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结肠炎是什么?坏死性结肠炎怎么办?坏死性结肠炎症状有哪些?

由肝硬化或其它原因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胃部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性病变。该病暂无普通人群发病率,门静脉高压患者患该病几率为 20%~75%;肝硬化患者患该病几率为 35%~80%。该病发病的原因目前机制不明,但是与肝硬化、门静脉主干、脾静脉或肝静脉阻塞有关。该病分轻度和重度,轻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指内镜下黏膜仅可见蛇皮样改变;而重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为内镜下可见红色斑样出血征,伴或不伴有蛇皮样改变。轻者无自觉症状,重者表现为少量呕血、黑便、少数上消化道大出血。通过降低门脉压力药物改善门静脉高压状态;同时可采用血管介入术-经颈静脉肝内媒体分流(TIPS),或外科门-体分流术、脾动脉栓塞术等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可导致上腹部隐痛、患缺铁性贫血,如发生大出血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等。患者术后饮食以清淡优质蛋白为主,禁粗糙、辛辣及坚硬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遵医嘱予乳果糖帮助通便。

别称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坏死性结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概述

坏死性结肠炎,又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获得性(非先天性,而是后天因素所致)坏死性肠道疾病(以引起肠道坏死为特征),病情进展迅速,常累及回肠、结肠[1]。

该病多发生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 1.5 公斤的新生儿发病率可达 6%~10%[2];近十几年来,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感染、肠粘膜缺氧缺血、摄入高渗乳及高渗溶液(主要指渗透压过高的配方乳以及药物)有关[3]。

常于出生后 2~12 天发病,起初常有体温时高时低、呼吸间断停顿、心动过缓等全身表现,多出现腹胀、呕吐、便血及腹泻症状。患儿可表现为腹部肠形(即腹部鼓胀现象,外形为长短不一的肠管)、腹壁发红、腹部压痛等[3]。

治疗以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为主,出现腹膜炎时应考虑手术,肠穿孔时应立即手术治疗[3]。

若治疗不及时,坏死性结肠炎可发展导致脓毒血症、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3],可导致呼吸困难、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而危及生命[1]。

该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同时伴有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这两大特征性表现者,其死亡率高达 86%[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儿预后的关键[1]。

症状

腹胀、呕吐和便血是坏死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除了这些胃肠道症状,患儿还常出现全身中毒的表现,比如体温不稳、呼吸不规律、心动过缓等,患儿可并发脓毒血症、肠穿孔、腹膜炎,可因呼吸困难、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而危及生命[3]。

坏死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全身中毒症状:主要是肠道细菌感染所致,可引发脓毒血症、腹膜炎、肠穿孔、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患儿表现生命体征各指标的异常,包括体温不稳、呼吸不规律、心动过缓等。

胃肠道症状:该病可导致肠粘膜坏死,肠壁积气、出血及坏死,由此引发腹胀、呕吐和便血等胃肠道症状。

坏死性结肠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坏死性结肠炎的好发部位为回肠远端及近端升结肠,严重者可累及全胃肠道。发病初期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可同时或随后逐渐出现各种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并发脓毒血症、肠穿孔、腹膜炎等,重症患儿死亡率较高。

脓毒血症: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往称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患儿病情往往凶险,病死率高。

肠穿孔:当坏死范围增加到肠壁全层时,可导致肠穿孔。

腹膜炎:主要由肠穿孔患儿粪瘘污染腹腔而引起。

感染性休克:感染持续加重难以控制,危及患儿生命。

病因

坏死性结肠炎多发生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感染、肠粘膜缺氧缺血、摄入高渗乳及高渗溶液有关[3]。

坏死性结肠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因为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致病微生物及外界其他破坏因素的能力弱,所以胃肠道容易受到损伤而发病。

感染: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对肠道粘膜造成损伤;肠道内有些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肠胀气,会加重肠道损伤。除了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也会引发该病。

肠粘膜缺氧缺血:胎儿窒息、严重心肺疾病、低体重、红细胞增多症(该病红细胞携氧能力差,导致血液供氧不足)等情况下,机体供氧不足,导致肠粘膜缺氧缺血。

摄入高渗乳及高渗溶液:主要指渗透压过高的配方乳以及药物在肠道中时,会因渗透作用从血管中吸入大量水分,导致肠道血流灌注不足而损伤肠粘膜;此外,这些高渗物质也会直接损伤未成熟的肠粘膜。

哪些人容易患坏死性结肠炎?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属于坏死性结肠炎最好发的人群。

合并脓毒血症或肠道感染的新生儿: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均有可能发病。

出现缺氧状况的新生儿:比如出生时发生窒息、合并严重心肺疾病、合并红细胞增多症等。

就医

坏死性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肠道坏死性疾病,进展快、致死率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患儿预后非常关键[1]。因此,一旦出现前述可疑症状,就要及时就医,不可在家观察或自我检测,以免延误疾病诊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体温、呼吸、心跳异常:发病起始即可出现这些症状。

腹胀:表现为腹部膨隆。

呕吐:表现为反复吐奶、吐水。

便血。

腹泻。

该病多见于出生 2~12 天的幼儿,其对各种症状无法描述,而是单纯表现为哭闹,故对于不明原因持续哭闹不止的幼儿,均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腹胀突然消失:此时要高度怀疑发生肠穿孔,肠腔内的胀气自穿孔处排出。此时要进行紧急手术治疗。

患儿哭闹突然加剧或突然减弱:症状骤然加重会导致患儿哭闹突然加剧,而患儿哭闹突然减弱甚至消失则可能是因为患儿发生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威胁生命的情况,此时患儿已无力哭闹。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小儿外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坏死性结肠炎?

同时具备上述全身中毒症状、胃肠道表现,且腹部X线显示肠梗阻和肠壁积气者,即可明确诊断[2]。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腹部 X 线平片检查:是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肠壁囊样积气和门静脉充气是该病特征性的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彩超,因操作简便、无辐射危害、敏感性高等优点,近年来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1]。

其他:大便潜血及培养、血常规及培养、血气分析等抽血化验项目对病情判定非常重要[3]。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家属)哪些问题?

最早发现孩子有异常是什么时候?那时候是孩子出生第几天?

目前都发现有哪些症状?

孩子是不是早产?出生时体重有多少斤?

孩子出生时有没有发生缺氧、窒息的情况?

患者(家属)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孩子目前能确诊是坏死性结肠炎吗?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是先天遗传的吗?

在确诊之前需要做哪些治疗?

如果确诊是这个病,需要怎样治疗?

这个病好不好治?需要做手术吗?

治愈后该病会不会复发?

治疗

坏死性结肠炎的治疗以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为主,出现腹膜炎时要考虑手术,肠穿孔时要立即手术治疗[3]。

治疗方法

禁食、胃肠减压:疑似该病的患儿要禁食 3 天,确诊病例 7~10 天,重症者要 14 天甚至更长[3]。禁食期间要插入鼻胃管行胃肠减压。

抗感染: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疗程通常为疑似患儿用 3 天、确诊病例用 7~10 天、重症患儿最少用 14 天[3]。

对症支持治疗:补液、营养支持;出现休克时积极抗休克治疗。

外科治疗:当患儿高度怀疑并发胰腺炎时,可考虑手术治疗(通常为腹膜引流术);当并发肠穿孔时,应立即手术治疗(通常为肠切除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同时伴有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这两大特征性表现者,其死亡率高达 86%[3]。

若不及时治疗,坏死性结肠炎各症状会逐渐加重,可并发脓毒血症、肠穿孔、腹膜炎,患儿因呼吸困难、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而危及生命,死亡率高;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病情、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进而减少并发症出现、降低死亡率[1]。

日常注意

对于坏死性结肠炎患儿及其家长来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是最重要的日常注意事项。

禁食期间:不可让患儿吃任何食物(包括零食和水、奶)。

恢复饮食过程中:要从水开始,再喂糖水、稀释奶,根据病情逐渐增加稀释奶浓度,直至正常喂养[3]。

患儿有任何病情变化要及时告知医生、护士。

预防

研究证实,母乳喂养和肠道菌群调节在预防坏死性结肠炎方面有重要价值。

母乳喂养:母乳含有配方奶粉中没有的多种免疫物质,可促进新生儿肠道成熟及增强免疫力[4]。但对于出生时体重极低的幼儿,早期应微量喂养,不宜增奶过快[1]。

肠道菌群调节:研究表明,新生儿在早期适当补充双歧杆菌,坏死性结肠炎发生率明显降低,严重程度减轻[5]。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消风止痒颗粒(不养)的功效与作用-消风止痒颗粒(不养)说明书

2023-8-3 0:11:30

保健

肝癌有哪些症状 久咳不愈或是肝癌

2023-9-4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