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植物固醇血症,豆固醇血症
概述
谷固醇血症(Sitosterolemia)又称植物固醇血症或豆固醇血症(phytosterolemi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脂质代谢异常疾病[1]。过量植物固醇被吸收后,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因子,促进泡沫细胞和斑块的形成。治疗原则以降低血浆中植物固醇含量为主。
谷固醇血症(Sitosterolemia)又称植物固醇血症或豆固醇血症(phytosterolemi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脂质代谢异常疾病。
致病机制为 ABCG5 或 ABCG8 基因突变导致谷固醇、豆固醇蓄积无法排出,引起植物固醇含量极度升高。
谷固醇血症的主要症状为肌腱或皮下的多发性黄瘤、动脉粥样硬化、早发性冠心病和关节炎等。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降低血浆中植物固醇含量为主。
基因 ABCG5 突变和基因 ABCG8 突变导致的谷固醇血症发病率分别为 1/260 万和 1/36 万[2]。
早发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本病患者死亡的主因,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预后。
症状
谷固醇血症有哪些症状?
跟腱、肘关节、膝关节处的皮肤黄瘤;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乏力;
面色苍白;
皮肤出血;
关节痛、关节炎;
脾大;
转氨酶升高。
病因
谷固醇血症的致病基因为 ATP 结合盒(ATP binding cassette,ABC)转录体家族的两个成员 ABCG5 和 ABCG8 的纯合突变或复杂杂合突变,导致植物固醇的过度吸收和排泄减少,引起植物固醇含量极度升高,可达正常值的 50~200 倍[3][4]。
就医
临床观察和身体检查有助于识别上述明显谷固醇血症的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血液检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谷固醇、豆固醇、菜油固醇、双氢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
血细胞形态检查:口型红细胞增多、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减少。
病理诊断:皮下结节镜下表现为大量的组织细胞吞噬脂质成分,形成泡沫细胞。
血清植物固醇谱分析:患者血液谷固醇、豆固醇浓度显著增高。
基因检测:ABCG5 或 ABCG8 基因检测。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常发性关节痛、关节炎。
就诊科室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谷固醇血症?
该病的诊断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与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检查中可发现巨大血小板与口形红细胞,疑诊。
查体:脾肿大、皮肤黄瘤、早发心血管疾病,疑诊。
家族检查:父母多为近亲婚配,疑诊。
基因检测:检测 ABCG5 和 ABCG8 基因,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出现跟腱、肘关节、膝关节处的皮肤黄瘤?若有,出现多久了?
是否患有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患者有关节痛、关节炎吗?
患者是否常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症状?
家人是否有相关病史?
你或你的家人是否做过相应的遗传咨询?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谷固醇血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我需要做更多检查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有副作用吗?
这种病会有治愈的希望吗?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
我的家人需要做相关基因检测吗?
这病会影响结婚生育吗?
治疗
治疗原则:以降低血浆中植物固醇含量为主。
降低血浆中植物固醇含量:
严格控制饮食,减少日常饮食中植物固醇和胆固醇的摄入。
使用药物可以减少肠道对固醇类物质的吸收(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胆汁酸螯合剂-考来烯胺)。
肝移植:可使肝脏有能力排出多余的植物固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日常注意
预后:早发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本病患者死亡的主因,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
规律锻炼。运动有助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以制定一份定期锻炼的计划,并长期坚持。
尽量多了解谷固醇血症,这有助于高效治疗和正确用药。
严格的饮食控制,减少日常注意饮食中植物固醇和胆固醇的摄入。比如,橄榄油、蔬菜、小麦和坚果应避免食用;海鱼和海带等海产品、巧克力以及谷物尽量少吃。患者可以使用精加工的大米来代替谷物摄入。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多与病友及医生交流病情。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预防
避免近亲结婚,有谷固醇血症家族史者生育前可进行遗传咨询。
对于患者兄弟、父母和家族成员,应进行血脂测定、基因分析及遗传咨询。
健康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
积极配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进行适当的锻炼可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