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肠腺病毒胃肠炎,肠道腺病毒感染,肠道腺病毒胃肠炎
概述
腺病毒性肠炎由腺病毒感染所引起,已感染患者是传染源,经粪-口途径传播,少部分可由呼吸道传播,该病毒已被世界卫生组确认为引起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第 2 重要病原。
本病分布世界各地,流行季节不明显,超过 80% 的腺病毒感染发生于小于 4 岁的儿童,托幼单位易于流行,医院内感染率较高。有报道称住院患病儿童中 46% 是住院后交叉感染。
本病由腺病毒感染所引起。患者、无症状者携带病毒从粪便排出体外,以粪-口途径传播,少数可有呼吸道传播。年龄小、免疫功能低下是危险因素,感染高峰年龄为 4 岁以下儿童,特别是 2 岁以下婴幼儿,免疫缺陷患者易发生感染。
本病以腹泻、发热为主要表现,每日数次至数十次,稀水样便,可伴呕吐、咳嗽。
主要和关键治疗以补液、补充丢失的电解质、止泻治疗为主。
腹泻严重者导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失衡,治疗不及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病预后良好,对症治疗后疾病多可恢复,不留后遗症。
症状
腺病毒性肠炎最常见的症状是急性发热、腹痛和腹泻,稀水样便,部分患者有呕吐。潜伏期 3~10 天,多为 7 天,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腺病毒性肠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腺病毒性肠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泻:是最常见和主要的症状,呈稀水样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持续 1~2 周,少数可持续 3~4 周。
呕吐:70% 患病儿童合并呕吐。
发热:为本病较常见症状,40% 患者发热,体温高于 38 摄氏度,持续 2~3 日热退,腹泻持续。
脱水表现:患者腹泻水分丢失,稀水样便量越多水丢失的越多。根据表现脱水分为 3 度。
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 2%~3% 或体重减轻 3%~5% 仅有一般的神经功能症状,如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哭时有泪,皮肤干燥,弹性尚可。高渗性脱水有口渴。
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 3%~6% 或体重减轻 5%~10%,脱水的体表症象已经明显,患者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凹陷,哭时泪少,四肢稍凉,尿量减少。
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 6% 以上或体重减轻 10% 以上,前述症征加重,患者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或昏迷,眼窝深陷,哭时无泪,口唇极度干燥,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弹性极差,四肢冰冷,尿量极少或者无尿(24 小时尿量少于 100 毫升)。
腺病毒性肠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腺病毒性肠炎还可经呼吸道感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眼结合膜炎。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肺炎
眼结合膜炎
病因
腺病毒性肠炎由腺病毒经口感染。患者、无症状者携带病毒从粪便排出体外,以粪-口途径传播,少数可有呼吸道传播。肠腺病毒是指腺病毒 40 及 41 型,主要感染空肠和回肠。腺病毒感染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变小、变短、细胞变性、溶解,肠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导致小肠吸收功能障碍,引起渗透性腹泻。
腺病毒性肠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明确,由腺病毒感染所致。
哪些人容易患腺病毒性肠炎?
人群普遍易感,凡进食被腺病毒污染的食物、饮水均有可能感染。
托幼机构有儿童感染,该机构其他儿童成为高危人群。
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2 岁以下婴幼儿是高危人群。
住院儿童。
免疫力低下人群:艾滋患者、化疗患者、器官移植、骨髓移植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泻、口干;
呕吐;
发热;
咳嗽。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患者精神萎靡、眼窝下陷,儿童患者烦躁哭闹不安;
24 小时尿量少于 400 毫升甚至少于 100 毫升;
肢体抽搐、四肢冰冷。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腺病毒性肠炎?
医生根据患者突发腹泻、呕吐、发热症状,需考虑到感染性腹泻可能,临床诊断较困难,无法与其他病毒性胃肠炎区别,确诊依赖于粪便标本的病原学检查。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生化检查:血清肾功能、电解质检查,用以评估腹泻电解质丢失情况及肾功能,指导补液治疗。
大便检查:常规检查,目的是判断是否为感染性腹泻。留取新鲜粪便送检,避免污染,大便镜检无白细胞或极少白细胞。
粪便培养:本病由肠道腺病毒引起,大便培养为阴性,该项检查用于排外细菌感染。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法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病毒抗原,有助于寻找感染的病原体。
病毒颗粒:电镜或免疫电镜进行检查,可直接确定病毒类型,要求条件高,临床未推广。
病毒核酸:可直接确定病毒分型,明确感染了哪种病毒。
胸部 X 线检查:可协助排外是否合并肺炎,判断肠道外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症状的?
是否有发热、腹泻等症状?症状具体特点是什么?
期间患儿是否有过烦躁、眼窝下陷情况?
周围人员是否出现类似症状?
出现症状后是否就医过?做过什么检查?
是否治疗过?怎么治疗的?治疗后症状有改善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疾病?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家人是否需要检查及治疗?
有无特效药?疾病会持续多久?
疾病严重吗?
能否彻底治愈?
如何避免再次感染?
治疗
本病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尚无正式推荐的抗病毒药物,以补液对症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补液治疗:治疗目的是补充腹泻、发热出汗丢失的水分及生理需要的水,纠正脱水。根据腹泻丢失液体量补充,可进食儿童及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加等量水稀释口服);不能口服或呕吐严重者可静脉补液,常用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复方氯化钠溶液;补液的成分、用量及速度须由专业医生根据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还需注意个体化,结合患者情况灵活选用。
补充电解质:目的是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腹泻丢失的电解质。根据血清电解质指标为依据,低钾血症可补充氯化钾口服液,严重低钾血症有深静脉置管者可静脉补,但须严格控制补钾浓度、速度,有尿才可补钾。低钠血症饮食补充,饮食差者可静脉输氯化钠液。补液过程中出现惊厥、手足搐搦,可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补充后不缓解测定血镁浓度,必要时补充硫酸镁溶液。
抗病毒治疗:根据情况使用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用于对抗病毒,减少病毒复制,尚无正式推荐的抗病毒药物,疗效尚不明确。
微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目的是恢复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该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少。
肠粘膜保护剂:常用蒙脱石散;用于吸附病原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分泌功能,同时缓解腹泻症状。
并发症治疗:合并肺炎患者若有细菌感染征象有病原学资料需抗感染治疗,根据情况可选择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目的是治疗肺部感染,避免因肺部感染加重病情。
其他治疗方法
退热:选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退热。
氧疗:合并肺炎患者可吸氧改善组织供氧。
营养支持:目的是维持患者腹泻期间能量供应,患者需提供足量的糖、蛋白质及含微量元素(复合维生素)食物。
避免使用止泻剂,因止泻剂使病毒、毒素不能排出体外,不利于疾病恢复。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治疗,轻症患者可自愈,较重患者多因脱水、严重电解质紊乱死亡。并发肺炎患者加重疾病。
经过及时补液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并发肺炎患者须积极治疗。
日常注意
注意患者饮食卫生,有腹泻症状及时正规医院诊治,避免耽误病情。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照顾患者的人注意个人卫生,尤其饮食、双手卫生,饭前便后肥皂洗手,处理完患者粪便消毒双手。
用药注意事项: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足疗程治疗,勿私自用药。用药物期间要需注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避免使用止泻剂如洛哌丁胺。
定期复查:患者应根据情况每 1 个月复查大便常规。复查结果阴性并且无症状注意饮食卫生,定期常规体检。
饮食:患病期间应该注意饮食上营养、清淡、容易消化。症状未缓解少吃易胀气食物,如豆类、牛奶,少吃或不吃辛辣食物,不进食凉食、生食。
运动:患者疾病期间注意休息,限制剧烈活动。症状缓解逐渐恢复平时活动。
预防
腺病毒性肠炎主要经饮水、食物传播,应注意饮食卫生,儿童是高危人群,避免病原菌污染食物、饮水及手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同时严格管理已感染患者,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托幼机构有儿童感染,发现立即治疗,在好转前避免再去托幼机构。
加热可灭活病毒,5 岁以下儿童及儿童住院期间饮食、饮水以熟食、热食及烧过的水为主,照顾儿童人员随时注意清洗双手。
免疫力低下人群出现腹泻症状引起重视,早期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