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粪性便秘是什么?胎粪性便秘怎么办?胎粪性便秘症状有哪些?

羊膜带综合征,是指在妊娠过程中羊膜因自发性或医源性破裂,羊膜部分或全部回缩形成的异常带样结构,使胚胎或胎儿与羊膜带粘连、束缚、压迫、缠绕胎儿,引起胎儿变成畸形或肢体截断的一组复合畸形;常见受累部位是头部、躯干和四肢;畸形种类多样,由手、足或指(趾)小的畸形到多发的全身的复杂畸形。羊膜带综合征在活产儿中的发病率约为 0.78‰,因羊膜带可引起约 1.78% 的胎儿自然流产,因此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羊膜带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其病因假说有外因论、内因论、血管论;主要与羊膜早破有关,羊膜早破可出现在妊娠的任何时间。而孕早期口服避孕药、腹部外伤、孕前盆腔炎病史、孕早期阴道流血及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史等是羊膜带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羊膜带综合征所造成的畸形分 3 大类:肢体畸形,颅裂面裂及腹壁缺损。本病在妊娠期间孕妇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羊水亦无明显减少,子宫增长速度正常。一般通过产检发现。羊膜带综合征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治疗关键点是羊膜带松解术应选择在较早孕周实施,即在皮肤伤口为无瘢痕愈合期时(孕 24 周前胎儿)。治疗难点在于羊膜带综合征致胎死宫内或合并严重脏器畸形者,应及早终止妊娠。羊膜带综合征具有发病率低、散发性等特点,孕早期较难检出;羊膜早破发生时间越早,胎儿畸形越重,其畸形表现多种多样,从简单的环形缩窄到复杂的多器官损伤,甚至胎儿死亡。一些早期的羊膜带综合征造成的比较简单的胎儿畸形,可以通过宫内手术加以矫正,使受累肢体得以摆脱羊膜带束缚,恢复正常发育。

别称

胎粪延迟排出,胎粪栓塞

概述

胎粪性便秘多为非器质性病变,多数新生儿因胎粪稠厚,积聚在乙状结肠及直肠内,出生 24~48 小时后仍然没有开始排便,出现一过性低位肠梗阻症状。

此处无详细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病因是由于稠厚的胎粪积聚而形成粪塞。肌张力低下的早产儿或孕妇产前用过量麻醉剂或硫酸镁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致病原因可以将其分为 3 型。第一型是肌张力低下的早产儿;第二型是孕妇产前用过量麻醉剂或硫酸镁引起;第三型是患有呼吸窘迫、颅脑损伤、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巨结肠等病的新生儿。

本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拒绝吃奶、腹胀及呕吐,呕吐物呈黄绿色或粪便状,腹壁可见肠型,并可触及粪块。

本病主要是通过等渗温盐水灌肠或者用甘油或开塞露注入肛门进行治疗。

本病可导致肠梗阻,可造成新生儿呕吐、腹胀、拒绝吃奶,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孕妇产前用麻醉剂或硫酸镁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生产后半小时内喂母乳,防止脱水,加强新生儿日常护理。

症状

胎粪性便秘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胎粪排出时间延迟,新生儿表现为烦躁不安、拒绝吃奶、腹胀及呕吐,呕吐物是黄绿色或粪便状,腹壁可见肠型,并且能触及到粪块。

胎粪性便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胎粪性便秘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部肿胀:这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的症状,当粪便积聚在肠道中无法排出的时间越长,婴儿的肚子鼓起越大。

拒绝吃奶:肚子胀引起的疼痛让婴儿哭闹不止,由于肚子里的粪便排不出去,无法吃奶。

呕吐频繁:肠道内垃圾过多,而婴儿的胃部比较小,就会通过食管返回到嘴里,出现频繁呕吐的情况,呕吐物大多是黄绿色或粪便的形状。

胎粪性便秘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肠梗阻

呕吐不止

拒绝吃奶

睡眠不足

免疫力下降

病因

胎粪性便秘最主要的病因包括:稠厚的胎粪积聚在乙状结肠及直肠内无法排出,而形成粪便阻塞;其次病因包括:肌张力低下的早产儿或者母亲产前用麻醉剂或硫酸镁的新生儿,另外,患呼吸窘迫、颅脑损伤、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巨结肠等病的新生儿也有可能发病。

胎粪性便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排便延迟:新生儿出生后 48 小时没有排便,稠厚的胎粪秘结形成粪便堵塞。

早产儿:早产导致新生儿肌张力低下。

母体因素:母亲产前用麻醉剂或硫酸镁。

疾病:患呼吸窘迫、颅脑损伤、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巨结肠等病的新生儿。

哪些人容易患胎粪性便秘?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胎粪性便秘:

新生儿:出生后 24~48 小时仍然没有大便过的婴儿。

肌张力低下的早产儿。

遗传病史: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兄弟姐妹中有得过这种病的。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胎粪性便秘:

使用药物:孕妇在生产前使用了过量的麻醉剂或硫酸镁。

饮食不健康:新生儿出生后没有及时的喂母乳,导致体内缺水。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胎粪延迟排出:婴儿出生 24~48 小时还没有大便过,肚子肿胀的像小皮球。

明显反应:如果婴儿出现哭闹、睡眠较少、拒绝吃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呼吸困难,逐渐加重;

持续性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或有粪便的形状;

腹部有包块。

建议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胎粪性便秘?

当医生怀疑是胎粪性便秘时,可以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新生儿出生 48 小时后仍然没有排便的症状,用生理盐水灌肠后缓解,然后进行血常规、血电解质、腹部 X 光片及 B 超等检查,在排除其它肠道器质性病变后就可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医生询问新生儿家人,妈妈在生产前有没有使用过量的麻醉剂或硫酸镁。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兄弟姐妹中有没有得过这种病的。目的是排除母亲使用过量麻醉剂和家族史这两个危险因素。

视诊及触诊:医生通过腹部视诊和触诊,作用是通过观察腹壁上是否能看见肠子的轮廓,肛门指检是否能摸到粪块,来确定是否有肠梗阻表现。

电解质检查:当水电解质紊乱时,应该检查血钠、钾、氯、钙、镁和 pH 值等,该项检查为抽血检查,作用是通过指标观察体内水、电解质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盐水灌肠:使用硫酸钡进行灌肠,通过造影检查,作用是观察腹部有没有包块,是否为肠梗阻表现。

影像学检查:腹部 X 光片检查,有辐射影响,作用是可观察腹腔内是否有粪便积;B 超检查,无辐射影响,作用是能看见腹腔内是否有干结的粪栓,以达到确诊的目的。

甲状腺功能测定:此项检查为抽血检查,测定血清 T3、T4、TSH 水平,可以排除有没有甲状腺功能低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新生儿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出生后多久开始排便?

孕妇产前有没有用过麻醉剂或硫酸镁?

新生儿是否患有某些疾病?

新生儿出生后多久开始母乳喂养?

之前有没有接受过其它治疗?

患儿有无药物过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新生儿会得这种病?

这种病好治吗,费用需要多少?

治疗好后会不会有什么后遗症?

治疗这种病需要住院吗?

治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治疗好以后要注意些什么?

这种病以后会不会复发?

治疗

本病主要是通过等渗温盐水灌肠或者用甘油或开塞露注入肛门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排便药:如用等渗温盐水灌肠,还可以用甘油或者开塞露注入肛门,促进堵塞在肠道的粪便排出,等到有大量粪便排出来之后,肿胀的肚子会明显变小,新生儿开始喝奶,哭闹停止。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胎粪会一直积聚在肠道里,新生儿的肚子胀的像个小皮球,大便排不出来,新生儿就会吃不下东西,饥饿和肚子不舒服,会引起新生儿不停的哭闹、呕吐,甚至会威胁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堵塞在肠道里的粪便全部排了出来,腹胀消失,新生儿的肚子恢复到正常的大小,哭闹和呕吐等现象不再出现,新生儿的食欲恢复,喝奶量增加,这种病治疗好以后不会再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用等渗温盐水灌肠,要让患者保持面向左侧躺着,灌肠结束后保持脸朝上躺着,大便排出比较多的时候,要及时擦干净,防止交叉感染。用甘油或者开塞露注入肛门的时候,开塞露开口位置比较硬,给幼儿使用经常会造成幼儿肛周黏膜红肿、疼痛,因此要注意动作轻柔,在幼儿比较配合时候进行。

定期复查:新生儿在用药物期间,要观察有没有药物过敏现象,短时间内排出大便多,肛门附近有没有红肿现象。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肚子上有没有硬的包块,幼儿的消化、排便是不是都正常等等。

饮食:母乳是婴儿最安全的天然食物,新生儿应该以母乳喂养为主。提供母乳的妈妈在哺乳期要保证饮水,每天至少喝 8 杯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增加纤维的摄取量;多吃糠皮、麦麸,扩大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早上空腹喝蜂蜜水来润滑肠道;多吃粗粮、豆类、酵母等含有 B 族维生素的食品,加强肠道蠕动。只有妈妈饮食健康,才能提供给宝宝最健康的母乳。

运动:可以多带婴儿去医院做抚触操,妈妈们也可以自己上网学习,在家给宝宝做操,通过做操不仅可以增加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还能增强宝宝免疫力。游泳也是对婴儿比较好的运动之一,游泳能促进婴儿肠胃蠕动,消除腹部胀气和便秘的现象。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早上 9~10 点,带宝宝去外面晒太阳,可以补钙。宝宝睡觉时候要保持房间的温暖,室温大约在 20-21 摄氏度,要保证宝宝每天至少睡 16 个小时,这样宝宝才能长的高,长的壮。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年龄:对于出生 24-48 小时后还没有拉过大便的宝宝,就要密切关注其有没有呕吐、哭闹的现象,发现不正常可以早点进行治疗。

家族史:兄弟姐妹曾经出现过相同的病,就应该引起重视,同一个母亲的孩子得相同病的可能性会大一些,所以产妇在产检过程中最好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告诉医生,这样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新生儿出生后应该尽早开始喂母乳,一般出生后半小时内喂母乳,保证不缺水。

母亲在产前严格控制使用麻醉剂或硫酸镁的剂量。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年过40怎样度过更年期 几个小妙招

2023-9-12 23:23:44

保健

看中医 哪些疾病更适合看中医呢

2023-9-11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