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
概述
先天性胆管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病变,可单独累及肝外胆管、肝内胆管,或两者都累及,以腹痛、黄疸、腹部包块为典型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或婴幼儿,其中 20%~25% 为成年人,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低, 约为 1/1.3 万~1.5 万, 但在亚太地区发病率则比较高, 高达 1/1000,男女比例约为 1∶4~5[1]。
确切病因尚有争议,约 30% ~ 70% 的患者可存在胰胆管汇合异常。胰胆管汇合异常造成胰液反流入胆管,进而导致胆道上皮细胞受胰液消化酶侵蚀,可能是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危险因素。
本病无分期分型。
本病主要症状有腹痛、黄疸、腹部包块。
切除胆管囊肿,并进行胆肠重建,是阻断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及癌变的主要措施。
尽管本病是良性疾病, 但囊肿癌变率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还可增加胆管炎、胰腺炎、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的几率,因此应及早积极治疗。
症状
根据先天性胆道囊肿发生病因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腹痛、黄疸、腹部包块等是先天性胆道囊肿最常见的症状。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常见症状包括:
黄疸:表现为全身皮肤和眼结膜发黄。婴幼儿患者通常在出生后 1~3 个月,出现梗阻性黄疸(胆道狭窄或闭塞,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不排大便及肝肿大。
腹痛和腹部包块:成年患者多表现为黄疸或发热、上腹疼痛和包块。
先天性胆道囊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胆道结石、胆管炎。
胆管癌:胆管囊肿患者有 3%~20% 的机会发生癌变,癌变机制不明。
合并感染:合并感染时腹痛加重伴发热、黄疸。腹部包块大小除与胆管囊肿形态、部位、大小有关外,还与感染有关, 感染可导致腹部肿块增大。
病因
先天性胆管囊肿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属先天性胆管扩张性疾病,有 50% 的患者可在 10 岁前得到确诊。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有两种理论存在:
一种认为是由胆总管本身发育不良而产生;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由于外胆道末端阻塞而产生,阻塞原因可能包括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壁的方向异常、胆总管末端狭窄或闭锁等。
多数认为在该病发生的过程中以上两种因素同时存在。
哪些人容易患先天性胆管囊肿?
合并胆外其他疾病、且有既往手术史的人容易患先天性胆管囊肿。
就医
成人型胆管囊肿缺乏特异性表现,常延误诊断。当婴幼儿患者当出现黄疸、腹痛、腹部包块时,要及时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黄疸(婴幼儿);
腹痛;
腹部包块。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肝胆外科
儿科(儿童患者)
医生如何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
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当怀疑是先天性胆管囊肿时,将进行 B 超检查、CT 检查、磁共振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B 超检查:是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因其经济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率,尤其对于婴儿患者,更是一项重要检查。B 超检查还可较全面地了解肝内外胆管的情况,包括是否有扩张及其程度和范围、是否合并胆管结石等情况。
CT 检查:CT 比 B 超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同时可进一步了解胆管总管扩张情况,如形态、位置、程度等。
磁共振(MRI)胰胆管成像:医生可以清楚、完整地观察患者胰胆管的结构与形态,以及胆管囊肿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的组织结构关系,还能够判断胆结石和胆汁淤积的情况,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信息。也可作为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病变的首选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主要有哪些不适?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缓解?
有肝胆胰脾的其他病史吗?
家里有人患过胆囊囊肿的疾病吗?
是否进行过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先天性胆管囊肿?
需要做哪些检查?
这个病怎么治疗?是否能治愈?
我的家人有患这个病的风险吗?
治疗后会复发吗?
治疗过程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先天性胆管囊肿常并发胆道结石、胆管炎等并发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囊囊肿患者有较高的机会发生癌变,因此,尽管胆管囊肿是良性疾病,仍建议尽早治疗。药物治疗对于本病无效,需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
完整切除胆管囊肿并进行胆肠重建:是预防其并发症及癌变的推荐方案手术。由于胆管囊肿存在癌变的风险,故推荐在可能的情况下行胆管囊肿完整切除,且越早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就越小。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微创手术:取得的治疗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一致。腹腔镜手术进行胆管囊肿切除具有较多优势,如术中视野清晰、术后疼痛小、住院日短、愈合后疤痕小、术后肠梗阻概率低等。
机器人辅助下行胆管囊肿切除术:也已有报道,具体情况需咨询负责治疗的医生。
疾病发展和转归
儿童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低,而成年患者则多见。
先天性胆管囊肿切除术后预后良好,不良事件率低,5 年生存率超过 90%,但是,术后甚至 15 年后仍然存在癌变的风险。若发生癌变,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表示有且只有一半患者可以活过这个时间)仅 6~21 个月。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微创术后一日即可下床活动,出院后可正常活动。
根据手术切除的范围是否影响肝和胆囊功能而调整饮食,若影响肝和胆囊功能,则需低脂饮食,少量多餐;如未影响,可正常饮食。
遵医嘱定期体检,预防癌变。
忌辛辣、饮酒。
饮食规律,劳逸结合。
预防
本病无可靠的预防方法,及早发现症状并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和预后、预防癌变等不良并发症的关键。
婴儿出生时进行体检。
儿童及成人都应定期体检(一年一次), 有腹部不适及时就医检查。