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是什么?脐疝怎么办?脐疝症状有哪些?

在胃切除术后,由于长期的营养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营养不良、体重降低等症状,称为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不同的营养元素的吸收不良发生率不一样,但目前无具体的发生率报道。主要发生在胃切除术后,胃肠道的其他病因会加剧影响营养的吸收。节食减肥、慢性胆囊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等患者容易出现此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消瘦、营养不良、贫血等。行抗生素抗菌治疗,补充维生素促进营养元素的吸收,补充消化酶促进食物消化;药物治疗无效者或者合并其他胃切除术的并发症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是胃切除术后远期的并发症,主要的危害是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症等并发症,经过药物治疗后,总体的预后良好。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发生率存在影响,手术前需要全面的评估选择影响小的手术方式。

别称

脐凸

概述

脐疝(Umbilical hernia)又称脐凸,俗称气肚脐,是自脐部突出的疝,是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脐疝一般包括胎儿脐疝、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三种类型,后两种类型较常见,尤其是婴儿脐疝,发病率较高。

儿童发生脐疝与脐部发育不全、剪断脐带后疤痕组织薄弱、腹内压增高有关。成人一般是由于后天因素导致腹内压增高所致,少数是由于婴儿时期脐疝的继续或再发。

脐部肿块(脐部局限性突起)是脐疝最重要的症状,并且用手指压迫肿块时,肿块很容易回复到腹腔内。婴幼儿患者一般无其他不适症状;成人患者可伴有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若发生疝嵌顿,会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护理不当的患者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肠梗阻、肠坏死、难复性疝等。

如果出现脐疝相关症状,最好及时就医。医生一般根据症状,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医生会建议做超声检查、腹部 X 线检查,以更进一步了解病情。

对于婴幼儿来说,可以保守治疗,多数可自愈;如已逾 2 岁而仍未愈合,发生嵌顿、有疝内容物坏死者,或者疝口直径过大等,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成人来讲,脐疝一旦出现,须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对脐疝患儿,家长应注意从饮食、生活、观察脐疝情况等各方面进行护理,以促进早日康复。成人患者应注意避免增加腹压增高的因素,注意保持脐部清洁等。

婴幼儿脐疝一般属于先天形成,无法很好地预防,但采取一定措施,如保持脐部清洁、消除增加腹压的因素等,可防止疝环进一步扩大,促进愈合。对成人来说,尽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是预防的关键,比如控制体重、减少妊娠次数、积极防治腹水和腹内巨大肿瘤等。

症状

脐部肿块(脐部局限性突起)是脐疝最重要的症状,并且用手指压迫肿块时,肿块很容易回复到腹腔内。婴幼儿患者一般无其他不适症状;成人患者可伴有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若发生疝嵌顿,会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脐疝有哪些症状?

脐疝的常见症状包括:

脐部局限性突起,其特点是:

皮肤颜色正常;

隆起的肿物大多如拇指头大小,质软;还有的直径小一点,只有蚕豆粒大小;大的脐疝则可像一个乒乓球[1];

安静地平卧时,脐部隆起并不明显;

当站立、运动、哭闹等腹内压增高时,脐部突起明显,包块的直径一般可以达到 1~3 厘米,往往在洗澡或换衣服的时候容易被发现;

用手指压迫突出部,肿块很容易回复到腹腔内,有时还可以听到咕噜噜的声音;

如果把手指伸入脐孔,可以很清晰地摸到脐疝的边缘。

婴幼儿患者一般无痛苦;有些婴幼儿患者可因局部膨胀而有不适感。

成人患者可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等症状[3]。

有些患者可发生疝嵌顿,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脐疝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护理不当的脐疝患者,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感染:由于脐部凸出过高,如护理不当,衣物或其他物品易于摩擦损伤脐部,可导致感染等。

肠梗阻、肠坏死:脐疝偶尔会发生疝嵌顿。若嵌顿物为肠管时,可发生肠梗阻、肠坏死。

肠瘘:疝嵌顿严重时可发生肠瘘,患者腹壁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瘘口,一些肠内容物如肠液、气体、食物等,会从瘘口排出。

难复性疝:成人脐疝早期是可复性疝,但若不积极治疗,随后可能会逐渐发展为难复性疝,甚至发生嵌顿或绞窄(出来的组织出现缺血情况)。

病因

儿童发生脐疝与脐部发育不全、剪断脐带后疤痕组织薄弱、腹内压增高有关。成人一般是由于后天一些因素导致腹内压增高所致,少数是由于婴儿时期脐疝的继续或再发。

脐疝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4][7]?

婴幼儿发生脐疝的原因——

在胎儿时期,脐带从腹壁穿过,脐部的腹壁成了先天最为薄弱的地方,部分婴儿出生后,脐部发育不全,肚子上的脐环部位没有完全闭合;

有的婴儿在出生时脐带被剪断后,脐部的瘢痕组织恢复不好,疤痕组织薄弱,不够坚固;

腹内压增高:婴儿若经常啼哭、便秘、腹泻等,导致腹内压增高;

在上述病因存在下,腹腔内肠管或大网膜通过薄弱的脐环或脐部缺损处向外突出,形成脐疝。

成人发生脐疝的原因——

一般认为是由于后天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存在,如肥胖、腹水、多次妊娠、慢性便秘、前列腺增生、慢性咳嗽、腹内巨大肿瘤等;

少数是由于婴儿时期脐疝的继续或再发,由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结缔组织薄弱引起。

婴儿和成人脐疝的关系尚不明确,因为仅有极少数发生脐疝的成人在儿童时出现过症状。

脐疝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年龄:多发于出生后 40 天左右的婴幼儿,早产儿尤易发生,且男童是女童的 10 倍。

腹内压增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当发现脐部异常,明显突出体表,如拇指大,甚至像乒乓球一样;

脐疝周围发生肿胀、触痛或颜色变化;

出现腹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有的婴幼儿脐疝虽可自愈,但若经常啼哭、腹泻、便秘等,易致病情反复或加重病情;

成人脐疝不可自愈,且可继续增大,存在嵌顿的风险,故应积极就医治疗[2]。

就诊科室

儿科

普通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脐疝?

医生一般根据症状,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即可诊断脐疝。

对于诊断起来较困难的,或者脐疝情况较严重的,必要时医生会建议做一些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脐血管等组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病情。

腹部 X 线片或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可了解有无肠梗阻现象。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脐部异常的?

怀孕期间的饮食、营养状况大致是怎样的?

孩子有没有经常哭闹的情况?

近期有没有腹泻、便秘情况?

是否患有腹内肿瘤疾病?

有无便秘、前列腺增生、便秘、慢性咳嗽等疾病?

小时候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生过几个孩子?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病与怀孕期间的饮食、活动等有关吗?

脐疝会遗传吗?

推荐什么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

能治好吗?

治疗多久会改善?

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会影响脐部的美观吗?

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吗?

治好后还有可能会复发吗?

治疗

对于婴幼儿来说,无论脐环大小,没有特殊情况下,均应积极早期处理,以加速脐孔的闭合,促使脐疝自愈,避免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对于成人来讲,脐疝一旦出现,必须积极治疗,手术是最合理的治疗手段。

非手术治疗[1]

正常情况下生后 18 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脐疝在 1 厘米以下者,绝大多数到 1 岁左右随腹肌发育,疝孔逐渐闭合而自愈。期间,可采取一些方法压迫疝囊,使其不能膨出,促使其早日闭合。比较常见的方法有——

硬币法:取一元硬币 1 枚,用酒精消毒处理后,用医用棉花覆盖于硬币两面,以单层医用纱布包裹后,以胶布固定。当孩子安静时,最好在入浴后,操 我们以左手拇指指腹压迫其疝内容物,使其回纳,指腹深入脐孔内,可清楚触到脐环边缘,右手将压迫板盖住脐部,取出左手固定压迫板,用透气、多孔、低敏胶带,以十字交叉法固定于脐周。每天更换粘贴部位 1 次,不可间断。如因沐浴,便溺污染,需立即更换。胶带粘贴部位的胶痕,可先用棉签擦拭,再以温水毛巾清洁。

乒乓球法:取松紧带 1 根,宽 4~5 厘米,长 40~50 厘米,用粘贴布缝合于松紧带两端粘结对应处;将乒乓球切成两半,取一半,用两层纱布包裹后,将切开面缝合于松紧带约 1/3 处,保证松紧带连接处相对较厚,使用时连接处在腹侧壁。让婴儿仰卧位,暴露腹部,回纳疝块后,将松紧带上乒乓球凸面对准脐部,围绕婴儿身体水平缠绕一圈,调整松紧合适后粘牢松紧带即可。

疝气带疗法:包括加压疝气带和普通疝气带。

普通疝气带:是当前常见的婴儿脐疝治疗方法,包括有腰带式的疝气带和 T 型疝气带,通过布条或者弹性钢条对腹肌进行压迫,增加腹肌力量,以阻止疝突出。

加压疝气带:是一种新型的婴儿脐疝治疗方法,通过腰带式方形布片对腹肌进行勒紧加压,通过疝气球对疝环腹壁缺损处进行加压,起到阻止疝内容物突出的作用,同时依靠腰带、胯下带和腹壁带等进行有效固定,防止在婴儿运动、哭闹和咳嗽时移位。加压疝气带的疝气球内还可以放置药物,发挥一定的药效作用。

手术治疗[3][4]

目前手术方法包括三大类:单纯缝合修补、开放补片修补、腹腔镜技术。

单纯缝合修补术:目前多用简单的间断缝合或八字缝合。

脐疝横切口修补术:一种传统的修补术,是治疗成人脐疝的基础术式。

脐疝直切口修补术:亦是脐疝的一种传统修补手术。

脐疝的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复发率低、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保持皮肤美观等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此术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老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是治疗老年人脐疝的比较好的手术方式。目前应用于脐疝无张力修补术的补片有多种,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酯、生物补片等。常用的手术方式有:

前置人工材料的修补术:包括肌前置人工材料修补术(Onlay 修补法)和肌后筋膜前或腹膜前补片修补法(Sublay 修补法);

腹腔镜脐疝修补法(IPOM 修补法);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直肌后间隙成人脐疝修补术。

其他治疗

因腹水、腹内巨大肿瘤引起的脐疝,必须首先治疗原发病。

日常注意

对患有脐疝的婴儿,家长在护理时要细心、有耐心,以促进早日康复。

多喂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食用不易消化、易造成便秘的食物。

准时喂哺,及时更换尿布,注意冷暖,及时增减衣物。

必须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婴儿尿布应兜在脐部药贴下方,不与药贴接触,避免小便污染而造成感染。

尽量减少哭闹、屏气等。

当哭闹、咳嗽、大便时,家长应注意按压脐部,防止脐疝膨出[6]。

及时预防和治疗婴儿咳喘、皮肤湿疹等病症。

婴儿皮肤异常娇嫩,应选用优质的胶布,以防过敏及皮肤损伤。更换、揭去腹部的胶布时,动作应轻柔,以防表皮撕脱伤。可边撕边用棉签抵住皮肤。

若脐疝直径在 4~6 厘米,可用 2 枚硬币加压包扎,待症状好转后再改为 1 枚硬币加压。

严密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及时更换敷贴,放松脐部皮肤。

如果脐疝周围发生肿胀、触痛或颜色变化,尤其是还有呕吐、疼痛等现象,就应该立刻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成人脐疝患者主要是注意下列几点[5]:

术后保持脐部清洁, 防止切口血肿及感染。

避免增加腹压增高的因素:

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者应积极应用食疗或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术后用无纺布腹带进行捆扎,减轻腹壁张力,降低腹部压力;

咳嗽时,用双手按压手术切口两侧并向中下方施加压力,以减轻咳嗽引起的切口疼痛,促进切口愈合;

预防和治疗一切会造成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腹水、腹内肿瘤等,防止复发。

积极加强基础疾病治疗,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病等。

预防

婴幼儿脐疝一般属于先天形成,无法很好地预防,但采取一定措施,可防止疝环进一步扩大,促进愈合。对成人来说,尽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是预防的关键。

出生后,注意保持新生儿脐部清洁、干燥,防止污染。可使用脐兜防止脐疝的形成。

消除增加腹压的因素,是预防脐疝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比如——

定时、定量给婴儿喝水、果汁或菜汁等,保持大便通畅;

加强对婴儿的必要照料,减少哭闹;

适时加减衣物,避免感冒,防止呼吸道感染等;

如有感冒、咳嗽、便秘等疾病,及时治疗;

在哭闹或便秘时,用手压住脐环,防止疝环进一步扩大。

脐部疝出时可用手指将脐疝回纳,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硬质的薄片,垫于脐部,外用纱布紧扎。也可使用弹性腹带法,在脐部戴腹带,通常白天佩戴,夜睡时松下,并常调节松紧度,以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可保证婴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对于脐环偏小,又爱哭闹,屡发脐疝嵌顿的婴儿,可试用胶布粘贴法,以加速脐孔闭合,一般 1~2 周更换 1 次,可连续贴用 3~6 月。此法最好由医生操作或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成人要注意减肥,控制体重;女性尽量减少妊娠次数;积极防治腹水、腹内巨大肿瘤等疾病。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磷霉素钙片的功效与作用-磷霉素钙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保健

拉肚子查艾滋 患艾滋病会拉肚子吗

2023-9-25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