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抽搐
概述
惊厥(convulsion)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危重病症[1]。惊厥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暂时性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根据是否发热,惊厥可以分为热性惊厥和无热惊厥,小儿 63% 的惊厥伴有发热,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在 5 岁以下小儿中,大约 2%~3% 曾有过热性惊厥[4]。
惊厥的发生是由于脑部或各种全身性疾病的某种原因,导致脑细胞功能紊乱,脑内的一些神经元兴奋性过高,神经元突然大量异常放电的结果。
热性惊厥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发病原因包括颅内感染、癫痫、创伤、中毒等。
惊厥的症状包括全身或局部的肌肉抽搐、眼球凝视、眼球上翻等。呼吸肌抽搐可以导致憋气、口唇发紫等。严重抽搐可以导致舌咬伤、肌肉关节损伤、跌倒外伤等[4]。
惊厥发作每次几秒到几分钟不等,通常在 5~10 分钟以内[4]。
如果严重持续惊厥,或频繁惊厥中间清醒期的没有持续超过 30 分钟的话,就叫做惊厥持续状态[3]。
惊厥属于小儿急症,若不及时诊断及恰当处理,可能给发育中的大脑或其他脏器的功能造成不可逆损害,导致严重后果[4]。
处理惊厥时,应争取时间,及时治疗,并及早查明惊厥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防止再次发生惊厥,造成缺氧性脑损伤和后遗症[4]。
在家中需要注意惊厥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另外,需要遵医嘱定时服药。
症状
惊厥有哪些症状?
发作时全身或局部的肌肉突然发生抽搐[4]。
局部抽搐多以面部(特别是眼睑和口唇)和拇指抽搐为突出的表现[4]。
双眼球常出现凝视、发直或上翻,瞳孔扩大[4]。
咽喉肌抽搐可以导致口吐白沫、喉头痰响,甚至窒息[4]。
呼吸肌抽搐可以导致憋气(摒气)、口唇发紫、缺氧[4]。
膀胱、直肠肌、腹肌抽搐,可以导致大小便失禁[4]。
严重抽搐可以导致舌咬伤、肌肉关节损伤、跌倒外伤等[4]。
有些患者还伴有暂时性的瘫痪[4]。
新生儿惊厥发作往往表现不典型,可以表现为轻微的局部抽搐,例如凝视、眼球歪斜、眼睑颤动、面肌抽搐、呼吸不规则等。由于幅度轻微,表现不典型,因此常常容易被忽视[4]。
惊厥发作每次几秒到几分钟不等,通常在 5~10 分钟以内[4]。一些患者发作后肌肉软弱无力、嗜睡甚至醒后仍然感觉乏力[4]。如果严重持续惊厥,或频繁惊厥中间的清醒期没有持续超过 30 分钟,称为惊厥持续状态[4]。
惊厥有哪些危害?
惊厥属于小儿急症,若不及时诊断及恰当处理,可能给发育中的大脑或其他脏器的功能,造成不可逆损害,导致严重后果[4]。
病因
惊厥的发生是由于脑部或各种全身性疾病的某种原因,导致脑细胞功能紊乱,脑内的一些神经元兴奋性过高,神经元突然大量异常放电的结果。
小儿比成人更容易发生惊厥,原因是小儿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育不成熟,神经兴奋性高,兴奋后容易扩散到整个大脑,引起惊厥。导致小儿惊厥的原因很多,但是大体上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4]。
惊厥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感染性疾病
多为热性惊厥(有发热的惊厥),可以分为颅内和颅外感染性疾病两大类。
颅内感染性疾病: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结核、颅内静脉窦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脑寄生虫病、霉菌性脑膜炎等[4]。
颅外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各种重型肺炎)、消化道感染(例如各种细菌性、病毒性胃肠炎)、泌尿道感染(例如急性肾盂肾炎)、全身性感染和传染病(例如败血症、破伤风、麻疹、猩红热、伤寒等)[4]。
非感染性疾病
大多数患儿表现为无发热的惊厥,可以分为颅内和颅外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
颅内非感染性疾病:例如癫痫、颅脑创伤(例如产伤、手术)、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中枢神经系统遗传病、脱髓鞘疾病。
颅外非感染性疾病:例如中毒(蛇毒、白果、农药、杀鼠药、药物等中毒)、各种原因的脑缺氧、低血糖、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维生素 B6 缺乏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惊厥的易感因素?
热性惊厥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幼年时患过热性惊厥的父母,其子女患热性惊厥的概率是一般人群的 3.5 ~4.4 倍[4]。
就医
何时应就诊?
出现下述提示惊厥的表现时,应考虑就诊:
全身或局部的肌肉突然发生抽搐[4]。
局部抽搐多以面部(特别是眼睑和口唇)和拇指抽搐为突出的表现[4]。
双眼球常出现凝视、发直或上翻,瞳孔扩大[4]。
就诊科室
儿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惊厥的?
惊厥的评估和诊断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采集病史:包括询问惊厥症状的出现时间、症状特点、是否有意识不清、伴随哪些症状。医生还会详细询问患儿出生时的情况、有没有智力障碍和发育异常。另外会询问有没有惊厥的家族史、服药史、外伤史、感染史[3]。
体格检查:在全面体检的基础上,重点检查神经系统[3]。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3]。
脑脊液检查:病因不明的惊厥,特别是伴有发热和神经系统表现,或怀疑有颅内感染时,需要做腰穿检查脑脊液[3]。
影像学检查:怀疑有脑部病变时,可以作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便明确诊断[3]。
医生可能会问的问题?
有哪些异常的症状?
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最近有没有感染或发烧的情况?
哪些情况能改善这些症状?
哪些情况会恶化这些症状?
有没有惊厥的家族史?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服用过哪些药物,效果怎么样?
需要咨询医生的问题?
我的这些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的病情严重吗,会不会越来越差?
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您推荐怎么治疗?
这些治疗会出现什么副作用?
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如果治疗没有效果,我该怎么办?
治疗
惊厥治疗的原则是尽快控制发作、处理伴发情况、明确惊厥原因、预防惊厥复发[6]。由于导致惊厥的原因非常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明确病因。因此,处理惊厥首先是进行对症治疗,控制发作,尽量使病情稳定。同时,医生会尽量寻找惊厥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比如治疗导致惊厥的感染性疾病、低钙血症、维生素 B6 缺乏和破伤风等[5]。预防惊厥的复发同样重要,一般通过服用抗癫痫药物来预防复发[3]。
惊厥的预后取决于导致惊厥的病因,绝大多数热性惊厥患者的预后良好,多数热性惊厥患儿在首次发作后,以后不再有发作。热性惊厥的复发率大约是 30%~40%[6][7]。
对症治疗[3]
止痉药物:如果惊厥发作超过 5 分钟,医生一般会选择安定静脉注射。如果不能通过静脉用药的话,医生可能采取水合氯醛灌肠。在进行以上治疗的同时或随后,医生可能会应用止痉作用强而持久的药物,如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这些治疗的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控制惊厥发作。止痉药物应用越早,控制惊厥的成功率越高。
退热药物:对于高热的患者,医生会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可以使用退热药等治疗,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停用。
防治脑水肿:由于严重的惊厥,尤其是反复发生惊厥时,常常会继发脑水肿,而脑水肿可以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医生可能会加用 20% 甘露醇脱水,待脑水肿明显改善后停用甘露醇。
病因治疗[3]
感染性疾病:医生一般会使用抗感染药物。脑内细菌感染需要使用容易进入脑内的广谱抗生素。
低钙血症:血钙过低引起的惊厥,需要补充 5% 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直到血钙恢复正常。
维生素 B6 缺乏:静脉注射或口服维生素 B6。
破伤风:为了中和人体内的破伤风毒素,医生一般会给予破伤风抗毒素。另外,需要清洁创口,对新生儿脐带残端进行消毒,以便清除破伤风毒素的来源。
应用抗癫痫药物
对于需要应用抗癫痫药物的儿童,先由一种药物开始[3]。
坚持不间断地规律服药,以便保证有效的血液药物浓度[3]。
待完全控制发作后至少 3 年、脑电图恢复正常至少 2 年,才能将抗癫痫药物逐渐减量,减药过程半年至 2 年。要防止突然停药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为了减少癫痫复发,总疗程一般在 3~5 年以上[3]。
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时,需要关注毒副作用[3]。
日常注意
在家中需要注意惊厥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另外,需要遵医嘱定时服药。
生活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出现惊厥发作时,患儿应该取侧半卧位。家属应立即松开患儿衣领、轻扶肢体,避免关节损伤和摔倒。
频繁惊厥时,家属可以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患儿上下磨牙之间,避免患儿咬伤自己。当牙关紧闭时,切忌硬性撬开牙关。
将患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唾液或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惊厥后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时,家属可以为患儿做人工呼吸。
如果发作超过 5 分钟或发作后意识不清,应该尽快就医[2][3]。
遵医嘱定时服药,如服用抗癫痫药物。
预防
如果有热性惊厥复发风险或发生癫痫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考虑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比如苯巴比妥和丙戊酸。用药前需要权衡药物预防复发的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2]。
惊厥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导致惊厥的原因,例如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结核、癫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