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戊二酸尿症Ⅰ型
概述
戊二酸血症I型(Glutaric Acidemia Type Ⅰ,简称 GA1)又称戊二酸尿症Ⅰ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 Ⅰ)或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Glutar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机酸血症。其病因是细胞内戊二酰辅酶 A 脱氢酶(GCDH)缺乏导致赖氨酸、羟赖氨酸及色氨酸代谢紊乱,造成体内大量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堆积而致病。这些化学物质的累积会损害大脑(尤其是控制身体运动的基底神经节)。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大头畸形、进行性肌张力异常和运动障碍。
戊二酸血症I型(glutaric cademia type Ⅰ简称 GA1)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细胞内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CDH)缺乏导致氨基酸代谢紊乱,进而造成体内大量戊二酸蓄积,引起代谢紊乱和脑部(尤其是控制身体运动的基底神经节)损伤。
GA1 致死及致残率高。但是早诊断,早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大多数国家已将 GA1 列入新生儿筛查项目。但我国尚未做到[1]。
GA1 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 1/100000,具有种族和地域差异。我国国内报道约为 1/60000。
症状
GA1 多发人群为婴幼儿。大多数患儿于婴幼儿期发病,表现多样。发病越早,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戊二酸血症Ⅰ型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患儿于婴幼儿期发病,症状多样:
头围快速增大(约占病例 75%),头部运动失控;
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
呕吐;
意识丧失,惊厥发作;
表情怪异,伸舌;
肌肉强直。
常在感染、高蛋白饮食、疲劳或预防接种等应激刺激后加重:
酮症;
呕吐;
脑病危象(昏迷、惊厥);
肝大;
锥体外系脑性瘫痪。
患者常在 10 岁内死于伴发疾病或 Reye 样发作,岁年龄增长,发作减少。极少数患者于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发病,首次发病前无症状。
病因
已报道的 GCDH 基因突变多达208种(http://www.hgmd.cf.ac.uk),该基因突变会导致 GCDH 酶活性降低或缺失,进而造成赖氨酸、羟赖氨酸和色氨酸分解代谢受阻,导致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等旁路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蓄积,最终引起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多脏器损害,严重可致急性脑病危象[2]。
就医
临床观察和身体检查有助于识别上述明显的 GA1 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测:
血检:贫血、肝功能异常、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高氨血症、低血糖、酮血和酮尿等。
脑脊液检测:正常。
尿检:大量戊二酸和少量 3-羟基戊二酸。
血串联质谱检测:戊二酰肉碱增高,戊二酰肉碱与辛酰肉碱比值增高,游离肉碱降低。
尿有机酸分析:戊二酸及 3-羟基戊二酸增高,有助于诊断。
脑影像学检查:
脑 CT 扫描结果多为异常,脑外侧裂及前纵裂增宽、脑白质减少、额颞叶脑发育不全、颞极蛛网膜囊肿、双侧侧脑室扩张、颞极前方蛛网膜囊肿、颞顶部硬膜下慢性血肿;
MRI 可见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大,尾核和豆状核缩小、密度增高,提示纤维化。额颞部发育不全和室管膜下结节是晚发型 GA1 患者 MRI 的典型表现。
酶活性检测:GCDH 酶学分析是 GA1 诊断的金标准。GCDH 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缺陷,有助确诊。
基因检测:GCDH 的 2 个等位基因存在致病突变,可明确诊断。
新生儿筛查:在症状出现之前筛查出患者,并及时治疗,可减轻甚至避免神经系统损害[2][3]。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患儿出现头围快速增大、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呕吐及昏迷、意识丧失等危象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戊二酸血症Ⅰ型?
患者出现头围快速增大、发育滞后、肌张力障碍等典型症状,可初步诊断 AG1。
血戊二酰肉碱增高,戊二酰肉碱与辛酰肉碱比值增高,游离肉碱降低;尿戊二酸及 3-羟基戊二酸增高,有助进一步确诊。
基因诊断结果显示 2 个等位 GCDH 基因突变,即可确诊[4]。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发现新生儿出生后头围快速增大?
孩子头部运动是否失控?
孩子是否有喂养困难问题?
孩子有没有经常出现伸舌或怪异表情?
孩子是否呕吐?
孩子肌肉是否僵硬?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戊二酸血症Ⅰ型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严重吗?
我的孩子怎么会得这种病?能治好吗?
这种病对孩子今后的生育能力有影响吗?
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这个病会遗传吗?
如果生二胎,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治疗原则:减少戊二酸及其旁路代谢产物的生成,加速其清除。治疗方法以饮食治疗、左卡尼汀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饮食治疗。6 岁前严格限制天然蛋白质,减少赖氨酸和色氨酸的摄入。患儿应选择去除赖氨酸和色氨酸的 GA1 专门配方奶粉。6 岁后可视病情适当放宽,但仍需保持低赖氨酸饮食。
左卡尼汀治疗。急性期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稳定后口服维持。6 岁前左卡尼汀 50~100mg/(kg·d),6 岁以后 30~50mg/(kg·d),需终身维持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在早期诊断的患儿中可大大降低急性脑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对症治疗。
对于肌张力不全患者,可给予巴氯芬。
对于急性期伴发感染的患者,应补充液体、左卡尼汀、葡萄糖、碳酸氢盐和精氨酸,纠正酸中毒,保证热量,以防止或减轻脑纹状体损伤。
出现急性脑病危象时,需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以及避免出现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2]。
日常注意
饮食控制:患儿适宜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少食多餐,避免低血糖导致代谢危象。
康复训练:患儿运动能力低下,坚持康复训练至关重要,但应避免疲劳。
预防感染:患儿生长发育相对迟缓,免疫力弱,因而日常注意保暖和预防感染极为重要。
预防
患者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应接受 GCDH 基因检测,遗传咨询,积极预防 GA1。
父母再生育时,应通过胎儿基因分析可进行产前诊断。
成年患者在生育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女性患者孕期及哺乳期需密切监测代谢状况、心功能及肝肾功能,保证营养。
新生儿筛查:通过足跟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分析,可在无症状时期或疾病早期发现 GA1 病例。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可避免发病,保护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