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P5’N缺乏症
概述
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重要的组分,吸入肺部的氧气只有与红细胞结合之后,才能运送到全身的各处组织器官,满足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所需。随后,红细胞又会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完成气体交换的整个流程。由此可见,红细胞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
当由于基因突变、铅中毒或其他疾病造成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Pyrimidine 5’-nucleotidase deficiency),红细胞的嘧啶代谢过程将会受到阻碍,并在细胞内不断累积,进而导致其破裂,发生溶血。一般情况下,该病症状轻微,甚至难以察觉,即使是临床就诊的患者绝大多数也只是表现为轻~中度贫血。自从1974年美国医学专家报告首个病例以来,世界各地已陆续发现了超过100例患者,而更多的病例很可能是因为未曾就医或临床误诊而未被发现。
遗传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有当父母双方都携带有致病基因时,后代才会有大约 1/4 的患病几率。
获得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的高危因素包括铅中毒、β 地中海贫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患者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红细胞的嘧啶代谢途径受到阻碍,无用的废物难以分解、排出,必然影响细胞整体的正常运转。
根据病例统计显示,该病症状轻重不一,相当部分甚至可能未曾察觉。其中重症患者很少见,在需要就诊治疗的患者中也仅为10%左右。
基因突变致病者无法实现根治,但一般病情稳定,无需长期依赖输血。只有在突发严重贫血时,偶尔需要输血。但少数重症患者则可能有必要接受脾切除术,以减少对输血的依赖性。
无论输血还是脾脏切除,都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嘧啶代谢途径受阻对红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的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降低感染风险。
症状
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患者多数症状轻微,甚至可能自身都未曾察觉。在接受诊治的患者中,临床特征以慢性贫血、黄疸、脾脏肿大为主。日常病情稳定可控,仅在感染或女性怀孕时有所加重,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会引起哪些症状?
部分遗传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患儿出生后就伴有新生儿黄疸。
患者发生明显症状而就诊的年龄范围从新生儿到老年人都有,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就诊患者以轻度~中度贫血为主,其中仅有大约 10% 的重症患者。
患者常见各种慢性溶血性贫血的相关症状,包括:
肤色苍白;
黄疸:眼睛和皮肤黄染;
尿色橙黄或茶色;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缺乏精力,容易疲乏;
时常发生呼吸短促、心率加快;
感染或女性怀孕时,病情可能加重。
部分遗传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患儿出生后就伴有新生儿黄疸。
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有哪些危害?
伴有明显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将会出现下列问题:
胆结石:慢性溶血所生成的胆红素会致使胆结石的发生率上升。
肝、脾肿大:脾脏肿大者更为多见。
溶血危象:在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有可能引起病情突然加重,呈现更为危重的症状,例如:
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或功能衰竭;
中枢神经功能损伤;
意识障碍或休克;
严重者有致死风险。
病因
遗传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先天性的基因突变所致;获得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的诱因则是铅中毒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红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嘧啶核苷酸难以正常代谢,作为一种无用的废物在细胞内逐渐累积,最终损害了细胞的正常结构或功能。
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成熟红细胞需要把嘧啶核苷酸分解、排出
红细胞的正常寿命是 100~120 天。人体内的红细胞总数基本保持动态平衡,不断有红细胞衰老、报废,也不断有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在成熟后,分化、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嘧啶核苷酸就不再有用,需要通过嘧啶 5’-核苷酸酶将其分解、排出。
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红细胞垃圾处理厂的故障
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患者就是红细胞的垃圾处理厂发生了故障,难以及时、有效的清理细胞内的废物。当垃圾遍布细胞时,必然影响其整体的结构和功能。
出现问题的红细胞往往难逃报废的命运,在体内循环过程中一般会通过脾脏清除。
大量异常红细胞需要报废,会引发 2 方面的问题:
太多红细胞报废,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就会失衡,即发生溶血性贫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体内各处器官供氧不足。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春节期间的快递公司人手不足。
另一方面,大量报废红细胞可能堆积在脾脏。破裂的红细胞还可能释放出各种细胞成分,当超出人体正常代谢的上限时,就会在体内堆积,引起各种并发症。
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的常见类型:
遗传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P5’N1 基因突变
临床需要长期诊治的多数为此类患者。
这个基因存在几十种突变类型,可能造成患者症状轻重不一。
获得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的主要病因:
重金属中毒,例如铅中毒;
血液系统疾病,例如 β 地中海贫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遗传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人体内的染色体均为成对编组,共有 23 对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指只要成对的染色体中有 1 条是正常的,个体就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仅作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必须 2 条染色体相应部位的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才会真正表现出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只有在父母双方均为嘧啶 5’-核苷酸酶(P5’N1)突变基因携带者时,下一代才会有大约 1/4 的发病率。
哪些人可能发生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
哥哥或姐姐已确诊为患者的新生儿:假如家庭里先出生的孩子已经确诊患病,那么后续新生儿就有 25% 的患病风险,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伴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例如 β 地中海贫血,白血病。
发生重金属中毒的患者:例如铅中毒。
就医
假如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新生儿黄疸或伴有慢性贫血症状,最好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测和红细胞酶活性测定等一系列排查手段,可以得出最终的诊断结果,并根据病情程度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哪些情况下应及时就医?
重症患者在婴儿期就会表现出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的临床特征——贫血和黄疸(皮肤或眼睛呈黄色)。由于其他先天性疾病或毒性物质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因此家长最好尽快带患儿去血液专科确诊病情,及早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开展治疗和护理,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而言,该病除慢性贫血之外再无其他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而自身根本无从预测究竟是何疾病。患者还是有必要去医院查明病因,由医生对症下药,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尽可能改善症状或维持稳定,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影响,控制病情进展风险。
就诊科室
血液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
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可能询问的内容包括:
正在服用的任何药物;
是否接触过有毒物质;
患者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病史。
随后,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辅助检查来鉴别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最终得出确诊结果。这些检查可能包括: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网织红细胞计数:有助确定贫血的原因。
血生化检测:测定胆红素水平,同时评估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血清铁蛋白水平: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评估红细胞的细胞膜是否出现异常。
外周血涂片:观察血液内细胞染色后的形态特征,该病患者常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虽然并非特异性指标,但可以给后续筛查指明方向。
细胞核苷酸光谱吸收比值:评估细胞内是否存在嘧啶聚积,作为临床判断的特异性指标。
红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检测:鉴别可能造成溶血性贫血的具体原因。
血液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以便发现铅中毒情况。
影像学检查:观察腹部器官的病变情况,是否伴有脾脏肿大或胆结石。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
症状达到怎样的严重程度?
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减轻或加重?
是否还伴有其他异常情况?
其他家庭成员是否也有类似症状?
是否未经医嘱,擅自服用某些药物?
近期的饮水和食物是否来路不明或受到污染?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症状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情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采用何种检查手段可以得出确诊结果?
病情是否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
是否还会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您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
日常生活和饮食应注意哪些方面?
治疗
对于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临床始终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但因其病情轻微,通常患者无需接受长期的输血治疗。只有在感染或女性怀孕诱发严重贫血时,才有必要输血。医生一般不推荐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因为目前的证据并未表明能够实现广泛的临床获益。
如何治疗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
该病目前无法根治。多数患者一般病情稳定,无需采取特殊的治疗措施。因此,临床医生多采用支持治疗的策略:
输血治疗:当感染、女性怀孕引起严重贫血时,医生会给患者输血治疗。
脾切除术:目前,医生一般不推荐患者接受脾切除术。仅有部分长期依赖输血治疗的重症患者可能有必要切除脾脏,以减少输血的需求。
脾脏相当于是红细胞的过滤器,会去除大量异常红细胞。切除脾脏后,可以有助于维持重症患者体内红细胞的数量。
不过,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存在先天性的功能缺陷,虽然脾切除可以增加细胞数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恢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因此患者在某种程度上仍伴有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祛铁治疗:长期输血的患者可能发生铁过载,而慢性溶血本身也可能造成铁过载,这些患者都需要使用去铁胺、地拉罗司进行祛铁治疗。
胆囊切除术:重症患者可伴发胆结石,可以将脾脏和胆囊同时切除。
日常注意
在日常注意生活中,患者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降低感染风险。
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患者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医生或营养师指导,均衡饮食:
确保日常注意食谱中的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补充叶酸;
服用任何补剂或药物之前都要咨询医生;
不要擅自服用任何民间偏方,以免对血液系统造成更大的伤害。
开展适当的锻炼,以利于增强体质:
锻炼方式可采用散步、慢跑等方式,每天坚持锻炼 20~30 分钟;
避免剧烈运动或对抗性运动,减少创伤、出血的风险;
减少创伤的意义还在于同时降低发生感染的风险。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诱发“溶血危象”: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推荐使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洗手液;
注意饮食和餐具卫生;
外出时,尤其去医院复诊时最好戴口罩,不要接触其他传染病患者;
日常注意可以选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漱口液和鼻腔洗液,减少病原体侵入的风险。
预防
遗传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基因缺陷所致,个体无法预防其发生。血液系统疾病所诱发的获得性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也难以预防。只有重金属中毒致病可以通过尽快排出毒素,加强防护措施得以有效预防。
如何预防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
遗传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由于 P5’N1 基因发生各种类型的基因突变所致,因此就个体而言无法预防其发生,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体健康,避免贫血急性加重。
获得性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的病因包括重金属中毒和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例如β地中海贫血或白血病诱发的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往往也难以预防。
至于重金属中毒引起的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只要尽快排出毒素,做好防护措施,就能有效防治。
最主要的重金属中毒高危人群是矿山、化工、冶金厂的职工,此类职业暴露只要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防护措施,就可以有效预防发病。
一旦发现重金属中毒,则应该及早治疗,尽快排出毒素,以免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餐具、食品,还是家装材料都务必从正规渠道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