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先天性皮肤缺陷症,皮肤再生不良
概述
皮肤发育不全是先天性的,即患儿出生时即存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内表皮、真皮或者直到皮下组织的先天性缺损。
本病是一种罕见的新生儿疾病,发病率约为 0.5/10000 至 1/10000 活产儿,男女比例约 7∶5。
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病因均无定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母亲怀孕期间服用某些药物或者宫内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 2 型感染)、母亲怀孕期间羊膜黏连及子宫内压力较高、胎儿在子宫内受到损伤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不少家族发病的病例报道,说明本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根据 Frieden 分类法,将皮肤发育不良分为 9 型:
1 型为单纯性头皮先天性皮肤缺损;
2 型为头皮先天性缺损伴短肢畸形;
3 型为头皮先天性皮肤缺损伴表皮痣;
4 型为先天性皮肤缺损伴皮肤发育不良;
5 型为先天性皮肤缺损伴纸样胎儿;
6 型为先天性皮肤缺损并大疱表皮松解;
7 型为致畸因子引起的先天性皮肤缺损;
8 型为宫内感染致先天性皮肤缺损;
9 型为伴先天性皮肤缺损畸形综合征。
患儿出生时皮肤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缺失,缺损程度深度不一,境界清楚。可以仅有表皮缺失,也可以有真皮及皮下组织部分或全部缺失。大部分患儿的皮肤损害发生在头皮,通常在头顶部,以矢状缝附近居多,部分患儿出现在四肢,少部分患儿累及躯干。皮肤缺损面积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
在婴幼儿时期应仔细护理和控制继发感染,后期可由整形外科进行手术植皮。
个别类型伴有肢体畸形可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少数可合并脑积水、消化道畸形、颅骨缺失等,可继发脑膜炎、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情况,危及患儿生命。
开展优生优育、产前诊断和治疗,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症状
皮肤发育不良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患儿出生时即出现的边界清楚的皮肤缺损,是本病的最典型表现。
皮肤缺损部位红色肿块,底部粗糙。
底部为红色的厚壁大疱。
皮肤缺损的形状不规则,可呈圆形,也可呈细长、三角或星形的皮肤局部或全层缺失。
皮肤伤口愈合缓慢、反复结痂。
头皮异常扩张的血管。
大面积剥脱的表皮。
其他的发育异常:如肢体的环状挛缩,先天性缺肢。
皮肤发育不良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皮肤感染
继发性脑膜炎
继发性脑出血
继发性营养不良
病因
皮肤发育不良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母亲孕期接触某些药物、宫内感染、宫内局部压力性坏死、高龄产妇、宫内创伤等因素有关。
皮肤发育不良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25%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有少数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母亲孕期接触某些药物:如可卡因、海洛因、甲巯咪唑、米索前列醇、甲氨蝶呤、他巴唑、丙戊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
宫内局部压力性坏死:母亲怀孕期间发生羊膜粘连、子宫内压力较高,导致胎儿皮肤局部压力过大,出现坏死。
高龄产妇:大龄孕妇出现胎儿畸形的比例会升高。
宫内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 2 型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出现畸形。
宫内创伤:胎儿在子宫内受到创伤,导致皮肤出现缺损。
哪些人容易患皮肤发育不良?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皮肤发育不良:
男性:虽然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都可能发生,但该病更多见于男性患儿。
母亲为高龄产妇。
遗传性家族史:如家族中有其他人患有该疾病,则出现本病可能性较大。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皮肤发育不良:
母亲孕期接触某些药物:如甲巯咪唑、米索前列醇、甲氨蝶呤、他巴唑、丙戊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母亲孕期出现宫内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 2 型感染。
母亲孕期剧烈运动:母亲孕期经常参加一些极为剧烈的运动,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宫内创伤,发病风险增高。
母亲宫内压高: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
母亲非法使用毒品:如可卡因、海洛因。
母亲怀孕期间未进行产前检查。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婴幼儿出生时即出现皮肤缺损。
皮肤损害面积较大。
皮肤缺损部位在头部、躯干等重要脏器所在位置。
伴发肢体、面部等其他畸形。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皮肤缺损数目多,且面积较大,可能出现严重的皮肤感染。
若皮肤缺损位于头部,伴颅骨缺失或脑膨出,需谨防出现脑出血或脑膜炎等。
若伴发消化道畸形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危及生命,需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皮肤发育不良?
当医生怀疑皮肤发育不良时,将通过视诊、触诊、B 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及触诊:医生可通过观察皮肤缺损的情况来判断皮肤缺损的程度。患儿需要暴露皮肤缺损部位。医生在行双手消毒后,以手指或掌面触诊,在此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不适,但要尽量放松,配合医生操作。
B 超检查:用于检查皮损大小、深度以及深层组织有无缺损。患者需要平躺,暴露皮肤缺损部位,用超声探头接触皮肤损害区域。
CT 和核磁共振:用于检查有无颅内畸形,以及皮肤、颅骨缺损和矢状窦之间的关系。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皮肤损害是如何出现的?
皮肤损害出现多久了?
家里其他人是否有类似情况?
母亲怀孕期间有吃什么药?
母亲怀孕期间是否出现宫内感染?
分娩期间,孩子有没有产伤?
母亲分娩时有没有使用产钳?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本病严重吗?会不会遗传?
有没有其他的后遗症?
应该怎么治疗?有哪些治疗方式?
治疗费用如何?
后续应该怎么护理?
治疗
在婴儿期应仔细护理和控制继发皮肤感染,后期可由整形外科手术植皮。
手术治疗
植皮手术:在自身健康皮肤处取下一部分皮肤,用来覆盖皮肤缺损的区域,手术后,皮肤缺损部位周边会有缝合的印记,取皮的部位会留有瘢痕。
颅骨修补术:目的是使皮肤闭合,避免感染、出血等风险。若是严重的颅骨缺失、矢状窦暴露,神经外科医生会评估缺损情况,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
其他治疗方法
暴露治疗:即使皮肤缺损区域暴露,不用任何治疗。缺损面积较小时可采用这种方式。皮肤缺损可自行愈合。
包扎治疗:日常使用抗菌敷料包扎治疗,保持伤口充分湿润,早期每天换药一次,后期定期换药直到伤口愈合。可以辅以湿润烧伤膏包扎,促进伤口愈合。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接受正规治疗,如皮肤损害小且无其他并发症,患儿可痊愈;若患儿伴随严重发育畸形,治疗难度大。
患儿如果不及时治疗,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甚至还会出现皮肤反复感染的风险。合并其他严重发育畸形的患儿,若不治疗可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日常注意事项:保持皮肤缺损部位干燥,清洁,每日可用碘伏消毒预防皮肤感染。避免皮肤损害区域受到外伤。
植皮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水泡等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开始后 1 周内出现,如不良反应严重(如皮肤红肿、水泡、移植皮片颜色改变等),应及时告知医生。
复查:植皮术后,患者应每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植皮皮瓣的生长情况。
饮食:
植皮术后:术后 1~3 天需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稀粥等),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馄饨、汤饭等),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
非手术治疗者:日常注意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有助于皮肤修复。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孕期避免接触致畸药物,如甲巯咪唑、米索前列醇、甲氨蝶呤、他巴唑、丙戊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孕期避免接触可能致畸的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 2 型。
孕期避免剧烈运动。
孕期监测血压。孕期正常血压范围是收缩压(高压)在 90~140 mmHg 之间,舒张压(低压)在 60~90 mmHg 之间。
孕期避免接触毒品。
孕期完善产前检查。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优生优育,避免高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