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体质性青春期延迟,自发性青春期延迟
概述
青春期延迟指,男孩超过 14 岁、女孩超过 13 岁而无第二性征发育与月经来潮,特发性青春期延迟也叫自发性青春期延迟或体质性青春期延迟,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青春期延迟,这类患者无器质性病变,且不存在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和内分泌异常[1][2]。
本病约占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身材矮小者的三分之一,约占青春发育延迟患者的二分之一。
发病原因暂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
患儿出生时的体重和身长均正常,但青春期发育时间晚于普通人群,检测发现患儿的生长速率与骨龄相称,大部分延迟 2~3 年,最终都会完成正常的性发育。
本病可以不治自愈,原则上不需要特殊处理,也可以使用少量性激素治疗。
本病需与低促性腺激素型青春期延迟相鉴别,后者是病理性青春期延迟,需积极治疗,但两者的判断有时较困难[3]。
症状
主要表现为男孩超过 14 岁、女孩超过 13 岁而第二性征还未发育,但最终都会完成正常发育,对健康无影响。
特发性青春期延迟的常见症状有哪些[1][2]?
患儿出生时体重和身长均正常。
青春期前,身高一直在平均身高的最低标准附近徘徊。
患儿身高、生长速度与骨龄相符,但骨龄小于实际年龄。
青春期发育时间晚于普通人群,表现为乳房、外生殖器等第二性征不发育,月经不来潮,一般延迟 2~3 年,极少数可延迟到 20~21 岁,最终都可以完成正常的性发育。
无影响生长发育的器质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
病因
本病的发生原因暂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
特发性青春期延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出现特发性青春期延迟的患者,父母或兄弟姐妹等亲属均有青春期延迟史。家庭分析显示,大多数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3]。
特发性青春期延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父母或兄弟姐妹等家属有特发性青春期延迟的病史。
就医
男孩超过 14 岁、女孩超过 13 岁还未发育第二性征,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男孩超过 14 岁、女孩超过 13 岁,仍未出现乳房、外生殖器等第二性征的发育,月经不来潮。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1][2][3][4]?
医生会根据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等特征进行初步判断,再依据辅助检查,将特发性青春期延迟和低促性腺激素型青春期延迟相鉴别,同时排除一些器质性、内分泌疾病。
询问病史、家族史:寻找可能的病因,以明确青春期延迟是特发性的还是病理性的。
临床表现:男孩超过 14 岁、女孩超过 13 岁,还没有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如未出现乳房、外生殖器的发育,月经未来潮等。
辅助检查:测定血 FSH(卵泡刺激素)和 LH(促黄体生成素)的浓度和 LH 对 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均在青春期前水平,骨龄与身高和生长速度相符。由于该病与低促性腺激素型青春期延迟较难鉴别,因此往往需要进行反复的生长发育评估和随访。
影像学检查:盆腔 B 超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头颅 X 光、CT 和垂体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眼底及视野检查排除颅内疾病。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家里是否有亲属患过特发性青春期延迟?
是否有其他疾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其他慢性病。
平时饮食习惯怎样?挑食吗?
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特发性青春期延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生育功能吗?
平时该注意些什么?补充什么营养比较好?
治疗
原则上不需特殊处理,一般情况下可不治自愈,特别是当骨龄达到相应年龄后,自然会开始正常的发育。若 17 岁还无第二性征发育,则可以使用少量性激素治疗,但不宜过早使用[1][4]。
药物治疗[3][4]
短期小剂量睾酮:特发性青春期发育延迟的男孩,可以短期应用小剂量睾酮(庚酸睾酮,50~100 mg/每月一次,肌肉注射,3~6 个月)。
雌激素代替治疗:适用于特发性青春期发育延迟的女孩,但短期疗效较差,治疗通常需持续到青春期结束。从低剂量雌激素开始,逐渐增加剂量,3~4 年后达到成人剂量。
疾病发展和转归
特发性青春期延迟可以不治自愈,当骨龄达到相应年龄后,自然会开始正常的发育。医生会进行详细解释,说明本病对健康无不良影响[2]。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需改善营养,并给孩子建立温暖、轻松的家庭氛围,减少心理压力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改善营养状况,适当增加营养,不要为了追求“瘦”而盲目减肥。
消除心理原因,减轻心理压力,重大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给患儿造成心灵创伤。
不做激烈的运动,激烈运动时脂肪的能量转化显著,脂肪急剧减少可能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
患儿可能因生长发育不及同龄人而自卑等,父母应多关心和关注。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