯性运动抽动)或较为极端(复杂性运动抽动)。运动抽动包括:

眨眼;

短暂地扮鬼脸,好像是在生气或感到疼痛;

耸肩;

甩头;

步态奇怪;

怪异地踢腿、跳跃或活动身体;

抓挠;

做出猥亵性手势。

发声抽动

这会让患者发出异常且没有意义或听似怪异的声音、词汇或短语,比如:

清嗓、呼噜音或其他噪音;

咒骂;

重复词语或短语(包括重复他人的说话内容)。

儿童抽动障碍病可能引起哪些共患病?

儿童抽动障碍半数患儿共患 1 种或多种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品行障碍、暴怒发作等。

病因

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公认的观点是,由社会和环境因素与多种遗传异常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所致。这种抽动障碍可能是由纹状体-丘脑-皮质(中脑边缘)脊髓系统紊乱引起的运动和边缘系统去抑制化。

儿童抽动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研究已证实,遗传因素与抽动障碍发生有关,但遗传方式不清。

神经生化异常:抽动障碍可能存在脑内神经递质系统中的 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紊乱。

脑结构或功能异常: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与抽动障碍的发生有关。

心理因素: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或者引起儿童紧张、焦虑情绪的原因都可能诱发抽动症状,或使抽动症状加重。

免疫因素:研究显示,患者的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儿童抽动障碍?

大多数患者的双系传递(从父母双方遗传)非常明显,也就是说,父母双方任意一方曾有过抽动障碍,子女出现抽动障碍的可能性会较普通人群高。尽管进行了大量遗传研究,但尚未发现单一或多重儿童抽动障碍致病基因。

有报道,产前母亲吸烟可能增加孩子出现抽动障碍的风险。

就医

孩子出现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的抽动症状时,应提起警惕。这种抽动症状可以受意志控制在短时间内暂时不发生,但却不能较长时间地控制。存在心理刺激、情绪紧张、学习压力大、患躯体疾病或其他应激情况时,发作较频繁,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运动抽动

眨眼;

短暂地扮鬼脸,好像是在生气或感到疼痛;

耸肩;

甩头;

步态奇怪;

怪异地踢腿、跳跃或活动身体;

抓挠;

做出猥亵性手势。

发声抽动

患者发出异常且没有意义或听似怪异的声音、词汇或短语,比如:

清嗓、呼噜音或其他噪音;

咒骂;

重复词语或短语(包括重复他人的说话内容)。

建议就诊科室

儿童心理医学科

儿童发育与行为医学科

儿童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抽动障碍?

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精神检查;但有时为了鉴别诊断,可能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检查。

可选择的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神经影像、心理测验及实验室检查,目的在于评估共患病及排除其他疾病。TD 的辅助检查结果一般无特征性异常,仅少数 TD 患儿可有非特异性改变,如脑电图检查发现少数 TD 患儿背景慢化或不对称等,主要有助于鉴别癫痫发作;头颅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在于排除基底核等部位有无器质性病变;心理测验有助于判别共患病。评估抽动严重程度可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等进行量化评定,其 TD 严重程度判定标准:YGTSS 总分 50 分属重度。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儿具体的抽动症状如何?持续多久?

症状加重或者减轻的诱因是什么?

有没有相关疾病的家族史及相关共患病的精神行为表现?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询问患儿是否必须用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家庭成员需要做哪些配合?

治疗

治疗前应首先确定治疗的靶症状,即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通常是治疗的靶症状,而有些患儿治疗的靶症状是共患病症状,如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药物治疗

对于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至重度 TD 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 受体激动剂以及其他药物等。药物治疗要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舒必利、硫必利、可乐定、阿立哌唑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TD 的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 18 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 TD 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者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日常注意

对 TD 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均要支持患儿。

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

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

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

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

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目前并没有确切的预防措施。但已经诊断为抽动障碍的患儿应及时就医,同时,正确认识和合理用药值得提倡。合理和及时的治疗能减少共患病的发生、减轻给患儿带来的进一步的伤害。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三磷酸腺苷二钠的功效与作用-三磷酸腺苷二钠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二十五味珍珠丸的功效与作用-二十五味珍珠丸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